在音樂裡聽到自由,回到生命初衷
台北市
北投區
文化
「別人的阿君仔是穿西米囉,阮的阿君仔喂是賣青蚵,人人叫阮是青蚵仔嫂,要吃青蚵仔喂是免驚無。」台上看著生於北投的音樂人陳明章老師,身著布衣、懷抱著月琴,先是緩緩以樂音如訴如敘堆疊台下觀眾們的記憶,朗朗上口的旋律與母語,瞬間進入了每個人的記憶時空中。
月琴民謠祭現場掀起陣陣音樂高潮,在舞台上,陳老師彈奏蚵仔嫂旋律,一位站在陳老師右側的年輕學員王力隨著旋律,跳著踢踏舞,鏗鏘有力、樂曲深處敲響著清脆明快的切音,瞬間吸引大眾的目光;站在陳老師左側的一位少年彈奏著電吉他,是年僅15歲的阿祐,他甩著飄逸直髮,與陳老師的月琴飆音三人憑著默契在現場即興演出,三種看似不同的領域的技藝展現,在陳老師的用心安排下,古今樂琴交織、跨世代的樂奏演出,重新詮釋、展現新音樂的可能。
「民謠是活的,活在美麗的臺灣島嶼,
兩條線的月琴、兩條線的月琴、椰子殼變的殼仔弦,
林投樹頭做的大管弦、人行到佗,就唱到佗。
生活的喜樂哀悲,借古調、新曲來吐心氣。
朱阿順阿公有交代:『民謠是活的,愛予伊傳落去。』」
2023卜聽民謠來北投!(If You Want to Hear Folk Songs, Come to Beitou)
月琴民謠祭現場掀起陣陣音樂高潮,在舞台上,陳老師彈奏蚵仔嫂旋律,一位站在陳老師右側的年輕學員王力隨著旋律,跳著踢踏舞,鏗鏘有力、樂曲深處敲響著清脆明快的切音,瞬間吸引大眾的目光;站在陳老師左側的一位少年彈奏著電吉他,是年僅15歲的阿祐,他甩著飄逸直髮,與陳老師的月琴飆音三人憑著默契在現場即興演出,三種看似不同的領域的技藝展現,在陳老師的用心安排下,古今樂琴交織、跨世代的樂奏演出,重新詮釋、展現新音樂的可能。
「民謠是活的,活在美麗的臺灣島嶼,
兩條線的月琴、兩條線的月琴、椰子殼變的殼仔弦,
林投樹頭做的大管弦、人行到佗,就唱到佗。
生活的喜樂哀悲,借古調、新曲來吐心氣。
朱阿順阿公有交代:『民謠是活的,愛予伊傳落去。』」
2023卜聽民謠來北投!(If You Want to Hear Folk Songs, Come to Beitou)
在北投,有各式各樣推動在地文化的團體,包含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就是以推廣月琴文化為主的團隊。(攝影/孫維利)
陳明章老師打破傳統月琴的既定印象,創造出月琴與電吉他共鳴的精彩對話。(攝影/陳紀橖)
活動展板上寫著這段文字,看得出從醞釀、籌備、布展、企劃、彩排、演出、展覽中的一切,都蘊藏一種深意——這場演出的活動是北投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最令人迷戀的是中秋期間與另一種樂音家人一起共聚 — — 在百年的日式古蹟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榻榻米上,有來自不同樂社、同好、北投住民、在地文化耕耘者、不同城市的人們、觀光客……,因共同的信仰與喜好,中秋這一個月期間再度回到北投、在這過去煙霧裊裊的歷史建築裡相聚。推動月琴民謠祭的人,既感性、又理性;他們感性地用自己的語言來論述展現月琴文化,看似一場活動,裡面全都揉進了對土地與社區、在地、文化的溫柔。
開幕會當天早上就是一連串的演出,先是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的前輩帶著孩子們一起擊鼓、弄獅、耍兵器,現場孩子們看得既害怕又興奮,接著是幾組月琴的表演,能上台展演的新人們,都是努力許久才獲得難得的上台機會,包含呼應日治時期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曲《春春謠》而命名的團體「春春謠」,主唱以軟語呢喃的柔獻聲調與夥伴的月琴演奏,用台語唱出了當時的柔情純愛,還有用月琴來演奏八重山群群島地區家喻戶曉的沖繩三線伴唱民謠《安里屋之歌》,以及討喜的大叔們「叫小賀樂團」演出《勸世歌》、《農村曲》,還有10分鐘現學現賣演奏《望出風》,「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觀眾在台下唱著、台上彈著。最後由二代同堂,全員到齊一起為大家演出《新十八姑娘》安可曲,到了晚上,還有熱鬧熱情的「簡單、隨意、心花開」臺灣月琴歌謠同樂會。大家像是家人一般,一起聽著樂音、一起觸動心弦,以各自的速度愛上自己這片土地的文化。
開幕會當天早上就是一連串的演出,先是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的前輩帶著孩子們一起擊鼓、弄獅、耍兵器,現場孩子們看得既害怕又興奮,接著是幾組月琴的表演,能上台展演的新人們,都是努力許久才獲得難得的上台機會,包含呼應日治時期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曲《春春謠》而命名的團體「春春謠」,主唱以軟語呢喃的柔獻聲調與夥伴的月琴演奏,用台語唱出了當時的柔情純愛,還有用月琴來演奏八重山群群島地區家喻戶曉的沖繩三線伴唱民謠《安里屋之歌》,以及討喜的大叔們「叫小賀樂團」演出《勸世歌》、《農村曲》,還有10分鐘現學現賣演奏《望出風》,「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觀眾在台下唱著、台上彈著。最後由二代同堂,全員到齊一起為大家演出《新十八姑娘》安可曲,到了晚上,還有熱鬧熱情的「簡單、隨意、心花開」臺灣月琴歌謠同樂會。大家像是家人一般,一起聽著樂音、一起觸動心弦,以各自的速度愛上自己這片土地的文化。
每一年陳老師會挑選彈奏的好且也準備好的學員上台,舞台上有明星,文化自然能傳承。(攝影/孫維利)
一年一次的音樂盛會,從醞釀到展出看似短期的活動,期盼讓更多人意識到自身母語文化的珍貴性。(攝影/孫維利)
聞著榻榻米的香氣,吹著來自公園裡的微風,除了舞台外,靠近廊道深處也立起多年前設計、呼應日式建築結構線條的展架,在展場中,擔任歷屆台灣月琴民謠祭總策畫的台北阿閒,穿梭在場佈之間。今年,台灣民謠協會特別邀請剪紙藝術家魏少君,以人像做紙刻創作,細膩刻畫出五位影響陳明章的重要月琴民謠老師:陳達、朱丁順、楊秀卿、吳天羅、莊進才,再將五位紙雕人影轉印製到大型賽璐璐展片上,裝進展架中,光影打在廊道與展架上,透過紙雕的色彩,在地上烙下了紅、藍、紫、黃等美麗的色彩,甚至美麗。
阿閒說,每一年的視覺會在腦海中浮現,通常都要到前幾天才決定該怎麼做,「有時候連配置圖都沒畫,現場跟舞台組組長直接說這裡要幾把、需要怎樣的排列對稱;這是一場由協會學員們通力合作的創作參與及討論後的展現,不是一起來做工、而是討論可以怎樣展現。」一個數晚前才冒出來的視覺畫面、透過彼此的默契、分組嘗試,大夥兒最後將主視覺、月琴、展框等緊然有序的陳列,全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這次她特別將這五位重要的身影結合象徵台灣原生種植物花卉的賽璐璐片疊加,就像是在陳達老師的琴曲中綻放出台灣野白合的清雅迷人,藉由永續再利用來設計,每一個展片、物件,包含展牆的框架,都是企圖呼應整個日式建築的內部線條來設計,「做出來、就會用到最後一刻。」賽璐璐的透光展片也是如此,從一片、到疊片效果都是;甚至因為貼心考量九月中秋、百人同聚古蹟裡勢必溫高難耐,設計出一把竹柄涼扇,一搧搧出了今年主視覺、反搧搧出了今年的節目列表,「把轉印海報的成本改印製竹柄涼扇,如果每個人都想把它收藏做紀念,那就不會變成垃圾,一年只會限量一千把,有人專程來收集。」這種不計成本的做法,影響了後來很多活動起而效法。此外,還有該年度的說明展板、舞臺上懸掛的主視覺海報,也會有人想要擷取部分,像是漂亮的花卉、月琴圖案拿回去縫製成袋子,這些再利用也展示在鳳甲美術館展覽中。
阿閒說,每一年的視覺會在腦海中浮現,通常都要到前幾天才決定該怎麼做,「有時候連配置圖都沒畫,現場跟舞台組組長直接說這裡要幾把、需要怎樣的排列對稱;這是一場由協會學員們通力合作的創作參與及討論後的展現,不是一起來做工、而是討論可以怎樣展現。」一個數晚前才冒出來的視覺畫面、透過彼此的默契、分組嘗試,大夥兒最後將主視覺、月琴、展框等緊然有序的陳列,全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這次她特別將這五位重要的身影結合象徵台灣原生種植物花卉的賽璐璐片疊加,就像是在陳達老師的琴曲中綻放出台灣野白合的清雅迷人,藉由永續再利用來設計,每一個展片、物件,包含展牆的框架,都是企圖呼應整個日式建築的內部線條來設計,「做出來、就會用到最後一刻。」賽璐璐的透光展片也是如此,從一片、到疊片效果都是;甚至因為貼心考量九月中秋、百人同聚古蹟裡勢必溫高難耐,設計出一把竹柄涼扇,一搧搧出了今年主視覺、反搧搧出了今年的節目列表,「把轉印海報的成本改印製竹柄涼扇,如果每個人都想把它收藏做紀念,那就不會變成垃圾,一年只會限量一千把,有人專程來收集。」這種不計成本的做法,影響了後來很多活動起而效法。此外,還有該年度的說明展板、舞臺上懸掛的主視覺海報,也會有人想要擷取部分,像是漂亮的花卉、月琴圖案拿回去縫製成袋子,這些再利用也展示在鳳甲美術館展覽中。
每年節目單演出團體清單都非常精彩,維持一個月左右的活動展期。(攝影/吳致遠)
每一年的節目單都以竹扇展現,既可有涼風、還可以有時序,國寶老師們也從節目單中漸漸消失。(攝影/吳致遠)
活動因月琴而起,空間自然少不了這重要主角:在2023年的舞台上、層層交錯、百琴同慶。這些月琴展示都希望透過每一階段的主視覺意涵設定、新北投的地理環境、百年古蹟等,將這些古韻與新意溫柔牽起。今年在北投溫泉博物館榻榻米大廣間的端景舞台上,主視覺海報的兩側,展列近十年來的彩繪月琴,不同階段、年份、宛若蝴蝶展翅般在舞台上耀眼伸展,上頭有2013年呼應北投公園一百週年紀念,由北投在地文史工作者楊燁老師繪製的北投意象彩繪月琴、也有日本姐妹會彩繪圖騰的月琴、以及每一年邀請到的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還有在兩側展架上懸掛的公益月琴,由特殊教育的兒童繪製而成,兩側展開排列、活潑繽紛。
月琴彈唱想要傳達的心境,就是「簡單、隨意、心花開」,一次次讓人心醉的主視覺,以一朵朵粉色牡丹綻放光芒,「我們一開始選花卉作為主視覺,意味著彈琴彈到心花開。」2011年是月琴民謠祭的第一年,延續2007年「恆春民謠進香團」活動的牡丹花為主視覺;到了2013年,則選出台灣特有種「大屯杜鵑」為主視覺花卉——這生長在大屯山脈的原生種花卉也特別具有意義,既是原生種、也呼應了所生長的北投所在——位處於大屯山脈、相同地理環境;接著隨著時間推演的靈感,選出十種原生種花卉作為之後月琴民謠祭的主視覺花種,像是:山櫻花、野百合……等花種。到了2020年,恰逢疫情開始,便決定改成繁花共融視覺的「自由,共生」主題,意味著在下一個十年,更應該將主題焦點放在生態與生命的共融。
只見舞台海報的視覺色系有紅、黃、藍、綠漸層與剪花線條綿延,象徵眾花已共融的自由意識;展場與舞台結合專注線條研究與文化視覺關聯的平面設計師何佳興,及剪紙藝術家魏少君的紙刻創作,一起表現月琴民謠祭的精神。每年邀請各界人士參與親手彩繪的活動,這十三年來每年有不同主題、不同圖樣、不同展示方式,「一開始一年只有24把月琴,民謠祭結束之後就拿去小學教課,但是數量不夠多,每次都得教完這學校才輪到下一個學校。」第二年後彩繪月琴越來越多,孩子們終於可以不用等待,也不用將月琴搬來挪去了。北投阿閒回憶道,最初會舉辦這活動,只是陳明章老師想在故鄉的中秋節,舉辦陳達紀念音樂會,沒想到活動結束後大家紛紛詢問是否還會再續辦,她笑說:「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決定要兩年舉辦一次,最後不知道為何變成一年一次,但我們每年都把今年當作最後一次的心態在辦。」
月琴彈唱想要傳達的心境,就是「簡單、隨意、心花開」,一次次讓人心醉的主視覺,以一朵朵粉色牡丹綻放光芒,「我們一開始選花卉作為主視覺,意味著彈琴彈到心花開。」2011年是月琴民謠祭的第一年,延續2007年「恆春民謠進香團」活動的牡丹花為主視覺;到了2013年,則選出台灣特有種「大屯杜鵑」為主視覺花卉——這生長在大屯山脈的原生種花卉也特別具有意義,既是原生種、也呼應了所生長的北投所在——位處於大屯山脈、相同地理環境;接著隨著時間推演的靈感,選出十種原生種花卉作為之後月琴民謠祭的主視覺花種,像是:山櫻花、野百合……等花種。到了2020年,恰逢疫情開始,便決定改成繁花共融視覺的「自由,共生」主題,意味著在下一個十年,更應該將主題焦點放在生態與生命的共融。
只見舞台海報的視覺色系有紅、黃、藍、綠漸層與剪花線條綿延,象徵眾花已共融的自由意識;展場與舞台結合專注線條研究與文化視覺關聯的平面設計師何佳興,及剪紙藝術家魏少君的紙刻創作,一起表現月琴民謠祭的精神。每年邀請各界人士參與親手彩繪的活動,這十三年來每年有不同主題、不同圖樣、不同展示方式,「一開始一年只有24把月琴,民謠祭結束之後就拿去小學教課,但是數量不夠多,每次都得教完這學校才輪到下一個學校。」第二年後彩繪月琴越來越多,孩子們終於可以不用等待,也不用將月琴搬來挪去了。北投阿閒回憶道,最初會舉辦這活動,只是陳明章老師想在故鄉的中秋節,舉辦陳達紀念音樂會,沒想到活動結束後大家紛紛詢問是否還會再續辦,她笑說:「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決定要兩年舉辦一次,最後不知道為何變成一年一次,但我們每年都把今年當作最後一次的心態在辦。」
這麼多年累積上百把的彩繪月琴,展後移轉到學校教孩子們彈奏。(攝影/孫維利)
活動一年比一年精彩,起因於核心的人物沒有變動,因為受到台上民謠前輩們的支持、協會核心成員、協助共同布展的阿古斯幫忙、以及合作13年之久的老班底主視覺設計師——何佳興,還有代代傳承的活動執行學員等,少有變動下得以逐年累積,彼此默契相投地成就這一切。聊到合作13年的設計師,北投阿閒說:「因為我工作大部分都是協助陳老師,專注在音樂推廣上,生活中認識的人不多,2004年我才認識他,當初要找專輯設計師,便問老師樂團團員有沒有人認識設計師?」團員說上課的後面巷子好像有一位設計師,就這樣看似隨性的牽線,竟然一牽就是十餘載,「老天都會把人送到我身邊,我滿相信緣分的,看到他就很喜歡,個性單純誠懇,只是作品跟陳老師的風格南轅北轍。」
她說,佳興擅長篆刻與毛筆的冷靜感,而陳老師作品則暖度很夠,以現況來說是搭配不起來,但北投阿閒滿喜歡他,聊完後便問他三個問題:「你愛陳明章的音樂嗎?」佳興回:「很喜歡!」接下來啊瀅又繼續追問兩個問題,「你願意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嗎?」「你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嗎?」語畢她非常認真的說,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因為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才能合作長久,從那一刻他們便合作至今。2012臺灣月琴民謠祭海報還榮獲入圍【波蘭華沙海報雙年展】,那年臺灣只有5件作品入圍。北投阿閒說,與人合作她總是順著走,「我心裡有底、知道有哪些人的作品我喜歡,想與他們合作,但是我心裡不確定是哪個時候,包含今年的紙雕藝術家也是醞釀好,時間到了,今年終於合作。」
她說,佳興擅長篆刻與毛筆的冷靜感,而陳老師作品則暖度很夠,以現況來說是搭配不起來,但北投阿閒滿喜歡他,聊完後便問他三個問題:「你愛陳明章的音樂嗎?」佳興回:「很喜歡!」接下來啊瀅又繼續追問兩個問題,「你願意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嗎?」「你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嗎?」語畢她非常認真的說,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因為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才能合作長久,從那一刻他們便合作至今。2012臺灣月琴民謠祭海報還榮獲入圍【波蘭華沙海報雙年展】,那年臺灣只有5件作品入圍。北投阿閒說,與人合作她總是順著走,「我心裡有底、知道有哪些人的作品我喜歡,想與他們合作,但是我心裡不確定是哪個時候,包含今年的紙雕藝術家也是醞釀好,時間到了,今年終於合作。」
前十年,主視覺以台灣原生種花卉為概念,之後開始走向新的階段 — 「自由,共生」。(攝影/吳致遠)
以大紅牡丹為月琴花的概念做設計。(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民謠祭的另一個用意,將在台灣各地的國寶老師都邀請到北投演出,老中青同台共聚,讓大家可以在這一個月,透過活動策劃認識台灣戲曲、民謠經典展演等,從認識、喜愛,到最終找到想要學習的老師,「有時國寶老師不認為自己就是重要的國寶老師,而我們知道的人,就應該把他們帶出來讓大家認識。」只要老師想唱,協會就會專程請計程車載他們來北投演出,「我們希望透過公眾的掌聲,讓老師們知道,大家跟我一樣愛月琴、也知道原來大家也這麼愛我。」
「從五年前開始,每一年排節目表的時候,我都排到哭,因為節目單上可以排的國寶老師越來越少。」那一刻也讓她們深刻感受到,得加緊腳步讓月琴文化傳給下一代,特別是挖掘出在月琴民謠上鑽研的新生代,並與國寶級前輩一同在舞台上演出,新生代之間彼此交流、老師們之前傳承與鼓勵,讓文化留下來、精神傳承下去。而民謠祭的現場,台下的觀眾除了看熱鬧外,更多是懂得看門道的民眾,許多都是主動參與的老師們、樂手們、愛樂者們,對學員們來說是一種歷練,「像是之前上台講話會害羞、彈琴沒自信,全都在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改變,彈奏月琴的自信度也迥然不同。」
「從五年前開始,每一年排節目表的時候,我都排到哭,因為節目單上可以排的國寶老師越來越少。」那一刻也讓她們深刻感受到,得加緊腳步讓月琴文化傳給下一代,特別是挖掘出在月琴民謠上鑽研的新生代,並與國寶級前輩一同在舞台上演出,新生代之間彼此交流、老師們之前傳承與鼓勵,讓文化留下來、精神傳承下去。而民謠祭的現場,台下的觀眾除了看熱鬧外,更多是懂得看門道的民眾,許多都是主動參與的老師們、樂手們、愛樂者們,對學員們來說是一種歷練,「像是之前上台講話會害羞、彈琴沒自信,全都在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改變,彈奏月琴的自信度也迥然不同。」
與國寶級老師一起演出、交流,台灣月琴民謠祭因為這些前輩們的貢獻,讓更多後備感受到在地音樂的力量。
陳明章老師年輕時受陳達恆春民謠月琴彈唱而改變了創作方向,從二條弦的月琴裡轉換成屬於這片土地的各式調弦理論,從傳統音樂理論轉換成現代和聲理論,在這30年來研究發展出「陳明章的二音和弦理論」。一直到13年前,陳老師感受到月琴民謠文化有即將消逝的危險,決定在2008年於故鄉北投教授月琴調弦理論與彈奏,創辦了「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阿閒回憶,第一年連種子老師都沒有,每次入門課都是由陳明章老師親自教授,「即便如此,陳老師覺得一定要花五年時間,才能將這些人培養成種子老師,且這時間一定得肯花。」在2011年和首批月琴班學員共同舉辦了首屆的《臺灣月琴民謠祭》,「因為傳承月琴文化,就是傳承母語文化!」
陳老師說:「一個語族、就有一種文化,台灣是多語族,完全有學不完的文化內涵!當樂團融合每一族的元素時,台灣的音樂站在國際上是非常獨特與豐富的。」月琴的彈奏,存在台灣不同的戲曲、民謠裡,如:南管、北管、歌仔戲、恆春民謠……,從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樂風,如今月琴也開始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愛,跟十年前放在樂器行、一把1500元仍乏人問津的窘狀相差甚遠,現在像是後壁林宗範月琴工作室主理人林宗範製琴,都需要預訂和等待。開始有人願意繼續做月琴、因為供需變成一個良性的供應鏈。像是林宗範剛辦完牽亡歌夏令營反應熱烈,意味著年輕人不是不喜歡、而是沒有機會接觸到;大家耳熟能響的《倒退嚕》也是曲調取自牽亡歌,在做歌詞上的修改,其實文化其來有自。陳老師曾在過去受訪時,陳老師曾提到心裡的願望:「我要用十年的時間讓月琴慢慢成為台灣的國民樂器,讓大家重新思考母語文化的重要性,留學台灣也可以很厲害!」而他想做的事情,就是看見台灣的寶貴,為台灣留下一個文化產業。
曾經有一幕情景特別令人感動,有位參與者觀賞演出時,已經干擾到他人權益,北投阿閒看到舞台組的人很耐心的應對,「他們都知道我們臉上沒有寫自己的名字,而是寫著『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我很謝謝他們把自己當作陳明章老師的分身。」每個學員都在中秋佳節時選擇回到月琴民謠祭的活動現場,13年來只有一年休息,那就是2021年疫情期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過去人人中秋回去團圓,學員們在民謠祭裡服務大家,一直都沒有休息,那一年是我們休耕的時候。」 台灣月琴民謠祭也從原本布展的八個人、到一票學員一起來幫忙,看上去舞台上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新生,大家彼此會在籌備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不像工作倒像是共同創作,現場許多展出的細節,都沒有人特別要求、展覽釣魚線的線頭有沒有修剪乾淨等等,甚至陳明章老師也不曾開口,「老師本身就是身教的人,不講理念、沒在聊天、畢業兩年也不知道同學名字,然而,學員們卻能感受到自身的改變。」北投阿閒笑說,來月琴民謠祭會場會感受到很特別的氣氛,像是所有演出者、觀眾、館內志工……都是一家人,即使大家不同班、感情好,因為這裡既封閉、又專制,特別是階級制度非常明顯,越資深越沒地位,只要是新來的,大家都會特別照顧。
此外,為了感念初期舉辦的所有贊助單位大力支持,不管至今仍有無贊助,「在協會的默契就是協辦單位名單上都有它們的名字,因為感念如果初期沒有這些單位的大力幫忙,也不會有現今的情景。」透過每一個單位都能以小額捐贈,人人參與、細水長流的細膩,讓捐款也有自己的態度。
身為北投媳婦的她,緊密接觸北投近二十年想推動北投環境博物園區(現無圍牆博物園區)的想法,藉月琴民謠祭逐年邀請北投不同的館所,包含溫泉業者邀請加入活動串連。像是活動結束後,展覽會移轉到鳳甲美術館、希望更多人參與北投的各館空間,將講座、親子互動等活動安排其中,像是在親子館內舉辦親子版月琴民謠祭活動,唱小朋友的歌曲、做月琴餅乾、講故事、唱民謠、邀請外部老師用台語念繪本……。展館館員也不再只是擔任展館工作,也是活動的一份子,她感性地與館員分享:「來北投工作不僅只是一份工作,這裡是會讓你離開後仍會想念在北投的日子,與這一群人一起努力,北投會一直都在。」
月琴民謠祭在北投綻放光芒,許多北投人也感受到這份連結。另外,像是盛夏北投的美食之一「花家涼麵」的老闆,原先在北投市場經營超過四十年的糖果店鋪二代,後來自行研發調製涼麵的麻辣醬料,帶來自己的喜好與詮釋 — -彈牙的黃麵條上刨上許多小黃瓜絲,淋上麻香撲鼻的醬汁在麵條上,為炎炎夏日的北投帶來舒心的冰涼爽口,口味深受在地人喜歡,每年老闆的母親更是以行動支持民謠祭活動,除了到現場觀看演出外,更是民謠祭不可或缺的地方宣傳組組長,在攤位上更能看看滿滿的海報宣傳張貼與支持!
另外還有北投在地有機咖啡園「火的意志大屯火山咖啡Volcano 29」老闆侯奕瑋,他透過參與民謠祭的同樂會展演,參與地方活動、與北投的人們互相共好、宣傳,並分享自己如何用自然友善環境的方式栽種咖啡樹,期盼生態復育回來的初衷,帶大家認識北投還有這般獨特的火山咖啡豆存在,以及過往古道茶產業的軌跡,以不同的視角分享北投這片土地的美麗。因為本著相同對這片土地的情摯,也受邀與陳明章老師的音樂專輯「陳明章音樂劇首部曲」、「再會吧北投音樂劇現場作品原聲帶」、「撼山河」結合串連,以音樂專輯結合在地咖啡濾包,一邊聽著北投的琴聲、一邊沖泡出陽明山的大屯火山的風土滋味,這種不溫不火的雅緻,就是北投的好風情。
「我看到月琴民謠祭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回到生命熱情的那個初衷。」阿閒觀察道,月琴民謠祭就是把以前創會阿公們會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文化就是這樣透過愛,才有辦法一直往下傳遞,「月琴民謠祭不只是一年一度的一個月活動,而是以這小小活動為種苗燃起整片火花,讓許多在不同地方努力的人也能感受到,自己並非孤軍奮。」在北投,有許多群人、組成團體,以不同的主題、視角與精神,堅持保留住他們各自渴望傳承下去的文化價值,包含,這一群以音樂傳送文化價值的人們,上台、下台、備展、退場,以低調的方式、完整的布展企劃、在地的樂聲,鼓舞著每一位身處於角落的愛樂者,讓更多人意識到台灣母語文化的珍貴之處、傳遞出每一個自由個體的情懷與初衷。歷經十數年,一年、再一年。
百年志業,
一期一會。
陳老師說:「一個語族、就有一種文化,台灣是多語族,完全有學不完的文化內涵!當樂團融合每一族的元素時,台灣的音樂站在國際上是非常獨特與豐富的。」月琴的彈奏,存在台灣不同的戲曲、民謠裡,如:南管、北管、歌仔戲、恆春民謠……,從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樂風,如今月琴也開始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愛,跟十年前放在樂器行、一把1500元仍乏人問津的窘狀相差甚遠,現在像是後壁林宗範月琴工作室主理人林宗範製琴,都需要預訂和等待。開始有人願意繼續做月琴、因為供需變成一個良性的供應鏈。像是林宗範剛辦完牽亡歌夏令營反應熱烈,意味著年輕人不是不喜歡、而是沒有機會接觸到;大家耳熟能響的《倒退嚕》也是曲調取自牽亡歌,在做歌詞上的修改,其實文化其來有自。陳老師曾在過去受訪時,陳老師曾提到心裡的願望:「我要用十年的時間讓月琴慢慢成為台灣的國民樂器,讓大家重新思考母語文化的重要性,留學台灣也可以很厲害!」而他想做的事情,就是看見台灣的寶貴,為台灣留下一個文化產業。
曾經有一幕情景特別令人感動,有位參與者觀賞演出時,已經干擾到他人權益,北投阿閒看到舞台組的人很耐心的應對,「他們都知道我們臉上沒有寫自己的名字,而是寫著『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我很謝謝他們把自己當作陳明章老師的分身。」每個學員都在中秋佳節時選擇回到月琴民謠祭的活動現場,13年來只有一年休息,那就是2021年疫情期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過去人人中秋回去團圓,學員們在民謠祭裡服務大家,一直都沒有休息,那一年是我們休耕的時候。」 台灣月琴民謠祭也從原本布展的八個人、到一票學員一起來幫忙,看上去舞台上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新生,大家彼此會在籌備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不像工作倒像是共同創作,現場許多展出的細節,都沒有人特別要求、展覽釣魚線的線頭有沒有修剪乾淨等等,甚至陳明章老師也不曾開口,「老師本身就是身教的人,不講理念、沒在聊天、畢業兩年也不知道同學名字,然而,學員們卻能感受到自身的改變。」北投阿閒笑說,來月琴民謠祭會場會感受到很特別的氣氛,像是所有演出者、觀眾、館內志工……都是一家人,即使大家不同班、感情好,因為這裡既封閉、又專制,特別是階級制度非常明顯,越資深越沒地位,只要是新來的,大家都會特別照顧。
此外,為了感念初期舉辦的所有贊助單位大力支持,不管至今仍有無贊助,「在協會的默契就是協辦單位名單上都有它們的名字,因為感念如果初期沒有這些單位的大力幫忙,也不會有現今的情景。」透過每一個單位都能以小額捐贈,人人參與、細水長流的細膩,讓捐款也有自己的態度。
身為北投媳婦的她,緊密接觸北投近二十年想推動北投環境博物園區(現無圍牆博物園區)的想法,藉月琴民謠祭逐年邀請北投不同的館所,包含溫泉業者邀請加入活動串連。像是活動結束後,展覽會移轉到鳳甲美術館、希望更多人參與北投的各館空間,將講座、親子互動等活動安排其中,像是在親子館內舉辦親子版月琴民謠祭活動,唱小朋友的歌曲、做月琴餅乾、講故事、唱民謠、邀請外部老師用台語念繪本……。展館館員也不再只是擔任展館工作,也是活動的一份子,她感性地與館員分享:「來北投工作不僅只是一份工作,這裡是會讓你離開後仍會想念在北投的日子,與這一群人一起努力,北投會一直都在。」
月琴民謠祭在北投綻放光芒,許多北投人也感受到這份連結。另外,像是盛夏北投的美食之一「花家涼麵」的老闆,原先在北投市場經營超過四十年的糖果店鋪二代,後來自行研發調製涼麵的麻辣醬料,帶來自己的喜好與詮釋 — -彈牙的黃麵條上刨上許多小黃瓜絲,淋上麻香撲鼻的醬汁在麵條上,為炎炎夏日的北投帶來舒心的冰涼爽口,口味深受在地人喜歡,每年老闆的母親更是以行動支持民謠祭活動,除了到現場觀看演出外,更是民謠祭不可或缺的地方宣傳組組長,在攤位上更能看看滿滿的海報宣傳張貼與支持!
另外還有北投在地有機咖啡園「火的意志大屯火山咖啡Volcano 29」老闆侯奕瑋,他透過參與民謠祭的同樂會展演,參與地方活動、與北投的人們互相共好、宣傳,並分享自己如何用自然友善環境的方式栽種咖啡樹,期盼生態復育回來的初衷,帶大家認識北投還有這般獨特的火山咖啡豆存在,以及過往古道茶產業的軌跡,以不同的視角分享北投這片土地的美麗。因為本著相同對這片土地的情摯,也受邀與陳明章老師的音樂專輯「陳明章音樂劇首部曲」、「再會吧北投音樂劇現場作品原聲帶」、「撼山河」結合串連,以音樂專輯結合在地咖啡濾包,一邊聽著北投的琴聲、一邊沖泡出陽明山的大屯火山的風土滋味,這種不溫不火的雅緻,就是北投的好風情。
「我看到月琴民謠祭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回到生命熱情的那個初衷。」阿閒觀察道,月琴民謠祭就是把以前創會阿公們會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文化就是這樣透過愛,才有辦法一直往下傳遞,「月琴民謠祭不只是一年一度的一個月活動,而是以這小小活動為種苗燃起整片火花,讓許多在不同地方努力的人也能感受到,自己並非孤軍奮。」在北投,有許多群人、組成團體,以不同的主題、視角與精神,堅持保留住他們各自渴望傳承下去的文化價值,包含,這一群以音樂傳送文化價值的人們,上台、下台、備展、退場,以低調的方式、完整的布展企劃、在地的樂聲,鼓舞著每一位身處於角落的愛樂者,讓更多人意識到台灣母語文化的珍貴之處、傳遞出每一個自由個體的情懷與初衷。歷經十數年,一年、再一年。
百年志業,
一期一會。
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一群人
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創立於2009年,由生長於北投的音樂創作人陳明章為發起人,集合熱衷致力推廣月琴之會員,讓台灣的國民樂器《月琴》能繼續被傳承與演奏。
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創立於2009年,由生長於北投的音樂創作人陳明章為發起人,集合熱衷致力推廣月琴之會員,讓台灣的國民樂器《月琴》能繼續被傳承與演奏。
北投阿閒
「北投阿閒」自稱是北投最閒的人,是台灣月琴民謠協會資深長工工頭,也是歷屆臺灣月琴民謠祭的總策畫。
「北投阿閒」自稱是北投最閒的人,是台灣月琴民謠協會資深長工工頭,也是歷屆臺灣月琴民謠祭的總策畫。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島生北投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