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新市鎮裡的百年古厝創生者——姚莉亭與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新北市
淡水區
生活
穿過擁擠的淡水車潮,順著淡金路與濱海路開車15分鐘,清朗開闊的地平線上與輕軌共享的六線道,以及正從高架滑至地面的綠山線輕軌列車,都提醒著你已進入淡水新市鎮重劃區的範圍。儘管早預備好要拜訪老屋,但當轉進沙崙路,冷不防地撇見程氏古厝那立於上千戶、23層樓高建案前的孤單身影,仍被強大的時空荒謬感所爆擊。
打開古厝大門,開啟時空膠囊
「沿路走來,你應該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吧!」看著點頭如搗蒜的我,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經營團隊的召集人─姚莉亭笑著說。
眼前這棟被納入淡水新市鎮重劃區的「程氏古厝」,古色古香,一點也看不出來已超過150歲。此古厝原來為清領時期,自晉江縣渡海來淡水定居的程氏家族之起家厝,由程家第四代向地主所購置。程氏古厝是由「埕」、「正身」和左右「護龍」所組成的三合院,座東南、面西北,以安山岩為建築基石,搭配唐山斗磚與山牆「穿瓦衫」,防水、抗熱又耐久,非常適合淡水河口的天氣。
仔細找一找,正廳兩側還藏有抵禦盜匪的槍口,飯廳牆角設有方便貓咪自由進出抓老鼠的貓洞,還有屋內的八腳紅眠床、廚房的大灶與餐具……等情境家具,都讓訪客可以一秒回到百年前的農村生活。此外,屋後栽有成排竹籬、屋前原本有公司田溪圳溝蜿蜒流過,也呼應了「門前玉帶水,一家出顯貴」的傳統風水寓意。
打開古厝大門,開啟時空膠囊
「沿路走來,你應該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吧!」看著點頭如搗蒜的我,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經營團隊的召集人─姚莉亭笑著說。
眼前這棟被納入淡水新市鎮重劃區的「程氏古厝」,古色古香,一點也看不出來已超過150歲。此古厝原來為清領時期,自晉江縣渡海來淡水定居的程氏家族之起家厝,由程家第四代向地主所購置。程氏古厝是由「埕」、「正身」和左右「護龍」所組成的三合院,座東南、面西北,以安山岩為建築基石,搭配唐山斗磚與山牆「穿瓦衫」,防水、抗熱又耐久,非常適合淡水河口的天氣。
仔細找一找,正廳兩側還藏有抵禦盜匪的槍口,飯廳牆角設有方便貓咪自由進出抓老鼠的貓洞,還有屋內的八腳紅眠床、廚房的大灶與餐具……等情境家具,都讓訪客可以一秒回到百年前的農村生活。此外,屋後栽有成排竹籬、屋前原本有公司田溪圳溝蜿蜒流過,也呼應了「門前玉帶水,一家出顯貴」的傳統風水寓意。
被建商戲稱為「百年釘子戶」的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淡海新市鎮12間老房子中,唯一被搶救下來的古宅,也是淡水文化發展的老時光見證者。攝影:黃飛霖
在全新打造的淡海新市鎮裡,百年程氏古厝不只提供一個居民休憩放空的空間,也是一座可回看與體驗過去文化與生活的窗口。攝影:黃飛霖
不過,姚莉亭卻指出,即使完整保存了舊農業社會的三合院形制,在新市鎮預定地徵收與整地的過程中,這棟古厝其實差一點跟其他預定地中有著「一條龍」、「單伸手」或「三合院」形制的11棟古宅,一起被拆卸作廢。
幸虧當年有學者專家努力找出營盤土堆遺跡與史料,佐證當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時,程氏古厝位置正好接近北路營區,推論名將孫開華曾部署軍隊,圍剿法軍獲勝,研判此宅應建於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因此,程氏古厝才得以於2003年被納入新北市「歷史建築」,也成為目前淡水唯一留存見證過古戰役的百年閩式古厝。
土生土長的淡水囝仔,扎根在地
「其實,在周圍的建案還沒興建時,站在古厝門廳前,往右可直接看見觀音山的山尖,抬起頭,正前方可望見大屯山與七星山系,真的非常美……。」談到12年前剛進駐程氏古厝時,每日一到古厝便得將門前兩棵50多歲的老蓮霧樹、竹林與黃槿樹落下的滿地落葉打掃乾淨,在拔草與灑掃庭除之際,總愛抬起頭欣賞山水美景的姚莉亭,便忍不住嘆息連連。
但2012年,才30多歲的姚莉亭,怎麼會選擇來到當時仍百廢待舉,放眼望去,除了圍籬、工地、挖土機,便是成群流浪狗與飆車族叫囂的新市鎮工作?而且,進駐程氏古厝這老三合院後,還一待就是12年?
「我是土生土長的淡水囝仔啊!小時候住英專路附近,就是現在淡江大學後門好漢坡上去的校門旁,後來又住過中山路與學府路,都是在淡水市區的街上來來去去。年節假日比較常回淡水鄉下,爸爸的老家在下圭柔山再過去的興化店,媽媽的老家在聖約翰大學再往下走的灰窯子,都偏向海線;我阿祖的老家則是在靠山區的北新庄,就是天元宮再上去一點點……」
姚莉亭提到的數個關鍵地名,快速地幫助我們定位出她和她的家族在淡水的生活動線與足跡,而從這些地點所連成的線與面進一步觀察,可發現竟然涵蓋了超過五分之三以上的淡水行政區。
在工作中,慢慢聚焦人生方向
沒有逃離小鎮,急著擁抱大都市的繁華,喜歡按自己的節奏生活的姚莉亭,坦承至今仍無法適應擁擠的捷運與公車人群所帶來的壓迫感,也不愛被車班班次限縮行動,所以最終選擇留在熟悉的淡水工作。「浪漫一點的說法是,像我這種淡水人,愛悠閒跟自由,只習慣走路或騎車吹風!」姚莉亭笑著說。
在重視美感教育的淡江中學就讀三年,姚莉亭察覺自己特別喜愛藝文氛圍,因此,高職畢業後,選擇在馬偕街路口與中正路交會處的潮問生活館工作。這間複合式的藝文咖啡館鄰近老淡水人俗稱的「三角公園仔」,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集合地,因此店內也常有藝文人士進出與聚會。她還發現,當時住在三樓的房東,正是以繪製兩百多幅淡水河景與馬偕教堂畫作而聞名的淡水素人畫家——李永沱先生。
在恬靜的藝文咖啡館工作兩、三年後,想學習更多新事物的姚莉亭,又轉而在鄰近的基金會找到行政職,與一群資深的文史老前輩們一起工作,而這份將近7年的文化行政工作,也進一步為她打開了文史工作的一扇窗。
幸虧當年有學者專家努力找出營盤土堆遺跡與史料,佐證當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時,程氏古厝位置正好接近北路營區,推論名將孫開華曾部署軍隊,圍剿法軍獲勝,研判此宅應建於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因此,程氏古厝才得以於2003年被納入新北市「歷史建築」,也成為目前淡水唯一留存見證過古戰役的百年閩式古厝。
土生土長的淡水囝仔,扎根在地
「其實,在周圍的建案還沒興建時,站在古厝門廳前,往右可直接看見觀音山的山尖,抬起頭,正前方可望見大屯山與七星山系,真的非常美……。」談到12年前剛進駐程氏古厝時,每日一到古厝便得將門前兩棵50多歲的老蓮霧樹、竹林與黃槿樹落下的滿地落葉打掃乾淨,在拔草與灑掃庭除之際,總愛抬起頭欣賞山水美景的姚莉亭,便忍不住嘆息連連。
但2012年,才30多歲的姚莉亭,怎麼會選擇來到當時仍百廢待舉,放眼望去,除了圍籬、工地、挖土機,便是成群流浪狗與飆車族叫囂的新市鎮工作?而且,進駐程氏古厝這老三合院後,還一待就是12年?
「我是土生土長的淡水囝仔啊!小時候住英專路附近,就是現在淡江大學後門好漢坡上去的校門旁,後來又住過中山路與學府路,都是在淡水市區的街上來來去去。年節假日比較常回淡水鄉下,爸爸的老家在下圭柔山再過去的興化店,媽媽的老家在聖約翰大學再往下走的灰窯子,都偏向海線;我阿祖的老家則是在靠山區的北新庄,就是天元宮再上去一點點……」
姚莉亭提到的數個關鍵地名,快速地幫助我們定位出她和她的家族在淡水的生活動線與足跡,而從這些地點所連成的線與面進一步觀察,可發現竟然涵蓋了超過五分之三以上的淡水行政區。
在工作中,慢慢聚焦人生方向
沒有逃離小鎮,急著擁抱大都市的繁華,喜歡按自己的節奏生活的姚莉亭,坦承至今仍無法適應擁擠的捷運與公車人群所帶來的壓迫感,也不愛被車班班次限縮行動,所以最終選擇留在熟悉的淡水工作。「浪漫一點的說法是,像我這種淡水人,愛悠閒跟自由,只習慣走路或騎車吹風!」姚莉亭笑著說。
在重視美感教育的淡江中學就讀三年,姚莉亭察覺自己特別喜愛藝文氛圍,因此,高職畢業後,選擇在馬偕街路口與中正路交會處的潮問生活館工作。這間複合式的藝文咖啡館鄰近老淡水人俗稱的「三角公園仔」,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集合地,因此店內也常有藝文人士進出與聚會。她還發現,當時住在三樓的房東,正是以繪製兩百多幅淡水河景與馬偕教堂畫作而聞名的淡水素人畫家——李永沱先生。
在恬靜的藝文咖啡館工作兩、三年後,想學習更多新事物的姚莉亭,又轉而在鄰近的基金會找到行政職,與一群資深的文史老前輩們一起工作,而這份將近7年的文化行政工作,也進一步為她打開了文史工作的一扇窗。
走在時代的交叉路口,如何修補因為新市鎮開發所帶來的自然人文環境劇變與斷裂,這是姚莉亭思索了多年的難題。攝影:黃飛霖
認真加入淡水守護運動的姚莉亭,在當年「反淡北道路開闢」與「淡水中正路老街風貌保存」的運動現場,都可見到其身影。
姚莉亭記得,在中正路老街要拓寬前,已經有很多街區商店的聚會與文化節慶活動,大家熱絡地討論著街道拓寬的理想狀態與可能。另外,當時炒得沸沸揚揚的1990年版本的淡北道路案,原本整條淡水河岸是要用來做快速道路用地,一直連接到沙崙,幸賴當時諸多文化團體援引了「紅樹林保護法」與找到「古蹟指定」等方式,最終才保住了淡水河岸的親水空間。
回想起當年的抗爭運動,姚莉亭仍印象深刻,熱血沸騰。儘管原本不屬於文史工作圈,但從最基礎的行政文書工作開始接觸後,也慢慢了解了所謂文化工作的各種面向。她發現這些文史運動的推動,都需要專業跟熱情才能捲動大眾去投入、凝聚大家的力量。在那段工作期間,姚莉亭看見許多有高度熱忱的人,為了某些理念在奮鬥,儘管無法全盤推翻計畫,可是最終的施行方案都能獲得折衷與修正,而那種無私的精神,也深深觸動了她。
然而,一邊工作,姚莉亭也不斷地反覆思索著:自己想推動的理想淡水生活,究竟長甚麼模樣?有可能找到一群同齡夥伴,可以一起努力、一起為淡水做點甚麼嗎?
「一開始接觸文史工作時,我大概20幾歲,初出茅廬的我只隱約覺得別人追求的理想淡水,似乎跟我人生所感受到的淡水不太一樣。因為我的生活路徑是在淡水的山線與海線之間往返的淡水,就是從灰瑤子(母親老家)到興化店(父親老家)、再到北新庄(曾祖母家),在海的淡水與山的淡水這樣的路徑中往返,但是原本接觸的這群仕紳們想守住的淡水,其實偏向河邊的淡水,是老街的淡水,是商圈的淡水……。」姚莉亭認為,每個生活在淡水的人,對淡水都有著多重的期待,這一段工作的養成重點,在於幫她打開了眼界。接著,她也帶我們回到二十多年前那個辭職後,還在思索未來人生的午後。
姚莉亭記得,在中正路老街要拓寬前,已經有很多街區商店的聚會與文化節慶活動,大家熱絡地討論著街道拓寬的理想狀態與可能。另外,當時炒得沸沸揚揚的1990年版本的淡北道路案,原本整條淡水河岸是要用來做快速道路用地,一直連接到沙崙,幸賴當時諸多文化團體援引了「紅樹林保護法」與找到「古蹟指定」等方式,最終才保住了淡水河岸的親水空間。
回想起當年的抗爭運動,姚莉亭仍印象深刻,熱血沸騰。儘管原本不屬於文史工作圈,但從最基礎的行政文書工作開始接觸後,也慢慢了解了所謂文化工作的各種面向。她發現這些文史運動的推動,都需要專業跟熱情才能捲動大眾去投入、凝聚大家的力量。在那段工作期間,姚莉亭看見許多有高度熱忱的人,為了某些理念在奮鬥,儘管無法全盤推翻計畫,可是最終的施行方案都能獲得折衷與修正,而那種無私的精神,也深深觸動了她。
然而,一邊工作,姚莉亭也不斷地反覆思索著:自己想推動的理想淡水生活,究竟長甚麼模樣?有可能找到一群同齡夥伴,可以一起努力、一起為淡水做點甚麼嗎?
「一開始接觸文史工作時,我大概20幾歲,初出茅廬的我只隱約覺得別人追求的理想淡水,似乎跟我人生所感受到的淡水不太一樣。因為我的生活路徑是在淡水的山線與海線之間往返的淡水,就是從灰瑤子(母親老家)到興化店(父親老家)、再到北新庄(曾祖母家),在海的淡水與山的淡水這樣的路徑中往返,但是原本接觸的這群仕紳們想守住的淡水,其實偏向河邊的淡水,是老街的淡水,是商圈的淡水……。」姚莉亭認為,每個生活在淡水的人,對淡水都有著多重的期待,這一段工作的養成重點,在於幫她打開了眼界。接著,她也帶我們回到二十多年前那個辭職後,還在思索未來人生的午後。
保生大帝以「有神無廟」的方式輪流於九庄進行年度巡視,展現獨特的在地信仰軌跡。姚莉亭尋找輪祀的在地小學合作,由謝德錫老師進行鄉土文化教學。照片提供:姚莉亭
2004年,剛離開基金會的姚莉亭對理想的淡水藍圖還沒有清楚的輪廓,決定先協助前工作認識的文史工作者─謝德錫老師展開「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田野調查工作。
謝德錫老師研究的領域,在當時的淡水算是很冷門的項目。姚莉亭會決定協助老師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為每年定時輪值,此九庄分別為:水梘頭庄、北新庄、土地公埔庄、草埔尾庄、滬尾街庄、中田寮庄、埔頭庄、灰磘子庄與林子街庄等九個庄頭。在這九庄的區域裡,有很多都是姚莉亭的親朋好友居住的地方,或是老家鄉下的附近,踏查的範圍充滿她小時候成長的記憶與足跡,也與她關心與在乎的人們與土地更靠近一些,像祭典裡一定會有的殺豬公,便與她童年時家族殺豬公的儀式很接近。
第二個原因是,她被謝德錫老師的無私所感動。早在20年前,教育部尚未提出108課綱時,謝德錫老師便起心動念希望在地輪祀保生大帝的研究成果能分享出去,期待與學校課程結合,讓學生來進行鄉土教學體驗。但當時學校與學生對這類合作都缺乏動機與熱忱,為此,謝德錫老師甚至想自費提出獎金,鼓勵小朋友來參加畫畫或手作……等活動,只盼望孩子們願意來祭典現場,多了解一點淡水的地方文化。
「那時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是想幫謝德錫老師企劃些合作提案,找資金。老師自費在淡水作田調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出錢拜託大家來……而且,你知道嗎?他這麼愛淡水,但其實他不是淡水人……。」姚莉亭補充說明道。原來,謝德錫老師成長於大稻埕,婚後住台北南區的他對淡水始終念念不忘,源自於在淡江大學歷史系讀書的歲月。幾十年來,每天通勤約2小時到淡水作地方文史田調,預算不夠、也沒有交通工具代步的謝德錫老師,常靠著雙腿步行踏查,對淡水迷人的地景人文,可能比自己手掌上的紋路還更熟悉。
謝德錫老師研究的領域,在當時的淡水算是很冷門的項目。姚莉亭會決定協助老師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為每年定時輪值,此九庄分別為:水梘頭庄、北新庄、土地公埔庄、草埔尾庄、滬尾街庄、中田寮庄、埔頭庄、灰磘子庄與林子街庄等九個庄頭。在這九庄的區域裡,有很多都是姚莉亭的親朋好友居住的地方,或是老家鄉下的附近,踏查的範圍充滿她小時候成長的記憶與足跡,也與她關心與在乎的人們與土地更靠近一些,像祭典裡一定會有的殺豬公,便與她童年時家族殺豬公的儀式很接近。
第二個原因是,她被謝德錫老師的無私所感動。早在20年前,教育部尚未提出108課綱時,謝德錫老師便起心動念希望在地輪祀保生大帝的研究成果能分享出去,期待與學校課程結合,讓學生來進行鄉土教學體驗。但當時學校與學生對這類合作都缺乏動機與熱忱,為此,謝德錫老師甚至想自費提出獎金,鼓勵小朋友來參加畫畫或手作……等活動,只盼望孩子們願意來祭典現場,多了解一點淡水的地方文化。
「那時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是想幫謝德錫老師企劃些合作提案,找資金。老師自費在淡水作田調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出錢拜託大家來……而且,你知道嗎?他這麼愛淡水,但其實他不是淡水人……。」姚莉亭補充說明道。原來,謝德錫老師成長於大稻埕,婚後住台北南區的他對淡水始終念念不忘,源自於在淡江大學歷史系讀書的歲月。幾十年來,每天通勤約2小時到淡水作地方文史田調,預算不夠、也沒有交通工具代步的謝德錫老師,常靠著雙腿步行踏查,對淡水迷人的地景人文,可能比自己手掌上的紋路還更熟悉。
儘管被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著,程氏古厝仍展現出特別的力量,它是新市鎮一座不能被遺忘的記憶座標,持續訴說著此處關於梯田、丘陵與農村生活的土地記憶。照片提供:姚莉亭
姚莉亭除了跟著謝德錫老師進行「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踏查,靠著持續努力,最後順利地找到當年度輪祀的12所在地小學進行分享教學,原本的9年計畫也延長為12年,長期累積的研究資料,卻面臨了資料無處存放的危機。在時間壓力下,焦急的謝德錫老師原本只想盡快找到一個空間存放研究資料,但姚莉亭卻認為,絕對不能將研究了15年的心血打包後束之高閣,必須在淡水找到一個空間,把多年研究成果活化與分享給大眾。
2012年,姚莉亭偶然發現了座落於淡水新市鎮的「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這個空間,觀察思考了一年多後,機緣巧合,又看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正在招標委外經營單位,於是,決定到古厝進行場勘。
「荒涼又有力量。」這是姚莉亭對於程氏古厝的第一印象。
姚莉亭與謝德錫老師在一個淒風苦雨的冬日午後,來到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場勘。那時附近的房子還沒有蓋那麼密集,整個新市鎮1,756公頃的土地上,大概只住了一萬多人,而且多集中在其他重點開發區,當時,正是新市鎮被稱作「鬼城」的荒涼階段。古厝附近多是噴了除草劑的工地空地,光禿禿的,但是在這麼荒涼的地方,卻有一座三合院老房子被留下來了。
「不管是我的老家或是田調時常見的老屋形制,三合院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也令人安心的空間,而且古厝的後面還有一座土地公廟,我們覺得有所依靠,所以就決定進駐了。」姚莉亭回想起那個決定性的午後。
不只成為地標,也將土地記憶的斷層拼起來
但一進到程氏古厝之後,姚莉亭與團隊立刻發現多數的在地新住民對新市鎮土地的記憶,有著極嚴重的斷層。「我們在古厝裡遇到很多新市鎮的新居民,當跟他們談到貫穿淡水區最重要的公司田溪時,他們常會很疑惑,覺得那不是建商蓋的護城河嗎?那不是社區的公共設施之一嗎?」這些奇妙的視角,讓姚莉亭發現新市鎮的居民所知的淡水,與真正的淡水其實相距很遙遠。
最令姚莉亭感傷的是,整個新市鎮幾乎是採取「遷村」的作法,政府徵收土地後,原來的居民若不是搬遷至新建的國家新都國宅,就是直接換取徵收款,離開原地,各自發展,因此,這塊土地過去的人、事、物等故事,也變得無人可追問。
此外,身為熟悉淡水過往風景的在地人,姚莉亭也一度充滿無力感。看著原本以梯田、丘陵地為主的新市鎮地景,被一一剷平以填補低窪處,變成一望無際的平地後,便利性雖然增加了,但地貌卻產生了劇變,河川也因為兩側邊坡土地的最大利用化,而降低了親水性。荒謬的是,在新市鎮開發時,連原本分別駐守在田頭田尾、村口和街道口的各路土地公們也別無選擇,最後全被強迫集中起來,放到同一間廟裡去了。
姚莉亭認為,當人們的土地記憶失去了原本的脈絡,他們將永遠不會理解,眼前的一切是多麼珍貴,現在享有的一切,又是犧牲了多少,才有今天的風貌。「但這正是程氏古厝必須存在的意義,知道來龍去脈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轉化成行動、變成教材、出版或想辦法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理解。」姚莉亭語重心長地說。
2012年,姚莉亭偶然發現了座落於淡水新市鎮的「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這個空間,觀察思考了一年多後,機緣巧合,又看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正在招標委外經營單位,於是,決定到古厝進行場勘。
「荒涼又有力量。」這是姚莉亭對於程氏古厝的第一印象。
姚莉亭與謝德錫老師在一個淒風苦雨的冬日午後,來到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場勘。那時附近的房子還沒有蓋那麼密集,整個新市鎮1,756公頃的土地上,大概只住了一萬多人,而且多集中在其他重點開發區,當時,正是新市鎮被稱作「鬼城」的荒涼階段。古厝附近多是噴了除草劑的工地空地,光禿禿的,但是在這麼荒涼的地方,卻有一座三合院老房子被留下來了。
「不管是我的老家或是田調時常見的老屋形制,三合院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也令人安心的空間,而且古厝的後面還有一座土地公廟,我們覺得有所依靠,所以就決定進駐了。」姚莉亭回想起那個決定性的午後。
不只成為地標,也將土地記憶的斷層拼起來
但一進到程氏古厝之後,姚莉亭與團隊立刻發現多數的在地新住民對新市鎮土地的記憶,有著極嚴重的斷層。「我們在古厝裡遇到很多新市鎮的新居民,當跟他們談到貫穿淡水區最重要的公司田溪時,他們常會很疑惑,覺得那不是建商蓋的護城河嗎?那不是社區的公共設施之一嗎?」這些奇妙的視角,讓姚莉亭發現新市鎮的居民所知的淡水,與真正的淡水其實相距很遙遠。
最令姚莉亭感傷的是,整個新市鎮幾乎是採取「遷村」的作法,政府徵收土地後,原來的居民若不是搬遷至新建的國家新都國宅,就是直接換取徵收款,離開原地,各自發展,因此,這塊土地過去的人、事、物等故事,也變得無人可追問。
此外,身為熟悉淡水過往風景的在地人,姚莉亭也一度充滿無力感。看著原本以梯田、丘陵地為主的新市鎮地景,被一一剷平以填補低窪處,變成一望無際的平地後,便利性雖然增加了,但地貌卻產生了劇變,河川也因為兩側邊坡土地的最大利用化,而降低了親水性。荒謬的是,在新市鎮開發時,連原本分別駐守在田頭田尾、村口和街道口的各路土地公們也別無選擇,最後全被強迫集中起來,放到同一間廟裡去了。
姚莉亭認為,當人們的土地記憶失去了原本的脈絡,他們將永遠不會理解,眼前的一切是多麼珍貴,現在享有的一切,又是犧牲了多少,才有今天的風貌。「但這正是程氏古厝必須存在的意義,知道來龍去脈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轉化成行動、變成教材、出版或想辦法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理解。」姚莉亭語重心長地說。
姚莉亭認為程氏古厝天生有股正能量,能因應各種理想目標,凝聚各方英雄一起齊心努力,目前主力專家有6位,但光協力志工就高達30位。攝影:施純泰、照片提供:姚莉亭
談到程氏古厝空間最迷人的特質,姚莉亭認為這房子天生有一股正能量,能吸引各方英雄默默聚攏,讓在這個環境裡面的人有一種被凝聚的感覺,而在傳統思維中,三合院正是一處可凝聚事物的空間。
團隊進駐之後,姚莉亭發現這個場域的特質很符合初衷,這也回應到過去在初接觸文化工作時最真切地念想:希望能組成一組夢幻團隊,有自己的夥伴可以一起朝著理想的目標,一起努力、一起實踐。
身為總召,卻謙稱自己是團隊裡面能力最微弱的那一位,「我很幸運,每當計畫遇到難處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擁有各種專業的老師出現,來協力與指點。」目前團隊共聚集了五位夥伴協力,分別是文史研究者 — 謝德錫、水墨/漆與細木作藝術家 — 李進清、香草職人 — 蔡以倫、生態棲地建築師 — 陳江河,以及專精木作修復與教學的梁建新。始終堅信這個社會上仍有很多浪漫的人,願意用這種方式來體驗生活的姚莉亭認為,因為聚集了一群浪漫的人,所以也希望在這個老房子持續有浪漫的事情發生。
實驗與練習:讓三合院成為三合院
「但究竟三合院的本質是甚麼?一座三合院又能做什麼?」這是團隊進駐後,持續在思考的問題。
談到古蹟活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開咖啡店,然後收店租以維持營運,但是團隊認為若變成咖啡館,便限定了只有一種消費方式才能夠靠近古厝,但賣咖啡並不是團隊的專長,他們想提供的是一種文化工作者喜歡而且在行的服務跟專業,然後同時分享愛老房子的心情。因此,團隊的初衷是希望「讓三合院更像座三合院」,人們可用「學習的」、「生活的」、「旅遊的」、「休閒的」或是「放空的」……各種可能的方式,去親近古厝。因此,團隊也持續在進行各種實驗與練習。
於是,專製明清家具的李進清老師獨家的手感細木作課,在以大木作建構的三合院裡首先開張了。姚莉亭發現,新市鎮有許多新居民,他們搬來之後對家的營造會有一種嚮往,純手作的木家具能寄予很多家的想像,因此,一開課便秒殺,甚至還有外地學生慕名遠道而來。而採用傳統榫接工法做家具,其實很講究細節,光打磨就常耗掉三節課,連以2mm的筆為榫頭畫線,也會被老師嫌棄不夠細緻……。
「想像一下,在一間老房子裡面,透過慢慢打磨、細細斟酌地去學習某一種傳統工藝,感覺就像古人一樣,回到沒有手機滑的年代,我覺得那真是一件再浪漫不過的事情了!」姚莉亭感性地說。
團隊進駐之後,姚莉亭發現這個場域的特質很符合初衷,這也回應到過去在初接觸文化工作時最真切地念想:希望能組成一組夢幻團隊,有自己的夥伴可以一起朝著理想的目標,一起努力、一起實踐。
身為總召,卻謙稱自己是團隊裡面能力最微弱的那一位,「我很幸運,每當計畫遇到難處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擁有各種專業的老師出現,來協力與指點。」目前團隊共聚集了五位夥伴協力,分別是文史研究者 — 謝德錫、水墨/漆與細木作藝術家 — 李進清、香草職人 — 蔡以倫、生態棲地建築師 — 陳江河,以及專精木作修復與教學的梁建新。始終堅信這個社會上仍有很多浪漫的人,願意用這種方式來體驗生活的姚莉亭認為,因為聚集了一群浪漫的人,所以也希望在這個老房子持續有浪漫的事情發生。
實驗與練習:讓三合院成為三合院
「但究竟三合院的本質是甚麼?一座三合院又能做什麼?」這是團隊進駐後,持續在思考的問題。
談到古蹟活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開咖啡店,然後收店租以維持營運,但是團隊認為若變成咖啡館,便限定了只有一種消費方式才能夠靠近古厝,但賣咖啡並不是團隊的專長,他們想提供的是一種文化工作者喜歡而且在行的服務跟專業,然後同時分享愛老房子的心情。因此,團隊的初衷是希望「讓三合院更像座三合院」,人們可用「學習的」、「生活的」、「旅遊的」、「休閒的」或是「放空的」……各種可能的方式,去親近古厝。因此,團隊也持續在進行各種實驗與練習。
於是,專製明清家具的李進清老師獨家的手感細木作課,在以大木作建構的三合院裡首先開張了。姚莉亭發現,新市鎮有許多新居民,他們搬來之後對家的營造會有一種嚮往,純手作的木家具能寄予很多家的想像,因此,一開課便秒殺,甚至還有外地學生慕名遠道而來。而採用傳統榫接工法做家具,其實很講究細節,光打磨就常耗掉三節課,連以2mm的筆為榫頭畫線,也會被老師嫌棄不夠細緻……。
「想像一下,在一間老房子裡面,透過慢慢打磨、細細斟酌地去學習某一種傳統工藝,感覺就像古人一樣,回到沒有手機滑的年代,我覺得那真是一件再浪漫不過的事情了!」姚莉亭感性地說。
由謝德錫老師擔任領隊,帶著大家一起細讀《淡水》這本在地文史大書之美,目前已開設超過60場文史讀書會。照片提供:姚莉婷
接著,謝德錫老師的文史讀書會也成為常態開設的課程之一。這堂課,包羅萬象,但主題全部都圍繞著淡水打轉,從淡水的寺廟、戰役、重要祭典、物產到淡水的老地名故事……,應有盡有,精彩非凡。而且,老師也特別歡迎同學們提問:「同學們曾提問過公司田溪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才以一張17世紀的荷蘭文獻地圖證明,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淡水之前,這條淡水的重要溪流並不叫『公司田溪』,更早之前其實叫做『林子溪」,是以原住民『林子部落』旁邊的溪流來命名。」姚莉亭補充道。
打開程氏古厝:看見公司田溪的療癒能量
進駐的歷史古蹟全名為「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除了古厝內的人事物,姚莉亭與團隊關注的也包含從住在這裡的人,所看出去的一切。比如,19世紀為什麼會出現公司田溪之名?公司田代表什麼?這個田重要嗎?公司在哪裡?公司田在哪裡?現在還有田嗎?
公司田溪素有「淡水母親之河」之稱,姚莉亭認為,光這個公司田溪流域裡,你就會發現新市鎮從這條河裡面可看到沿著河兩岸,以及流經的區域所發生的種種事務,而這些,自然都是程氏古厝所關心的事。而且,當地名沒有變,房子沒有變,那變的是什麼?
團隊中的陳江河老師,也是土生土長的淡水人。透過長期觀察與記錄土地記憶的改變,特別規劃成多樣的河域主題路線,辦理各種導覽與走讀活動,讓新市鎮居民來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過去、開發的過程,或是過去與現在有什麼美好的自然資源,也是團隊全力推動的工作之一。
近幾年,持續串聯不同專業,增加服務面向的多元性,也是姚莉亭與團隊實驗的方向之一,比如:連結藝術專業。以2023年與台北藝術大學涂維政老師所帶領的藝術家團隊合作的「公司田溪微型藝術祭」為例,除了有開幕音樂表演、走到程氏古厝區,有手作藝術市集的舉辦,還聚集了15位藝術家以公司田溪流域的歷史及文化為創作題材。而位於淡水公八公園、公司田溪流域至出海口沙灘展出的藝術作品,另邀請淡水自然環境專家舉辦走讀與講座,帶領民眾重新認識與親近公司田溪流域。此外,透過藝術家工作坊,也讓新市鎮的居民能夠參與藝術創作,共同建構流域美學藝術計畫,多元的藝術活動,也收到廣大居民的正向迴響。
打開程氏古厝:看見公司田溪的療癒能量
進駐的歷史古蹟全名為「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除了古厝內的人事物,姚莉亭與團隊關注的也包含從住在這裡的人,所看出去的一切。比如,19世紀為什麼會出現公司田溪之名?公司田代表什麼?這個田重要嗎?公司在哪裡?公司田在哪裡?現在還有田嗎?
公司田溪素有「淡水母親之河」之稱,姚莉亭認為,光這個公司田溪流域裡,你就會發現新市鎮從這條河裡面可看到沿著河兩岸,以及流經的區域所發生的種種事務,而這些,自然都是程氏古厝所關心的事。而且,當地名沒有變,房子沒有變,那變的是什麼?
團隊中的陳江河老師,也是土生土長的淡水人。透過長期觀察與記錄土地記憶的改變,特別規劃成多樣的河域主題路線,辦理各種導覽與走讀活動,讓新市鎮居民來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過去、開發的過程,或是過去與現在有什麼美好的自然資源,也是團隊全力推動的工作之一。
近幾年,持續串聯不同專業,增加服務面向的多元性,也是姚莉亭與團隊實驗的方向之一,比如:連結藝術專業。以2023年與台北藝術大學涂維政老師所帶領的藝術家團隊合作的「公司田溪微型藝術祭」為例,除了有開幕音樂表演、走到程氏古厝區,有手作藝術市集的舉辦,還聚集了15位藝術家以公司田溪流域的歷史及文化為創作題材。而位於淡水公八公園、公司田溪流域至出海口沙灘展出的藝術作品,另邀請淡水自然環境專家舉辦走讀與講座,帶領民眾重新認識與親近公司田溪流域。此外,透過藝術家工作坊,也讓新市鎮的居民能夠參與藝術創作,共同建構流域美學藝術計畫,多元的藝術活動,也收到廣大居民的正向迴響。
舉辦生活市集,帶領新居民認識淡水美好的手作人與物產,也應用在地種植的培地芒草曬乾後,教孩子製作芒草劍,感受童年最自然環保的遊戲生活。照片提供:姚莉亭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團隊正努力地讓在地居民與新市鎮這片土地更靠近一些。
姚莉亭觀察到,由於淡海新市鎮的居民,大多是移居的新住戶,大家也正在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廣受好評的藝術祭為例,除了提供多元的活動類型,透過將藝術作品融入日常,讓居民在公司田溪的溪畔步道散步的時候與作品不期而遇,進而引發居民想更了解這些作品想要說什麼的動機,然後周末到了古厝這邊,連續兩週或是三週,透過手做活動與市集的舉辦,就可慢慢地把想要更認識我們的新朋友,收集成為社群。
姚莉亭也發現,大家在每一次活動之後,都會非常期待地詢問:「接下來,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還有什麼活動?」本來一開始是團隊自己在探索程氏古厝的可能性,慢慢變成,有好多人也想要再更了解一下我們,這樣的迴響代表著不僅是只想在這裡「住下來」而已,其實傳達出想要「更了解」與「更親近」這片土地的可能性。
「當程氏古厝這座三合院留下來了,我覺得它帶有一種天命或是使命,它可以讓人們知道過去,每個人都可以來靠近,有機會打開你所不曉得的那個淡水,更快地融入這裡……感覺新市鎮居民似乎透過我們辦的活動,打開了進入某一種新生活的開關,這個經驗是很重要的,我想……那是一種從一個外地人,真的變成淡水人的過程吧!」姚莉亭難掩興奮地說。
姚莉亭觀察到,由於淡海新市鎮的居民,大多是移居的新住戶,大家也正在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廣受好評的藝術祭為例,除了提供多元的活動類型,透過將藝術作品融入日常,讓居民在公司田溪的溪畔步道散步的時候與作品不期而遇,進而引發居民想更了解這些作品想要說什麼的動機,然後周末到了古厝這邊,連續兩週或是三週,透過手做活動與市集的舉辦,就可慢慢地把想要更認識我們的新朋友,收集成為社群。
姚莉亭也發現,大家在每一次活動之後,都會非常期待地詢問:「接下來,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還有什麼活動?」本來一開始是團隊自己在探索程氏古厝的可能性,慢慢變成,有好多人也想要再更了解一下我們,這樣的迴響代表著不僅是只想在這裡「住下來」而已,其實傳達出想要「更了解」與「更親近」這片土地的可能性。
「當程氏古厝這座三合院留下來了,我覺得它帶有一種天命或是使命,它可以讓人們知道過去,每個人都可以來靠近,有機會打開你所不曉得的那個淡水,更快地融入這裡……感覺新市鎮居民似乎透過我們辦的活動,打開了進入某一種新生活的開關,這個經驗是很重要的,我想……那是一種從一個外地人,真的變成淡水人的過程吧!」姚莉亭難掩興奮地說。
姚莉亭以淡海新市鎮裡的百年古厝 —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為行動創生基地,帶著古厝的夢幻團隊,繼續展開各種浪漫的連結與文化實驗,以真心誠意守護淡水這塊她熱愛的土地。攝影:黃飛霖
仔細一算,除了曾短暫往返淡水與士林讀書三年,身為淡水在地居民第四代的姚莉亭,人生中求學、工作、生活的近五十年時光,幾乎全都與淡水這座小鎮緊緊相連。
「一直以來,我們團隊其實非常感謝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在12年前,願意給我們這個社區型的民間團體經營程氏古厝的機會。不過,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不開咖啡館營利,究竟還可以堅持多久?」
12年的堅持,倏忽一瞬,但涓滴之水終成巨流。2017年,程氏古厝榮獲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獎」的肯定,大大地鼓舞了姚莉亭與團隊。
可想見的是,未來,行動力十足的姚莉亭,仍會持續以淡海新市鎮裡的百年古厝 —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為行動創生基地,帶著她的夢幻團隊,繼續展開各種浪漫的連結與文化實驗,以真心誠意守護淡水這塊她熱愛的土地!
「一直以來,我們團隊其實非常感謝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在12年前,願意給我們這個社區型的民間團體經營程氏古厝的機會。不過,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不開咖啡館營利,究竟還可以堅持多久?」
12年的堅持,倏忽一瞬,但涓滴之水終成巨流。2017年,程氏古厝榮獲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獎」的肯定,大大地鼓舞了姚莉亭與團隊。
可想見的是,未來,行動力十足的姚莉亭,仍會持續以淡海新市鎮裡的百年古厝 —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為行動創生基地,帶著她的夢幻團隊,繼續展開各種浪漫的連結與文化實驗,以真心誠意守護淡水這塊她熱愛的土地!
姚莉亭推薦的私房景點:
如果你愛拈花惹草,絕不能錯過春天盛開的野薑花與杜鵑、初夏綻放的台灣野百合、愛情花與月桃、秋天的桂花與茶花、程氏家族的鄉愁花 — 玉蘭花,還有野著長的各式香草與多肉,連角落裡的「小船池塘」也生意盎然。(程氏古厝祕密花園。攝影:陳文偉)
如果你愛鳥,成群的老鷹、台灣藍鵲與麻雀,是古厝天空的常客;如果你愛貓,請你一定要來拜訪愛睡在門口石磨上的傲嬌虎斑貓「虎三」,還有常躲在花盆下的蟾蜍們。(程氏古厝的動物們。照片提供:姚莉亭)
門口已五十多歲的兩棵蓮霧樹和無花果,夏天常結實纍纍,蓮霧經常掉落一地;台灣原生種的九芎、土肉桂,值得一瞧;成排的桂竹、青楓、白水木與羅漢松,姿態也美;最不能錯過的是被稱為「清法戰爭護國神樹」又適合農家炊粿當襯墊的黃槿樹。(程氏古厝樹木點點名。照片提供:姚莉亭)
《島生淡水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陳幸伶
攝影|黃飛霖、陳文偉、施純泰
圖片提供|姚莉亭、涂維政
特別感謝|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陳幸伶
攝影|黃飛霖、陳文偉、施純泰
圖片提供|姚莉亭、涂維政
特別感謝|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公司田溪程氏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