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愛妳——打造思念家鄉味的所在,走上渴望的自由之路

越來越愛妳——打造思念家鄉味的所在,走上渴望的自由之路

在外漂泊闖蕩都能回到「越在嘉文化棧」享受超澎湃的家鄉味。(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在越南無憂的金紅,帶著愛情的美好想像來台,沒想到啟程時荊棘遍佈。(圖片提供/阮金紅)
來到「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越在嘉文化棧」,民雄的午後雷陣雨還未落下,樸實的舊屋空間中,這是移工們的聚會所、交誼處,也是他們休憩的心靈避風港。

這次拜訪的是文化棧的空間發起人、女性紀錄片導演的越南同塔省Kim Hồng(阮金紅),她曾經懷抱著對愛情的憧憬嫁到台灣來,卻遭遇前夫家暴夢碎,直到十年前遇到了現任丈夫、紀錄片導演蔡崇隆後,兩人擁抱過去失敗的婚姻、重新出發。「我終於得到了!」金紅在紀錄片中對初次來到的臺灣大海吶喊,好像在熬住艱辛後重獲自由,更靠近年少對異鄉愛情的企盼,雨過後終於天晴。

金紅笑起來特別甜,她笑說在試映會拿到蔡導名片,回家後因為不熟悉手機冒然撥通出去,這個舉動開啟了兩人之間的緣分。蔡導初見她時總覺得她鬱鬱悶悶,與前夫的婚姻結束後遭到各種輕蔑,肩負著單親媽媽的身份在外求職更為艱難,好幾次她幾乎快放棄了臺灣、甚至放棄了生存的意識。「她的眼睛裡沒有光彩、失去自信,她租在十三樓,衣服洗一洗就想跳下去。」蔡導描述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女性絕望,好在她撐過了。「她心裡滿剛強的,認識她的人會理解到她有異於常人的心理素質,如果不是如此,她沒辦法活下去。」甚至後來她騎車經過夫家也不害怕,她說自己是因為不想認輸:「我想讓大家知道,即使單親媽媽也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認識蔡導後,她拾起攝影機開始拍攝創作,第一部《失婚記》一上映便受到矚目。「我希望透過紀錄片,讓姊妹們有辦法用鏡頭來說話。」她的鏡頭很真誠,彷彿透過她的視角,我們也跟著認識了劇中的人物:玉蘭、金鈴、阿詩、美麗四位主角一起經歷這一些,在劇中她們笑的很開心、遇到困境哭得很傷心,金紅經常不捨姐妹委屈、陪著掉淚;身為觀眾的我們都以為有些人最終可以獲得幸福,然而她們最後都因為遇到不同的臺灣家庭,走上了自願或非自願的夢碎失婚路。
紀錄片開啟了金紅的第二人生,她以女性視角捕捉到珍貴而真實的私密互動。(圖片提供:蔡崇隆)
金紅經常與蔡導看片討論拿捏提問,「這幾年金紅改變很多,因為拍紀錄片的關係受到尊重,人也開始有自信,早期為了生活委曲求全,現在就算起衝突,也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蔡導讚許金紅的女性視角,「金紅天生有一種親和力與很容易與人建立信賴關係,我覺得這些鏡頭是我們男性拍不來的。」像是一幕姐妹金鈴回越南等待夫家來帶她回去,有天她們一同帶孩子逛夜市,「我對那畫面印象很深,金紅拍下小孩坐在機車上等紅綠等時做鬼臉的特寫,那無憂無慮正好跟她父母經歷的婚變產生強烈對比。」蔡導認為天真無邪的在故事中特別難拍,而好看就是這些細節。她分享一位受訪者的公公在看完紀錄片後,對自己的越南媳婦開始有態度上的轉變;透過真實的紀錄,明白這群越南女子並不是大家想像只愛錢而嫁,她們也跟島上一般女性一樣,想要擁有幸福的婚姻、被好好的呵護,差別只在於她們來自於異鄉。

「不管是紀錄片、還是面對婚姻,其實最關鍵的就是信任。」蔡導說。他們在拍片時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在婚姻中也學習信任,「民雄的環境很舒服、我們夫妻關係也很自在,什麼都可以說。金紅是一個很單純又真實的人,她很習慣說『愛你喔』,那是一種她想要傳遞的溫度。」傳統家庭長大的蔡導,也因為她的關係,很自然地說出情意。有時蔡導忙到天昏地暗,金紅會適時提醒他,再這麼忙會影響感情,「她就像是一棵老實樹、人生警報器,很自然、不害羞、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覺得伴侶就是要互相珍惜。」這與過往蔡導在台北的生活態度迥異,「以前我和前妻都很忙,很像都會夫妻,知道彼此在幹嘛,卻沒有好好溝通的時間,最後自己終於失去了那段珍貴的關係。」對他們來說,信賴關係在婚姻裡、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們願意敞開來建立新的信任,我和她在一起後收入就交給她管,因為財務透明讓她很有安全感。金紅會問我,你不擔心我把你所有東西都帶走嗎?」蔡導笑說:「如果有這麼一天,我只有一個請求,你至少要留三千給我吧?」看似玩笑話,實則更多是放心。
金紅在家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泥作、木作都難不倒她。家鄉味總讓金紅感覺到溫暖,因為靠河生活,許多飲食、生活場景都與水路有密切的關聯。(圖片提供/阮金紅)
蔡導說,自己很感謝能遇到金紅。「我很佩服她,她是幾乎全能的女性,十八般武藝都會,會種田、捕魚、划船、爬樹、木工、水泥…….只差不會開飛機,在越南她就是與兄弟姐妹分工合作、完成所有家庭大小事,跟臺灣家庭有很大不同。」金紅回應:「我們熟悉水路,所有跟水有關的活動像是游泳、捕魚等等我們都很擅長。」她描述家鄉的情景:「河與路並行,河水漲潮時田變成了河,就是我們捕撈魚蝦的時候,紀錄片裡面有一幕可以看到大家跑去抓小魚、做魚露。」我們彷彿感染到一種自在和開心的氛圍。這時蔡導笑著說:「我們說台灣人很台,金紅是『越味』很濃,很想讓大家認識越南文化。」而「越在嘉文化工作棧」是她理想形成的一個據點。「雖然我們的家不在這,嫁到這裡很辛苦、遇到家暴不知道可以去哪,都希望這個『家』可以接納大家,一起互相陪伴。」金紅在意的是群體的情感流動,在承租村口五十年的老厝之後,她與夥伴可以一起煮越南料理、文化推廣、展覽活動、年節聚會,「這裡變成是一個很溫暖、隨時想回來就回來,沒有誰一定要固定待在這裡的家;接納大家回家吃飯、相聚。」
空間的中央是自由使用的廚房,逢年過節廚房最熱鬧,大家一起蹲坐在地上準備家鄉味。越南火鍋多了許多獨特的香料味。(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逢年過節,大家聚在這裡可熱鬧了,不管男女老少一起準備食物,從鄰近的民雄工業區、頭橋黃昏市場路邊攤販買回的越南食材,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他們習慣席地而坐,這時刻是他們最重要的療癒時光。蔡導說自己很喜歡越南雞肉粥,面的膠質與米粥融合在一起,光是他一人就吃掉好幾碗,「用雞湯煮成稀飯後,再將雞肉撕成片狀,旁邊還有一盤高麗菜,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聚會時還有另一個特別的料理 — 「越南香茅火鍋」:「我們會準備番茄、香茅、檸檬、豬肉、蝦子、火鍋料一起煮,多了很多辛香料食材,味道很特別!」一群人坐在地上吃飯聊天、所有煩心都暫時被遺忘。
大家喜歡席地而坐、將所有家鄉味一字排開,蔡導很愛越南雞肉粥,可連吃好幾碗。(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在文化棧的空間裡,金紅特別放置越南地圖、從越南家帶過來的媽媽的傳統刺繡嫁妝、十字繡民間創作等,一針一線縫製了對家鄉的描繪,「越南的刺繡開始於當地傣族,以溫雅的雛菊、蓮花為題材,有時也會出現生活景緻如雞、水牛、農婦。」深處的大房間,擺放華麗高雅、絲綢製作的「長襖」國服,以及陳列早期越南古董民藝。
在越在嘉可看到這些美麗的十字繡手作。(上圖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金紅將家鄉的服飾、物件、手工藝品帶到文化棧分享。(下圖攝影:吳艾登)
她為了讓同胞們能走進來,貼心設置對外的咖啡吧:「很多移工會不好意思來,那我賣越南咖啡帶他們走進來。」此外,金紅持續與蔡導繼續拍攝移工議題,像是紀錄片《再見,可愛陌生人》紀錄移工因為契約關係,在臺灣被迫成了「逃跑的非法工作者」,劇中四位移工從懷抱美夢到變成躲藏的社會底層,她不忍心地說:「他們其實是不得已、為了生活才逃跑,每天都很危險。雖然我跟他們同樣講越南話,但他們還是擔心被檢舉,這種提心吊膽的心情就是每天的寫照。」

三部曲中的尾聲是《九槍》,他們紀錄2017年越南移工阮國非的悲劇,透過過世的靈魂人物視角來敘事,近半小時的關鍵秘錄器影片,幾乎讓人窒息,背後則是他們則許多心力在思考如何呈現。
《九槍》以阮國非的靈魂視角說出一段令人心碎又掙扎的故事。(圖片提供:蔡崇隆)
他們決定邀請借住在越在嘉文化棧的阿尊來配音,以第一人稱口氣,唸出阮國非生前寫在臉書上、對生活的掙扎困境,「因為阿尊當時的工廠工作並不順遂,我們感覺他的心境與阮國非很貼合。」劇情最後的越文聖歌,則是擷取阮國非臉書貼文詞句,由史旻玠編曲,找來愛唱歌的臺越新二代素人賴學靜、聲樂家林義偉合音,唱出他在異鄉的最後心聲:

「Là vì em đáng được trân trọng!
因為妳值得被珍惜
Không biết đi trên đường hay đi vô bụi sâu?
不曉得正走在路上,還是已陷入深遂的樹叢。
Đời người là những chuyến đi,
人生中無數的旅程
biết đêm nay đi về đâu?
不知道今晚該往哪裡去?
Bước lang thang… qua từng vỉa hè…
我在人行道上不斷徘徊
Đời người là những chuyến đi,
人生中無數的旅程
không biết đi trên đường hay đi vô bụi sâu?
不曉得正走在路上,還是已陷入深遂的樹叢。 」

這些哀傷、掙扎、樂觀、企盼都在劇中直接打進每一位觀眾的心中。金紅以各種方式建立她所期盼的連結,像是她曾成立「異國大家庭」,幫嫁過來的姐妹們上課,建構起良好的夫妻溝通、也到小學推廣母語教育;後來又與移民二代推動參與「移面之詞」Podcast倡議,許多深切的主題都能引起共鳴,像是「我期待不必用國籍來認識『我是誰』的那一天」等主題;甚至,也與移工同胞們一起走上街頭爭取權益……。
金紅與同胞一起站上街頭爭取權益,新二代們陸續接棒「移面之詞Podcast倡議」,分享越南文化及飲食。(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因為有她走在前面擋風避雨,二代孩子們也漸漸能抒發與認同自己的身份。在「聽你說專欄」中,二代孩子們也開始陸續寫下:「我們的媽媽沒有不一樣,我依然擁有世上最美好的一切」、「因為有媽媽,我想努力變得更好」、「臺灣、越南都是美麗的寶島」等動人的隻字片語。

而這一切就是金紅所盼望的。

即使這一段路程走的顛波,好在如今雨過天晴,她用影響紀錄、用各種可能來推動越南文化,為同胞及後輩建立一條安穩的道路,也在這段歷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走上真正渴望走的道途 — 擁抱生命的自由。
與同胞兄弟姐妹們一起吃飯,就是金紅最開心的時刻。(圖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受訪人|阮金紅 & 蔡崇隆
阮金紅,拍攝台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角度的異國婚姻紀錄片越裔女性導演,2010年入選雲門流浪者計劃、2011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並且二次榮獲新移民之美攝影比賽第一名,因認識台灣紀錄片導演蔡崇隆後,學習紀錄片拍攝,兩人移居嘉義民雄迄今14年,承租農村老宅改作為移工的海外之家「越在嘉文化棧」,以此出發,發展移工議題倡議等行動。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企劃編採,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於2024成立「意識部落生活有限公司」,協助在地刊物企劃及採訪內容執行、生活品牌企劃及社群經營、綠色永續策展及活動行銷、城市旅行推廣等,近十年生活風格線記者經驗中,累積自己喜愛的生活,包含:依循自然、飲食溯源、身心療癒、美好的居家風格,每日樂於烹煮舒心食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explorelife@gmail.com
《島生嘉義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意識部落生活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及撰文|孫維利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