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銳的士林色彩 尋根台灣美術史

林志銳的士林色彩 尋根台灣美術史

創價美術館副館長林志銳與團隊夥伴致力推動建構台灣美術史。攝影: 陳文偉
台北故宮對面,有一棟典雅的建築,這裡是「創價美術館」至善館,一個以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為策展主軸的藝術場館,自2003年開始擘畫迄今已20年,環顧美術館周邊地景,這裡是一個由主峰七星山、尾崙山系,內、外雙溪與福德洋圳所看顧之地,寶藏著豐沛自然生態資源、歷史人文聚落與觀光休憩場所,是許多台灣藝術家取景創作的場域。

美術館周邊除了故宮,還有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張大千紀念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園也在其中,校園內的錢穆故居也位於不遠處,置於溪、山之間,有豐富的人文藝術文化藏量且影響台灣深遠的博物館群,百年前日本皇太子東宮行啟,從台灣神社至草山眾樂園間,拉開士林遊藝軸線,邁向2030年的士林建設,已逐漸形成了大台北盆地北面重要的藝術廊道。

尋找水之源 福德洋圳之間的藝術聚落

康熙42年(1703年) 「鄭維謙率漳州府人,由滬尾登陸臺灣開墾八芝連林,建雙溪圳。灌溉八芝連林水田。」三百年前,士林這片土地稱為「福德洋」,文字內有「洋」並不是一片海洋,而是過往稱呼「平原」的意思,這片地位在是林沖積平原上,內有「魔神仔溝」等小溪河流,當時還不足以灌溉這片水田,一直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由在地的吳姓等業主、佃戶一起集資開鑿「福德洋圳」,其水源是從現名外雙溪取水,水順著地勢以重力往下流,藉以灌溉士林及洲美平原。

兩百年來,福德洋圳潺潺流過歲月,灌溉士林這片土地,其「水源頭」的出水口位置就在現在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流到現今泰北中學前,始分南、北兩個幹線支流,南幹線水圳經過現今士林官邸,臨近士林新街;北幹線水圳經福林國小至士林舊街,最終到了洲美,深深影響著近代士林的政治與經濟關係。

因這片土地的水域滋養,飽含文化、信仰、族群、產業與設計色彩,帶著我們關心鄉土,更認識、珍愛這塊土地與文化。

探台灣美術史之源 認識藝術家的新與心
創價美術館透過展覽的舉辦,嘗試將藝術家作品與其生命故事連結並讓民眾產生共鳴。 攝影: 黃飛霖
在創價美術館服務的林志銳副館長(以下簡稱志銳),在英國求學期間曾是一位全職藝術家,也是一名策展人,回台後加入了創價美術館這個大家庭,工作一晃眼12年時間,新年度工作隨著位在高雄的創價美術館落成與開幕,與團隊夥伴南北奔波,移動已經是生活的基本調性,甫結束上半年「創.價:台灣美術142 — 創價美術館開館大展」,一口氣展出了142位縱貫近百年台灣美術史上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台灣目前以NGO非營利經營形式的美術館來說實屬不易,展出作品雖是館內歷年收藏居多,但展覽的作品量體大,感受到團隊想呈現的展覽氣度,也能看見滿滿愛鄉之情。

首展推出同時,志銳與創價夥伴也在這年馬不停蹄,同步跟隨有「設計界導師」美譽的林磐聳教授,拉出另外一條展覽企劃線,於2023年6月接替換新展,推出「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這個展覽是台灣美術設計史上首次有系統及脈絡地呈現從清代迄今百年間,台灣視覺藝術與生活美學的發展歷程,希望讓民眾能更認識、珍愛台灣土地與文化。

創價團隊在這一年內同時推出兩場展出量體頗大的新展覽,還有全台其他11間美術館的展出活動,搭配「行動美術館」走入社區與學校。志銳身為藝文推廣者在美術館展間優雅分享,絕大部分時間是與夥伴繁忙進出各地,一同討論策畫方向,透過深入了解藝術家並理解其作品,在藝術家的時間光譜中,共感作品記憶的連結。

回想這一段難得的工作成長期,「團隊有共識,為了建構台灣美術史這個使命,我們想把藝術家作品與生命史故事帶回來。」面對眾多展品尋找出藝術家的生命史流,透過有系統的陳列與敘說展覽,從中締結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良緣。

文化尋根 一點一滴扎根藝術種籽

時節進入盛夏,士林外雙溪山上的柑橘園於下半年度的農事將開展,果農在夏日豔陽下摘夏芽為放秋稍作準備,也需巡視果樹,防旱保濕,灌溉鬆土,做好撐果準備工作,無不期待果實壯大成熟,於農曆新年前能大豐收。

志銳長期在士林歲月的累積與歷練,每年度的例行工作,倒有點像是辛勤農夫,與工作夥伴們朝夕相處,一點一滴耕耘,期待豐收就須按表操課,展覽開幕活動所見的優雅穿梭,背後是心力交織的成果,「走這趟藝術工作沒有捷徑,最大的柔軟心法是陪伴,這是一趟認識藝術家的生命史之旅,有機會回到藝術家的故鄉辦展,在全台各地巡迴之中,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因為溝通,有機會慢慢熟識,拉近彼此距離。」

策展人英文字為Curator,其原意有很多種說法,還有一個意思可詮釋為「照顧」,在展覽互動的過程裡,每一次的展覽就是建立一次關係,把每一次的關係提升,甚至做到最好,策展人需要在展覽第一線,有很多的陪伴與細節的照顧才能成就。「我們無不期待民眾能來到美術館看展,也期待藝術扎根,向下播種台灣美術之籽。」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是關於博物館學及博物館管理和運轉等的國際性非政府間組織,於1946年11月在法國巴黎成立,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博物館預計目標,以典藏、展覽、研究與推廣為基本責任,現在博物館在世界潮流裡走向了跟在地連結與國際接軌,博物館要具備的社會責任是更廣更多的,每年都會與時俱進思考,制定每年的新目標。

「那時在探討美術館的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館所的設計、政策與展覽,不能以館所本位思考,更需以人為本,希望以每個人的需求來思考,走進美術館的民眾,皆能平權與順利享有場館內的藝術資源,在欣賞或閱讀展覽過程中,汲取我們所典藏的美學,而這理想的開放狀態是免門票的,也是希望回歸到藝術平權與優質教育的基礎。」

做為一名展覽工作者,面對策展不只是把一個想法、一個研究脈絡透過展覽把它呈現出來,或是把作品跟資料整理好就好,這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工作,齊同規劃與面對展覽前、期間與展後各種狀況。

「各個展出藝術家個性都不一樣,成長背景也不相同,能以同理之心,設身處地溝通,在展覽開幕之前,把問題狀況處裡好,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臨時發生的狀況隨時而來,盡我們所能做到最好。」
走入士林色彩 在地百年藝術路徑
跟著志銳的腳步來到士林芝山岩,這裡是臺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膠彩畫作《新霽》的地方場域。 攝影:黃飛霖
1924年4月,台灣日治時代,日本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造訪臺灣的行啓活動,途經士林到草山及北投,從前的台北近山村落,有賴水道系統與休憩建設擘畫,民眾開始有了休閒娛樂的場域,而對一些生活寬裕的人來說,包車到草山泡湯是時代風行,當時的草山溫泉區,被譽為「台灣的箱根」。

時屆臺灣總督府始政第二十九回記念,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石川欽一郎,以水彩彩繪出台灣經典樣式的三合院紅磚屋,屋前農夫拉著水牛,後方的台灣神社與白色鳥居,映照出士林時代的新局。

日治時期的台灣西洋美術,讓台灣人對「美術的設計」與「設計的美術」有所認知,鹽月桃甫是1895至1945日治時期,台灣近代設計啟蒙時期重要的推手,1931年他接受台灣總督府遞信部委託創作《台灣名勝紀念戳》共計有33枚,於1932年1月開始啟用蓋戳集印,開創台灣旅遊集章之先氣,其中一枚為「草山」戳印,以簡約線條展現敘事的層次,由上至下分別為台北海拔高地七星山矗立,中景即是當時的休憩勝地草山眾樂園,前景為士林山區常見之樹蕨,鹽月桃甫走入在地,觀察地景下所創作出的草山戳印,突顯士林豐富的人文休憩與自然地理風貌,可作為在地觀光推展與地理變遷的參考依據。
圖片出處:石川欽一郎繪《始政第29回紀念繪葉書》農夫與農家1924年,13.4x9.1cm,游明龍收藏。
圖片出處:鹽月桃甫設計,草山旅遊紀念戳章,臺灣設計口收藏。
1927年時,石川欽一郎與畫家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與臺灣總督府提議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這個由台灣教育會主辦的展覽從1927至1936年間共十回,臺展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灣畫家表現畫藝的舞臺,對臺灣近代美術發展有重大影響。
圖片出處:《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創價美術館典藏。
十回臺展作品皆有製作《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其中第五回的封面,為擔任審查員的石川欽一郎作品,當時的畫壇因為臺展的舉辦,提拔了優秀的台籍畫家,受矚目的「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與郭雪湖也透過參展,向世人展示繪製的台灣地方色彩與生活習俗,開創了新的台灣畫派格局。

百二崁風景 當代士林懷鄉入口
《新霽》1931,膠彩、絹/ 133 x 191.5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出處:郭雪湖基金會
跟著志銳的腳步來到士林芝山岩,從至善路順著福德洋圳彎入的小巷,到了泰北中學,福德洋圳自此分為南、北幹線,沿著北幹線舊址來到外雙溪畔,猶如走入過往芝山岩神社參拜道,走過雨農橋後映入眼簾的是翠綠的芝山岩風景,百二崁階梯處,即是1931年臺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繪製的膠彩畫作《新霽》。

這裡的景觀依然保有老士林山麓下的田園風光,整幅畫作描繪著郭雪湖繪畫世界裡的真實與想像,他把芝山岩神社參拜道「百二崁階梯」、入口處的「宮燈」、看顧平原農田環境的「觀稼亭」、「參拜紀念碑」,經歷過漳泉械鬥戰役,美麗的「芝山巖惠濟宮」屋頂,細緻且密集布局,在有層次感的綠色間彷彿看見身處離家不遠的士林,將近百年後端看,有種懷鄉之情,直入心之所在。

站在郭雪湖當時畫作的位置,面對眼前的風景,是什麼樣的心情讓他決定著這樣的構圖?當時創作能力極強的他,正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呢?當時已被臺展認同的他,心情是否孤獨?眼前的一片綠意,是雨後洗滌過的鮮明,讓他心中堅定藝術這條路。

有感藝術生命的價值 為台灣美術史織路

從台灣美術史與認識士林這片土地的這段時間,向志銳提問這個階段的工作走到了怎樣的「顏色能量光譜」?

她思考許久說出這個階段走到了「橘黃色系」。黃色是三原色之一,相較基礎色比較起來,是一個經過時間慢慢轉化成的一個顏色,還未到成熟,還正在變化,慢慢地才能走到橘黃色,「隨著創價美術館群在這幾年整體系統的建立,相較剛進入工作那時的自己,有成熟一些,也累積一點經驗,此時是一個新的開始,橘黃色是帶有清晰透亮的色彩,內心也對未來與夥伴們投入美術館的建構,有更多熱情光芒。」

2018年台灣文化部提出台灣藝術史的重建,結合政府、美術館、教育界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共同建構藝術史觀,並形成臺灣共有的文化DNA與文化記憶,讓藝術走入家庭、走入學校教育,讓臺灣藝術家的生平及作品跟藝術教育結合,藉由珍貴史料向下藝術扎根。回望創價20年,作為台灣美術史建構的一員,與眾夥伴耕耘文化平權,以「為民眾開放的美術館」為中心,透過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而努力。

世界各地的台灣藝術家與藏家,或許因為時代艱辛帶著藝術作品移居外地,近年來,時代環境正在改變,藝術家與其作品循著時光機遇,順流找到回家的路,以策展為台灣美術史尋根,建構台灣記憶,帶領我們發現在地色彩。

展覽活動是具有魔幻魅力的,透過藝術家展覽呈現,也說出了每個台灣人共感的時光,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建構台灣美術史之重要性,因為這是屬於我們共同的台灣文化記憶。
《島生誌》 第六輯:台北士林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撰文|黃飛霖
攝影|陳文偉、黃飛霖
特別感謝|創價美術館、郭雪湖基金會、臺灣設計口、林磐聳教授、游明龍教授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