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山野文史收集之路——為了那些酒瓶文物,我開始爬山
台北市
北投區
文化
提到北投文史,都會想到楊燁老師(以下稱燁子)。一提到他,每個人腦中便有了想像,鑽研北投歷史、著迷於收集北投各種象徵性史物,早期經常穿梭在回收場中尋寶、樂此不疲;後期到人煙罕至的古道中,逐步尋找那失落在某處的重要軌跡……那對北投文史迷戀的身影,總在某些時刻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意。
午時我們造訪燁子位於紗帽山的家,位於陽明山腰上的一座側了個身的三合院,一隅的房間裡,整齊有序地擺放著他經年累月的收藏,古籍、相簿、畫冊、器皿、杯盤、告示板、地圖、鐵牌、屋瓦、文件等,這數十載的累積,有些只有同道中人才摸得著頭緒、有些頗具奧妙深意、有些收藏令人拍案,一眼就瞬間將靈魂拉近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宛若進入了一座小巧博物館,廣納了台灣各時空軸線的脈絡。點著燈,他正專注地繪製著大屯山系地圖,繪製到一段落,拿出近期在為北投活動著手的北投歷史建築手稿,線條裡仍是對歷史的深愛與謹慎。
燁子說,最初會萌生對文史感興趣的契機是人在外島時的感觸,「當年在馬祖當兵,人在外島感受到對自己所居住地方並不熟悉。」那個反思開始啟動他對台灣歷史脈絡的興趣,退伍後在南投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現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交流,透過台灣各地耆老訪談的田野調查慢慢建構自己對台灣史的輪廓,他坦承,即便如此,這些歷史仍與自己有些隔閡,於是他決定將歷史研究的工作,聚焦在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北投。
午時我們造訪燁子位於紗帽山的家,位於陽明山腰上的一座側了個身的三合院,一隅的房間裡,整齊有序地擺放著他經年累月的收藏,古籍、相簿、畫冊、器皿、杯盤、告示板、地圖、鐵牌、屋瓦、文件等,這數十載的累積,有些只有同道中人才摸得著頭緒、有些頗具奧妙深意、有些收藏令人拍案,一眼就瞬間將靈魂拉近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宛若進入了一座小巧博物館,廣納了台灣各時空軸線的脈絡。點著燈,他正專注地繪製著大屯山系地圖,繪製到一段落,拿出近期在為北投活動著手的北投歷史建築手稿,線條裡仍是對歷史的深愛與謹慎。
燁子說,最初會萌生對文史感興趣的契機是人在外島時的感觸,「當年在馬祖當兵,人在外島感受到對自己所居住地方並不熟悉。」那個反思開始啟動他對台灣歷史脈絡的興趣,退伍後在南投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現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交流,透過台灣各地耆老訪談的田野調查慢慢建構自己對台灣史的輪廓,他坦承,即便如此,這些歷史仍與自己有些隔閡,於是他決定將歷史研究的工作,聚焦在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北投。
他在繪製地圖、北投文史物件、收集老照片、閱讀大量文史中,在腦中建構出從古至今珍貴的北投歷史脈絡。(攝影/林蔚靜)
燁子是大稻埕的世家,從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爸媽那代都在大稻埕長大,他在兩、三歲時便跟著爸媽搬到石牌,之後到新北投,他回憶道:「我爸爸、媽媽很喜歡北投,經常會到北投約會,甚至媽媽會說,希望結婚後就直接搬來北投住。」於是他在北投讀了承德路上的雙連幼稚園、逸仙國小、新民國中,生活圈全離不開北投,直到當兵後歸來,那時已經1993年,心境也與幼時有很大的不同,想更深入去認識這片居住地。在當時,溫泉旅館興盛起來、帶動了整個北投區的發展,「我小時候住在新北投溫泉路68巷,那條巷子裡,除了我家那棟磚造的混凝土公寓以外,旁邊全都是日式老平房。」巷子蓋起了磚造水泥的公寓、僅剩的日式老房則配給了當時的各個單位。他回憶道,日本時代業者在此溫泉路興建起許多有特色的建築、帶動了整體溫泉業的發展,到了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了許多日本時代公部門所設立的溫泉俱樂部(現今說法為「溫泉會館」),改為國有化。
像是台灣總督府以下的郵電局、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都在此地擁有機關專屬的「溫泉俱樂部」,這時的銀行、大財團也在北投設置專屬溫泉會館。戰後國民政府相同名字的單位接收日本時代俱樂部、改為溫泉會館。他舉例,在北投的普濟寺旁、有一個現為市定古蹟的「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這幢古蹟在當時是由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的「臺灣銀行」接收了戰前的「臺灣銀行」,雖然名稱一樣、但在管理上略有不同。此外,還有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即日治初期的「台灣陸軍衛戍病院北投分院」,為日軍重要的軍部所屬療養所,他說,由於北投的泉源內容物具有獨特療效,到1907年時,日本人結合溫泉與醫療,運用水質的放射性鐳及其他內容物,作為治療與防治疾病的方法。此時,燁子像是一本翻開了的北投百年歷史書,聊起所有的北投歷史宛如泉源般所知綿延不絕。
像是台灣總督府以下的郵電局、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都在此地擁有機關專屬的「溫泉俱樂部」,這時的銀行、大財團也在北投設置專屬溫泉會館。戰後國民政府相同名字的單位接收日本時代俱樂部、改為溫泉會館。他舉例,在北投的普濟寺旁、有一個現為市定古蹟的「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這幢古蹟在當時是由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的「臺灣銀行」接收了戰前的「臺灣銀行」,雖然名稱一樣、但在管理上略有不同。此外,還有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即日治初期的「台灣陸軍衛戍病院北投分院」,為日軍重要的軍部所屬療養所,他說,由於北投的泉源內容物具有獨特療效,到1907年時,日本人結合溫泉與醫療,運用水質的放射性鐳及其他內容物,作為治療與防治疾病的方法。此時,燁子像是一本翻開了的北投百年歷史書,聊起所有的北投歷史宛如泉源般所知綿延不絕。
燁子閱讀大量文史,釐清北投最早開設溫泉旅館的是松濤園,因為遠在1909年平田源吾的《北投溫泉誌》就有提到松濤園為北投唯一的溫泉旅館。(圖片提供/楊燁)
在日本時代,北投是許多日本人喜愛泡湯的地方,泡完湯,或坐、或臥,讓身體溫度降下。(圖片提供/楊燁)
問他經常泡湯嗎?他說,當兵前天天泡湯,天冷的時候一定要泡一遭,特別是家住「溫泉路」,一打開水龍頭就是溫泉,洗澡即泡湯,後來搬到「泉源路」之後,住戶開始對溫泉造成電器影響感到困擾,決定要拆除溫泉管線,家中沒了溫泉,反倒是後來在地文史工作關係,認識了幾家溫泉旅館,想念暖呼呼的感覺就會過去泡一下湯。燁子觀察,北投的獨特性與起初發源在於溫泉,吸引許多日本人來此開發——在北投的泉質有三,其一是來自地熱谷的青磺泉,引到「瀧乃湯浴室」使用;白磺湯泉則供應北投、陽明山所使用;鐵磺則大多圍繞在行義路、惇敘高工、龍鳳谷一帶的範圍,「他們認為北投溫泉有特殊療效,含有硫磺、放射性鐳與豐富礦物質,日本人將泡湯與醫療結合在一起,將新北投作為重要的療養之地。」
關於硫磺,在《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在〈凱達格蘭族的硫磺記事〉一篇中有提到硫磺在北投地區的影響及分佈:
「台灣硫礦礦床,主要分佈在七星山地域,約20餘礦區,包含北投、士林地區的大屯山系及七星山系附近,金山北礦溪及磺嘴山下方,也有很多火山爆裂口,出硫磺最多的是大油坑、死磺子坪、焿子坪等處,其他如十八份、雙重溪、竹子湖、小油坑、馬槽、冷水坑、三重橋等也都有天然硫磺礦區⋯⋯」
硫磺遍佈北投,此地硫磺聞名,讓許多採硫者趨之若鶩、紛紛來台採礦。
「在北投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住在北投的居民都習慣買便宜的電器,因為一遭到硫化就無法修理。」北投區因為大屯山是活火山,產生的硫磺會損壞電器,造成裡頭的零件金屬硫化,最後無法使用。燁子說北投百貨行裡有各式各樣便宜的它牌電器,就是因為硫磺產生的問題,北投還衍生出另一種特殊的行業「協助電器作防硫處理 」,這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現象。他笑說,以前大家聽到你住北投,就會說你是有錢人,因為電器經常換新。
關於硫磺,在《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在〈凱達格蘭族的硫磺記事〉一篇中有提到硫磺在北投地區的影響及分佈:
「台灣硫礦礦床,主要分佈在七星山地域,約20餘礦區,包含北投、士林地區的大屯山系及七星山系附近,金山北礦溪及磺嘴山下方,也有很多火山爆裂口,出硫磺最多的是大油坑、死磺子坪、焿子坪等處,其他如十八份、雙重溪、竹子湖、小油坑、馬槽、冷水坑、三重橋等也都有天然硫磺礦區⋯⋯」
硫磺遍佈北投,此地硫磺聞名,讓許多採硫者趨之若鶩、紛紛來台採礦。
「在北投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住在北投的居民都習慣買便宜的電器,因為一遭到硫化就無法修理。」北投區因為大屯山是活火山,產生的硫磺會損壞電器,造成裡頭的零件金屬硫化,最後無法使用。燁子說北投百貨行裡有各式各樣便宜的它牌電器,就是因為硫磺產生的問題,北投還衍生出另一種特殊的行業「協助電器作防硫處理 」,這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現象。他笑說,以前大家聽到你住北投,就會說你是有錢人,因為電器經常換新。
現今地熱谷仍煙霧裊裊。(上圖攝影/林蔚靜)
在日本時代硫磺谷一景老照片。(圖片提供/楊燁)
在北投居住這麼多年,他感受到北投的氛圍在不同階段上的變化,不變的是保有一種奇特的場域氛圍:從日本時代開始的高級度假區;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北投變成風化場所;再到1979年李登輝當上台北市長進行北投廢娼 — — 北投一下子從有牌照的風化場所轉成地下化;直到2000年才真正結束風化印象,轉型成國際觀光。燁子說,北投如今呈現一種獨特的放鬆氣息,是從1999年才開始轉變,那一年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立,像是一股新的力量注入在這裡,北投開始改變。從此之後的北投,恢復了日本時代的高級度假情懷,成為北投重要的分野。
「我熟悉的是1970年代以後的北投,這時間也是北投非常重要的轉淚點之一。」因為在1970年代、1980年代,客源以日本人為主;時間來到北投廢娼後,對北投地區及溫泉產業造成重創,有趣的是,在這廢娼前後的交界點,對北投原本住民的食、衣、住、行上並沒有很大變化。這些因溫泉旅館衍生出來的服務項目,早已自然融合在北投人的生活當中;像是原本服務飯店業接送小姐的機車接送服務,也變成媽媽們的好幫手,成為北投人的日常文化。他說,有時候車子保養不方便騎車,就會搭乘機車接送。
「我熟悉的是1970年代以後的北投,這時間也是北投非常重要的轉淚點之一。」因為在1970年代、1980年代,客源以日本人為主;時間來到北投廢娼後,對北投地區及溫泉產業造成重創,有趣的是,在這廢娼前後的交界點,對北投原本住民的食、衣、住、行上並沒有很大變化。這些因溫泉旅館衍生出來的服務項目,早已自然融合在北投人的生活當中;像是原本服務飯店業接送小姐的機車接送服務,也變成媽媽們的好幫手,成為北投人的日常文化。他說,有時候車子保養不方便騎車,就會搭乘機車接送。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是「北投公共浴場」,於1913年完工,從老照片中可看出當時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更是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堪稱經典。(圖片提供/楊燁)
小時候記憶更深刻,上課快遲到時、腳被割傷時,媽媽會抱著他搭「機車接送」趕去醫院治療,「北投有山路、巷弄小,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也讓這些機車專送的服務非常興盛。」在還未廢娼前,摩托車接送服務是將要到飯店工作的小姐載去飯店,也是最早發展出來的服務,漸漸衍生為幫北投當地居民的便民服務,他笑說,北投摩托車專送可說是現在Uber Eats、foodpanda的始祖!以前的摩托車會停在北投市場附近、許多媽媽去北投市場買菜,扛整袋子的食材,回家一定會搭乘。「以前北投區公所是磚造房子,旁邊圍牆就聚集很多攤販,這些機車會幫客人去攤販買客人要吃的食物,直接送到每個人的訂購位置;甚至有委託機車代繳水電費。」他笑說,會做這種事情的,特別就是那些旅館老闆娘了,因為忙到沒時間,只能委託摩托車行幫忙繳交,有的要到自來水公司、有的到電力公司繳,最後變成了主要的服務項目之一。「以前北投機車服務的信用非常好、自律性也非常高,飯店放心把錢交給機車司機,可以想像他們之間的默契與信任度。」可惜現在的「機車接送」變少了,僅剩屈指可數的機車接送店家在巷弄裡或路邊。
北投市場旁邊的機車接送僅有簡單文字,前面停擺幾台打擋摩托車,經常生意絡繹不絕,中午過後仍處於出班狀態。(攝影/林蔚靜)
聊到小時候的北投飲食記憶,燁子回憶道,只要有親戚、朋友造訪北投,爸媽都會帶他們去吃北投的「蓬萊餐廳」,當時靠近現在北投老爺酒店的位置,「這餐廳最有名的就是炸排骨,上週朋友招待再去吃,感覺它跟我小時候的味道不一樣了,不確定是不是記憶關係。」他笑說,除了蓬萊餐廳,北投住民大部分會帶親友們到現在泉源路上的硫磺谷吃土雞城,「以前有很多土雞城,都是違章建築,食物非常好吃。行義路那一帶的溫泉會館以前就是土雞城的位置,現在就地合法,反而近年我少去了。」他說,土雞城是北投過去飲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小時候會期待到土雞城用餐,經常會走路上去、再慢慢爬山運動後去吃一頓美味大餐。現在這樣的飲食方式沒有消失掉,只是轉換形式——成為行義路上的溫泉會館餐廳,此溫泉會館以溫泉結合餐廳為經營重點,菜色料理都屬上乘。
爸媽也會帶親友到溫泉旅館用餐,泡湯、聚會、唱拿卡西。現在細數,許多飯店都已易主、拆除重建大樓,除了熱海、嘉賓閣還是老字號外,加賀屋等改建,許多已不復存在。「現在北投沒有原來樣貌的溫泉氛圍了。」而發展出的溫泉飯店內的餐食,在燁子眼中也不算獨創的北投特色菜,「小時候我們沒有聽過酒家菜這名稱,酒家菜是台北大稻埕、萬華台灣仕紳聚會之處才出現的飲食文化,因為以前大家來北投不是為了吃東西,而是泡湯。」這些泡湯衍生出的佳餚,反倒可稱作北投的臺菜,因為北投溫泉旅館繁盛、廚師的需求量大,許多知名廚師都會來這裡上班,手藝自然有一定水準。而這些主廚與旅館供應餐食的來源,就全都仰賴北投市場的攤商進貨,造就北投市場為台北區最大規模的市場之一。「因為這市場不僅僅只是提供北投居民、還要提供北投地區的飯店旅館、公部門訓練中心的食材,北投市場才有今天這麼大規模的發展。」
爸媽也會帶親友到溫泉旅館用餐,泡湯、聚會、唱拿卡西。現在細數,許多飯店都已易主、拆除重建大樓,除了熱海、嘉賓閣還是老字號外,加賀屋等改建,許多已不復存在。「現在北投沒有原來樣貌的溫泉氛圍了。」而發展出的溫泉飯店內的餐食,在燁子眼中也不算獨創的北投特色菜,「小時候我們沒有聽過酒家菜這名稱,酒家菜是台北大稻埕、萬華台灣仕紳聚會之處才出現的飲食文化,因為以前大家來北投不是為了吃東西,而是泡湯。」這些泡湯衍生出的佳餚,反倒可稱作北投的臺菜,因為北投溫泉旅館繁盛、廚師的需求量大,許多知名廚師都會來這裡上班,手藝自然有一定水準。而這些主廚與旅館供應餐食的來源,就全都仰賴北投市場的攤商進貨,造就北投市場為台北區最大規模的市場之一。「因為這市場不僅僅只是提供北投居民、還要提供北投地區的飯店旅館、公部門訓練中心的食材,北投市場才有今天這麼大規模的發展。」
燁子喜歡悠遊於北投市場,吃傳統小吃。(攝影/林蔚靜)
吃完小吃,一定會帶朋友到市場旁邊的高記買一杯仙草蜜,喝過的朋友都讚不絕口。(攝影/林蔚靜)
不禁好奇生活在北投這麼久,有沒有他最習慣的小食。他說自己習慣悠遊於北投市場、吃傳統小吃,現在北投舊市場移到中繼市場,他還是會習慣去吃某幾家小吃,像是他最推薦營養鮮蚵,「我會點一碗乾麵、一盤乾蚵、燙一盤青菜;然後到斜對面有一攤賣鼎邊銼的攤位,點一盤雞卷來配。這兩攤是我最常去吃的小吃。」另外,還有最早在北投市場裡的「一心水餃」,後來搬到北投捷運站附近;聊起北投有好幾間肉羹中,他特別偏愛「文吉肉羹」,口味、口感最佳;最後會在市場旁的北投「高記」買一杯仙草蜜,他說,即使招牌無憂茶或紅茶非常有名,但他個人偏愛此味、朋友來都會強迫他們必點,喝過的都讚不絕口。此外,北投中和街的拉麵店也變成一級戰場,他認為口味最道地的屬「日本拉麵屋」,遠一點還有復興崗對面、中央北路上的「金春發牛肉麵」,即使創始老店在台北圓環,他仍覺得復興崗這間味道最好;至於他心目中的北投米粉,就屬原本市場二樓的「無名阿婆炸魚片米粉湯豆腐」了!「這攤是我和太太在北投的共同回憶,由一位歐巴桑與女兒共同經營,米粉湯的特色是用古老陶碗裝、然後用鐵的餐盤裝炸魚片,每次去都會喝米粉湯配炸魚片。」
因為這些珍貴的家庭記憶,讓他對北投有了更深的情感,他一邊翻著收集北投老照片的相本,一邊解說這些老照片珍貴及差異,同一場景、不同時空背景及角度的考量,早期他都盡可能收藏,「我收集非常多日本時代的北投公園老照片,那噴水池的景我就買了很多張,有人會覺得有必要買這麼多嗎?但我可以用時間點排列下來、從中看到北投一點一滴的變化,像是周遭的溫泉旅館、景色有哪些物換星移。」既有大正時期的北投公園噴水池、也有昭和時期的北投公園噴水池……看著他平靜的說明、卻能感受到那背後對於某些事物的情懷和尊重。他依據檔案資料夾、種類分開放置 ,一份資料夾裡是所有的北投公園、另一份則是北投車站及北投溫泉旅館,甚至全台灣的老照片也被他井然有序的依據城市地區分類:花蓮、台中、彰化……他笑說,買到最後完全不分了,直接改成數位建檔,「我收集老照片的時間點早,那時候滿多流到市面上的老照片很精彩,即使收集到屬性相同的我也不想賣,只是十年前,我開始越收越少。」
因為這些珍貴的家庭記憶,讓他對北投有了更深的情感,他一邊翻著收集北投老照片的相本,一邊解說這些老照片珍貴及差異,同一場景、不同時空背景及角度的考量,早期他都盡可能收藏,「我收集非常多日本時代的北投公園老照片,那噴水池的景我就買了很多張,有人會覺得有必要買這麼多嗎?但我可以用時間點排列下來、從中看到北投一點一滴的變化,像是周遭的溫泉旅館、景色有哪些物換星移。」既有大正時期的北投公園噴水池、也有昭和時期的北投公園噴水池……看著他平靜的說明、卻能感受到那背後對於某些事物的情懷和尊重。他依據檔案資料夾、種類分開放置 ,一份資料夾裡是所有的北投公園、另一份則是北投車站及北投溫泉旅館,甚至全台灣的老照片也被他井然有序的依據城市地區分類:花蓮、台中、彰化……他笑說,買到最後完全不分了,直接改成數位建檔,「我收集老照片的時間點早,那時候滿多流到市面上的老照片很精彩,即使收集到屬性相同的我也不想賣,只是十年前,我開始越收越少。」
燁子會依據城市、景點、地標等來分門別類老照片。(攝影/林蔚靜)
以北投地區而言,他特別喜歡收集北投公園及噴泉老照片,從不同時期的景緻去觀察周遭環境的演變。(照片提供/楊燁)
現在的北投公園噴泉景緻,樹蔭翠綠。(攝影/林蔚靜)
他分享他收集老照片的幾個管道有:最早是透過耆老訪談時借來翻拍,「有時候這些耆老覺得照片不是那麼重要,會送我。」再者,則到回收場去找——早期對老照片沒那麼重視,打掃時就會把相本給扔出來,資源回收者會去撿整批拿去回收場賣,燁子便在回收場把老照片買回來,漸漸回收場尋寶者眾、競爭激烈,開始買不到精彩的照片;跳蚤市場成了接下來的購買管道,接著2004年網拍老照片盛行,許多賣家到跳蚤市場買完、再丟到網路拍賣,就是他當時最主要的收集管道,直到2012年他就很少再入手。因為內容不再稀有、豐富、價錢競標越來越高,難以抵擋願意花大錢的收藏家。
文獻史料的整理,除了老相片外,珍貴的文物包含了溫泉業的食、衣、住、行、育、樂,「我對這些都很感興趣,尤其溫泉業所使用的餐具、物品、之前研究的重要物件,都是我收藏的來源。」例如他收集了幾件日本時代北投沂水園的小火鍋鍋具、茶杯,或是北投地區日式老房的屋簷磚瓦,「要找到北投溫泉旅館飯店的餐具得靠機緣,滿多部分流到跳蚤市場或古董民藝店。」他長期從事文史工作下,與中研院、台大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決定慢慢將北投文物做交流討論典藏,「畢竟當年都是我私人的研究,前一陣子決定把重要文物轉讓給北投文物館,因為這些文物需要專業典藏空間,也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它們。」
另一個有趣的收藏、他正在進行中的,則是在深山中,那就是收集日本時代的老酒瓶。從日本時代開始,眾多日本人來北投消費,對吃喝也開始重視、引進日本製品,山中經常會遺留下當時生產的老酒瓶。原來,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山林、原住民的管理十分重視,因而在深山山林裡會設置駐在所,等同於現在的派出所,「當時因為在駐在所工作,所有起居生活都在那,喝完酒的酒瓶也遺留在駐在所裡,為了那些酒瓶,我開始爬山,找那些遺跡、撿拾那些文物。」他靦腆說,自己不喜歡運動,當初為了文物奮不顧身,走了許多古道、找到幾個駐在所後,才慢慢開始對爬山運動有興趣,「總覺得必須要有一點付出,才能到達你想要的地方、尋找取得那未知。」他說,像是日本時代的酒瓶就是很不容易找到的文物,因為當年這些酒瓶都可回收退錢,很少會留下來,但駐在所有許多玻璃瓶乃是因爲辛苦搬進去後很少人願意搬出來。燁子說,他撿這些玻璃酒瓶的準則就是:品牌不同、字體名稱、年份題字、玻璃形狀不同者收集,不撿重複。「古道就是指登山的中級山,分布在中級山裡的古道,最有名的是八通關、南部的阿朗壹、浸水營古道,北投有魚路古道。」那些建物、駐在站所都位於古道山林裡,起先考量他不是專業登山者,他會請專家帶他一起前行,後來認識台灣山岳古道專家伍元和老師,兩人對這方面的文史採集非常感興趣,像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之後便一起研究、討論,決定走哪古道、駐在所。
文獻史料的整理,除了老相片外,珍貴的文物包含了溫泉業的食、衣、住、行、育、樂,「我對這些都很感興趣,尤其溫泉業所使用的餐具、物品、之前研究的重要物件,都是我收藏的來源。」例如他收集了幾件日本時代北投沂水園的小火鍋鍋具、茶杯,或是北投地區日式老房的屋簷磚瓦,「要找到北投溫泉旅館飯店的餐具得靠機緣,滿多部分流到跳蚤市場或古董民藝店。」他長期從事文史工作下,與中研院、台大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決定慢慢將北投文物做交流討論典藏,「畢竟當年都是我私人的研究,前一陣子決定把重要文物轉讓給北投文物館,因為這些文物需要專業典藏空間,也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它們。」
另一個有趣的收藏、他正在進行中的,則是在深山中,那就是收集日本時代的老酒瓶。從日本時代開始,眾多日本人來北投消費,對吃喝也開始重視、引進日本製品,山中經常會遺留下當時生產的老酒瓶。原來,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山林、原住民的管理十分重視,因而在深山山林裡會設置駐在所,等同於現在的派出所,「當時因為在駐在所工作,所有起居生活都在那,喝完酒的酒瓶也遺留在駐在所裡,為了那些酒瓶,我開始爬山,找那些遺跡、撿拾那些文物。」他靦腆說,自己不喜歡運動,當初為了文物奮不顧身,走了許多古道、找到幾個駐在所後,才慢慢開始對爬山運動有興趣,「總覺得必須要有一點付出,才能到達你想要的地方、尋找取得那未知。」他說,像是日本時代的酒瓶就是很不容易找到的文物,因為當年這些酒瓶都可回收退錢,很少會留下來,但駐在所有許多玻璃瓶乃是因爲辛苦搬進去後很少人願意搬出來。燁子說,他撿這些玻璃酒瓶的準則就是:品牌不同、字體名稱、年份題字、玻璃形狀不同者收集,不撿重複。「古道就是指登山的中級山,分布在中級山裡的古道,最有名的是八通關、南部的阿朗壹、浸水營古道,北投有魚路古道。」那些建物、駐在站所都位於古道山林裡,起先考量他不是專業登山者,他會請專家帶他一起前行,後來認識台灣山岳古道專家伍元和老師,兩人對這方面的文史採集非常感興趣,像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之後便一起研究、討論,決定走哪古道、駐在所。
日本時代北投沂水園的小火鍋鍋蓋。(照片提供/楊燁)
在駐在所收集回來的老酒瓶,每一款都有不同的標記及造型。(攝影/林蔚靜)
他說,駐在所除了找到酒瓶外,還發現建物本身就是使用北投貴子坑的耐火磚建造,「北投貴子坑從日本時代開始,就是瓷器的燒製工廠,後來的磚頭、磁磚、衛浴設備都是從貴子坑這地區的陶瓷窯廠燒製。」在《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的〈懷玉其罪:北投陶瓷產業的發展〉中提到:
「北投貴子坑山區有豐富、品質優良的黏土礦藏,是製作陶瓷得極佳原料。……北投擁有台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五指山層,有品質佳的高嶺土與石英砂,是製作陶瓷與玻璃的原料。」
「二戰後,『北投燒』系統延續的『北投(臺灣)窯業株式會社』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工廠』:1948年再度改組合併為『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架構下的『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此時,『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廠』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窯廠,承襲日本時代產品的脈絡外,也開發新產品,如坐臥衛生馬桶、電磁、石陶器餐具等,並成為台灣現代藝術陶瓷的發祥地。」
其產業發展範圍區域:
「北投陶瓷產業發展區域,從黏土的產地貴子坑一帶開始:戰後到70年代前,在現在貴子坑到忠義一帶設廠,主要生產建材、耐火磚:70年代初期延伸到中央北路三、四段,現在捷運忠義站到臺北藝術大學間,大度路、承德路、大業路一帶發展的時間稍晚,到了70年代後期,工廠於公館路、承德路七段及八仙里一帶設立;再後續,在石牌設立藝術陶瓷的展售據點。後續,隨著貴子坑黏土的禁採等多項因素,北投陶瓷產業逐漸沒落。」
「北投貴子坑山區有豐富、品質優良的黏土礦藏,是製作陶瓷得極佳原料。……北投擁有台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五指山層,有品質佳的高嶺土與石英砂,是製作陶瓷與玻璃的原料。」
「二戰後,『北投燒』系統延續的『北投(臺灣)窯業株式會社』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工廠』:1948年再度改組合併為『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架構下的『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此時,『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廠』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窯廠,承襲日本時代產品的脈絡外,也開發新產品,如坐臥衛生馬桶、電磁、石陶器餐具等,並成為台灣現代藝術陶瓷的發祥地。」
其產業發展範圍區域:
「北投陶瓷產業發展區域,從黏土的產地貴子坑一帶開始:戰後到70年代前,在現在貴子坑到忠義一帶設廠,主要生產建材、耐火磚:70年代初期延伸到中央北路三、四段,現在捷運忠義站到臺北藝術大學間,大度路、承德路、大業路一帶發展的時間稍晚,到了70年代後期,工廠於公館路、承德路七段及八仙里一帶設立;再後續,在石牌設立藝術陶瓷的展售據點。後續,隨著貴子坑黏土的禁採等多項因素,北投陶瓷產業逐漸沒落。」
除了老照片外,燁子也收集北投歷史文物,像是門牌、酒瓶、屋瓦、北投貴子坑生產的耐火磚等。(攝影/林蔚靜)
燁子說,北投貴子坑生產耐火磚,耐高溫、防龜裂、品質好,經常作為工廠煙囪、紅磚砌爐灶使用,「以前北投當地使用的耐火磚建物非常少,像是北投貴子坑原本窯廠的遺址上並沒有發現任何耐火磚,但卻在其他中級山的駐在所找到。」其一是太魯閣深山裡的駐在所、其二是宜蘭太平山的加羅神社。在《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的〈懷玉其罪:北投陶瓷產業的發展〉有寫到:
「……『北投窯廠』耐火磚,位於宜蘭太平山區加羅神社下方伐木聚落遺址處,不同於2020年的此時,參與者得走很多很多山路才可抵達加羅神社:回到舊太平山伐木的1930年代,從北投可搭乘鐵路,轉森林鐵路,再轉運材鐵路,或許這也是當年北投窯業耐火磚運輸過程中所經歷的旅程……。」
在尋找文史物件的路徑上,他喜歡往越冷門的地方找 — — 近年踏尋不少墓園,「我從以前就很喜歡逛墓園,墓園裡會有一些古老先民的墳墓,墓碑上會寫每個人的堂號、從哪來,很多都是從中國來。」他最感興趣找那些「用當地地名做堂號」的墓碑,像是,北投堂號、士林堂號、石牌堂號、竹圍堂號等,就像找到最原初在地人們的蹤跡,他說,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找到,只差「唭哩岸」堂號,會來到行義路的墓園,是因為以前的石牌就叫做唭哩岸,或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除了造訪墓園外,廢墟、老房子也都有他的身影。
「……『北投窯廠』耐火磚,位於宜蘭太平山區加羅神社下方伐木聚落遺址處,不同於2020年的此時,參與者得走很多很多山路才可抵達加羅神社:回到舊太平山伐木的1930年代,從北投可搭乘鐵路,轉森林鐵路,再轉運材鐵路,或許這也是當年北投窯業耐火磚運輸過程中所經歷的旅程……。」
在尋找文史物件的路徑上,他喜歡往越冷門的地方找 — — 近年踏尋不少墓園,「我從以前就很喜歡逛墓園,墓園裡會有一些古老先民的墳墓,墓碑上會寫每個人的堂號、從哪來,很多都是從中國來。」他最感興趣找那些「用當地地名做堂號」的墓碑,像是,北投堂號、士林堂號、石牌堂號、竹圍堂號等,就像找到最原初在地人們的蹤跡,他說,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找到,只差「唭哩岸」堂號,會來到行義路的墓園,是因為以前的石牌就叫做唭哩岸,或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除了造訪墓園外,廢墟、老房子也都有他的身影。
他喜歡繪製地圖,在紙張上做紙筆的北投山野旅行。(照片提供/楊燁)
燁子也擅長繪製地圖,從北投的山系展開,繪製出不同時期的大屯山系地圖、以及他這些年徒步探勘後繪製的鳥瞰圖,對他來說,繪製地圖不難,「我從退伍後回來開始做耆老的訪談、文獻史料收集整理,畫地圖只是我原本的其中一項工作。」他收集古地圖、也從發現裡頭有一些錯誤,決定開始自己重新彙整、繪製、修正錯誤,「我是圖像思考的人,在繪畫的過程中,因為讀到某些文獻,會清楚知道地圖上哪裡有錯誤。」像是繪製淡北古道——從淡水到北投的古道——作為漢人交通目的之重要道路。從每一條古道中可以閱讀很多,在繪製地圖時的旅程上,可以跟著過去的原住民走過那一些原生之徑、漢人拓荒時艱辛的途徑,除了老酒瓶外,還有沿途地磚、磚瓦、界碑等珍貴文物,不斷興起他更多的興趣。他形容像是用畫筆在紙張上旅行般,不用辛苦上山、卻能從線條中獲得探尋樂趣。「原住民的路徑是比較受到爭議的,我和原住民老師討論過,他們一直以來沒有文字紀錄,唯一的紀錄是從日本時代才開始慢慢有系統被記載,因此對於原住民最初的路徑看法也難以取證。」
從北投生活、古地圖、到文物搜集踏遍北投各處角落,散策漫談,聊到最後,意猶未盡;燁子像是一個溫文儒雅的活字典,好像所有對北投的記憶都深切刻印在他的腦海中,在想,下一次,還要拿什麼北投問題來考考他?!
從北投生活、古地圖、到文物搜集踏遍北投各處角落,散策漫談,聊到最後,意猶未盡;燁子像是一個溫文儒雅的活字典,好像所有對北投的記憶都深切刻印在他的腦海中,在想,下一次,還要拿什麼北投問題來考考他?!
從日本時期新北投車站的照片中,可以一睹當年北投因溫泉而繁華的榮景。(圖片提供/楊燁)
楊燁
1970年大稻埕出生,自幼在北投長大。因為對居住地有深刻的情感,將文史工作轉而專注在這片土地上,擅長用圖像思考、喜愛繪製地圖、收集老照片,是北投重要的文史工作者。
1970年大稻埕出生,自幼在北投長大。因為對居住地有深刻的情感,將文史工作轉而專注在這片土地上,擅長用圖像思考、喜愛繪製地圖、收集老照片,是北投重要的文史工作者。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島生北投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
參考資料
《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巫地北投:一個生態文史走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