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的日常庶民交誼所——是澡堂?是殿堂!

北投的日常庶民交誼所——是澡堂?是殿堂!

新北投車站捷運站出來,沿著北投公園往上行,一段陡斜的小坡旁流水潺潺,西北方是北投溫泉博物館,這裡有一座深色日式古建築坐落在院內;拾階而上,有人坐在舊式櫃檯裡,時間悄然滑過;走出幾位面帶紅潤、髮根尚乾、脖繞濕巾的婆婆媽媽們開懷笑著、一邊不忘繼續剛才未完的話題,踢踏踢踏踩在石梯,銀鈴般笑聲繞盪在光明路的山路上,走出門口右側石碑上寫著斗大標誌 — — 「瀧乃湯浴室」。
在北投,有一座庶民的泡湯場域「瀧乃湯浴室」,坐落在北投公園旁,現在由第三代林佳慧及其姐妹接手營運。
這是北投最迷人的庶民日常。從以前、到現在。日復一日。

「瀧乃湯浴室」的歷史已不可考,有一說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因為台北與淡水線鐵路開通,從此由台北市區來到北投泡湯的人變多、大家特別喜歡自然形成的一個天然溫泉的泡湯浴池,從地熱谷到北投溫泉博物館東南側的北投溪,形成五處明顯高低落差的溫泉瀑布,瀑布之下,有一窩窩小池淵,早期人們就在旁邊搭建簡易的遮棚,這種全天然的溫泉浴場又叫做「湯瀧浴場」。

明治三十四年三月,這種恣意逍遙的所在,遭到警察以風俗敗壞為由,全面禁止了。然而深賴湯泉的日本人大受影響,當時平田源吾為此推動設備改良,終於可以洗脫傷風敗俗之冤,民眾又可以再度入浴泡湯。對北投歷史著墨甚多的作者許陽明在《女巫之湯》一書中曾提到:

「明治三十八年十一月,『台灣婦人慈善會』組織了浴場改良會,希望改善一般民眾的公共衛生觀念。當時的民政長官後籐新平氏非常贊同此一美舉,寄附了鉅額的款項,台北仕紳也爭鮮寄附土地與建築物,使得北投溫泉事業有明顯的進步。」

到了明治40年(1907年)十月,「台灣婦人慈善會」支出一千日圓搭蓋湯瀧浴場,在後來日治昭和時期出版的文獻記載中,陸續出現「瀧之湯」之名,包含在《七星郡北投庄役場》(北投庄公所)和《台北近郊北投草山溫泉案內》文獻中可見;瀧之湯意為「瀑布的溫泉」、宛若瀑布般流洩的溫泉泉源,也隱約暗示著如今位於光明路坡上的「瀧乃湯」的前世今生。昭和五年文獻《台北近郊北投草山溫泉案內》中有一段文字提及「瀧之湯」:

「經過北投公園裡面走一町左右(約108公尺),有三、四棟房子是休憩的地方,左邊有北投西,祇經營純浴場,是北投最初所開的浴場,設備非常簡單,沒有住宿的設備但有出租的房間,及一般的泡浴兩種。房間也有大小之分,一般房間的租金是四十錢到六十錢,入浴的費用大人一次三錢,特別室一次二十錢。男浴場約六坪,女用則為四坪,也適合小孩入浴游泳。」

雖然眾人皆無法找到今日「瀧乃湯浴室」建造的確切年份,但透過在地耆老、當地溫泉業者們的回憶反饋、文獻記載上描述得知「瀧乃湯」應該就是明治四十年「台灣婦人慈善會」推動改良「湯瀧浴場」後的浴場,如此算來瀧乃湯也有上百年歷史、堪稱現今北投最古老、不提供宿泊的「純浴場」。

其在戰後由陸軍總部接收、轉由國有財產局先租後賣、最後於民國五十年間,轉賣給林家第一代經營者林添漢,其原本在台北車站太原路經營旅館,與日商經常有往來,在他標下「瀧乃湯」後開始私人營運,之後傳承給第二代兒子,最後傳到第三代孫女林佳慧與姐妹們一起接手經營瀧乃湯浴室。第三代經營者之一林佳慧回憶:「在當年接手這北投浴室後,爺爺、奶奶越來越喜歡北投,最後決定以北投為家、經營重心以北投為主,所以我們也都在北投出生。」

佳慧笑說,「從有印象以來,就很多人會來我們家洗澡。那時候不懂,為什麼大家丟了錢就進去我家洗澡。」因為「瀧乃湯浴室」是屬於庶民文化的溫泉浴場,也就是日文「錢湯」,意思是付了錢就可以進去洗澡,因為收費便宜、三毛錢就可以泡澡淋浴,所以大家每天報到。反倒是她家裡沒有浴缸、蓮蓬頭,從小就在這屬於鄰里的家族浴池中泡溫泉長大。「我們習慣跳進自己家用的小浴池洗澡,有時候想要泡大一點的浴缸,就會去大一點的浴缸跟客人一起擠,從小到大養成坦誠相見的習慣。」當時,全家三代住在一起,營業與居住的生活全融合在一起,每次回到家,爺爺奶奶都會規定他們要用日文問安,「因為他們與日本人經商往來,希望我們學會日文打招呼,像是教我們『我回來了!』、『早安!』、『晚安!』,爺爺還會教日本兒歌。」這幢日式建築從佳慧的爺爺、奶奶居住後,就一路來到第三代,開始覺得三代同堂有一點擁擠,此時也到了佳慧上國小的年紀,家人決定居住和營業分開,佳慧全家便搬到萬華,週末才回到北投看爺爺奶奶。
瀧乃湯由佳慧的爺爺與奶奶標售下來,開始了私人家族經營。(圖片提供/林佳慧)
佳慧說,奶奶是民國前出生的童養媳,從小生活辛苦,身上擔負的責任多、自然嚴肅許多,在她的記憶中,奶奶永遠都是嚴肅地坐鎮在櫃檯後方,「我們家是家族經營、在北投就像是浴室界的『雜貨店』,奶奶會盯著電視看一整天,只要坐在那邊,就會有人放錢進去。」佳慧後來從課本中理解何謂童養媳、終能明白奶奶的處境和重擔 — -她從小就是陪著爺爺長大,從顧店到過世,形影不離,而爺爺,除了奶奶外,還有一位半公開的小奶奶,這在當時的年代也頗為常態。在她記憶中,奶奶有權威感,但爺爺就很像孩子一樣很幸福,經常出去喝酒喝到很晚、回家還會被奶奶罵,「爺爺跟幾位同好組成了一個『北投初三會』,就是每到每月初三,成員男性都有聚在一起喝酒、談天說地,有一點像是兄弟會、扶輪社那種組會,可以感覺到爺爺在裡面非常開心,甚至後來還叫我爸入會。」

她小時的生活就圍繞著這瀧乃湯浴室,成為街坊鄰里及外來客最常造訪的地方,因為此浴室引用的泉源獨特,甚至在日治時期,對自然科學充滿興趣的裕仁皇太子也來此視察、造訪北投公共浴場和北投溪中的北投石,民眾在北投溪二瀧畔立碑紀念「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字樣,至今仍擺在瀧乃湯園內。她解釋北投溫泉獨特之處,在於北投有三種泉質:青磺泉、白磺泉、鐵泉,白磺泉比較容易取得、引自陽明山的硫磺氣再加上泉水,越靠近馬槽源頭水質就因沈澱物多而混濁、酸鹼屬於中性、對於建築物及縫隙的破壞性也較小,所以很多旅館業者用白磺泉。瀧乃湯使用極酸含鐳的青磺泉,此泉在台灣也只有北投才有,彌足珍貴。在作者許陽明《女巫之湯》書中提到:

「北投溪為發源於北投『青磺』源頭地熱谷的溫泉溪流。地熱谷是台灣『青磺』的唯一產地,在流經北投公園、轉向舊北投後,在順著公館路流經北投區公所前,至此其名稱通稱為磺港溪,之後再輾轉流經關渡平原進入基隆河。」

此泉源頭來自地熱谷公園,原始溫度有八、九十度,佳慧笑說,早些年管制尚未嚴格之時,還可以煮溫泉蛋,「青磺泉泉質珍貴,是全世界少數富含特殊金屬元素的溫泉,除了硫磺本身外,也含有放射性鐳,這種特殊性只有日本玉川和北投才有。」因為稀有加上傳說具備療效、血液循環暢通,許多人會用來當作養生,在日本玉川就結合醫療做療程。「我常聽說日本人會特地飛過來泡我們家的湯泉,一方面不用等一年以上的預約,二方面收費又便宜。」她笑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天泡、還是泉質的關係,血液循環好、代謝好排毒好,她看媽媽七十多歲,皮膚仍吹彈可破。但這泉質不適合使用肥皂,當年真的需要梳洗時,佳慧的媽媽還是會特別使用自來水燒熱,再來使用。她也提到此泉對建築物的影響,「青磺泉的刺激性高,PH質近胃酸程度,對於任何金屬、磚塊黏縫會有損毀或滲漏解構的破壞性,一般建築物無法承受,好在我們只是一樓平房,滲漏也只是流到地下,所以非常少有。」

在莊文星的〈北投石與天然輻射特展〉中有提到北投石的神秘放射線:

「北投溪源自地熱谷溫泉,距地熱谷口以下一百公尺至三、四百公尺間的一段河床,即為北投時的主要分佈帶……在礫石表面及岩石裂縫間隙中,有黃色至白色之沈澱物附著,膠結成一層層的皮殼,沈澱皮殼之最外層附著有半透明至乳白色之密集菱形小晶體,厚約半公分至一公分,這便是著名的北投石。」
瀧乃湯的泉源取自地熱谷,從近百度的高溫到此浴室也仍需要加水降溫。(攝影/林蔚靜)
北投溪流有一個獨特的景觀,便是流水中富含溫泉礦物質,與岩石結合沈澱後成了墨綠色景緻。(攝影/林蔚靜)
他又提到在北投溪瀧乃湯溫泉浴室前節節下降的河段,原本是北投石生長的大本營,且在化學成分上具備獨特的放射元素:

「北投石在化學成分上是一種硫酸鉛和硫酸鋇化合物,屬於鉛質重晶石,並含有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鐳(Ra)、鉍(Bi)等。此類礦物還含有鈾放射衰變系列之子產物 — 鐳(Ra)的放射性元素,為天然放射性礦物。因產於台北北投溫泉中為首度發現的新礦物而命名為北投石。」意味著瀧乃湯可能具備著北投石及獨特的放射元素。

如此特殊的泉質與環境,從源頭近百度的高溫到瀧乃湯後也仍有五、六十度,需要繼續降溫,「當時這浴室在老一輩管理上沒那麼嚴格,水溫可以自己調整。白磺需要加熱、青磺需要降熱,我們這裡的老湯客都在比耐熱度,越泡越燙,早期如果想要體驗老湯客的純正泡湯,可以早晨第一班時間就進來。」有泡瀧乃湯的、泡青磺掛的……泡久了大家都變成好朋友,在澡堂裡形成了某一種輩份,也創造出日常澡堂成為另類社區型交誼廳的奇景。「他們形成自己的『湯友會』,一個禮拜不泡會覺得怪怪的、每天都可以待上一整個早上或下午,五、六小時跑不掉,我都稱他們為『老湯會』。」佳慧笑說,年輕人去咖啡店,這裡就是他們的咖啡廳,過去入場20元到現在150元,還自帶水果入內降溫,比較像是私家泡湯所。在觀光化之後,要開始建立新秩序也頗為困難,「他們從小看著我們長大,在管理上我們不能太不近人情,太兇她們會說你忘恩負義,好在老人家哄一哄、宣導一下,大家慢慢可以接受,只是偶爾巡邏時還是會看到她們趕緊把食物藏起來。」聽了令人十分莞爾,甚至老人家因為把這裡當作自己家、還會協助維護現場清潔秩序。

「大家都說瀧乃湯有百年歷史,但真正百年老湯是我們的男湯,它從日治時期保留到現在,其餘設施如女湯、湯屋,甚至是建築本體都是後來增建的。」原始的屋況,在許陽明《女巫之湯》中有詳細描述其狀態:

「原本有一間男大浴池,還有一間大池以隔板中隔分成兩間中型的浴池,一邊供公共使用的女浴池,另一邊則由店家自用。此外還有十七間石造的家庭小浴池,男女大池保存良好,至今仍在使用。不過男大浴池上方的大木頭樑柱已經蛀腐,被鋸斷一半後,以新搭的水泥柱支撐。小浴池破漏,已停止使用。後排小浴池東邊最後一間,在全屋方正格局突出之處相當突兀,顯然是後來加蓋的空間。」
第三代接手後,有將屋頂、室內做簡單的修整,讓整個泡湯更具情懷。(上圖片提供/林佳慧)
有鑒於瀧乃湯浴室的建築老舊、六十年來沒有大整修,年輕經營者與建築師共同討論可以怎樣讓建築更有韻味,她說,爺爺、奶奶時期只為了能用就好、使用鐵皮屋臨時性的覆蓋,視覺美觀上總覺得不適,「雖然我們不是古蹟、但是在北投算是非常代表性的一幢建築,就應該維持風格,讓它成為一種文化特色。」因為沒有這幢浴室的日治時期工法文獻,連建築師都不敢去做大幅度更動和整建,反倒是空間分配上有所調整,希望讓男女湯池的大小比例相近,例如先是增加女湯的湯池量,讓現在變成女生有兩湯池,其一較小的為佳慧小時候自家泡的浴池,另一池則為兩小池變成一大池,男湯則維持原本的兩大池。而個人湯屋近期整修後重啟,僅在中午到晚上六點開放,「湯屋的好處是可以自己調整溫度、相對比較安靜,但我們現在都規定兩人入湯,因為怕溫度高容易缺氧,小時候我就經常看到有人因為泡太久暈眩、最後裸體被抬出來降溫。」

因為是家族企業,所以不假外人之手,「全北投現在只剩下我們這家浴室,因為我們曾經在這生活過、把它當作家、自然有很深的感情,很慶幸我們這一代在三十歲時就有共識——讓它繼續營運,爸爸也樂見其成。」未來也會增加一些溫泉體驗的活動,像是整修後開放以前的足湯小庭院,提供溫泉小食、泡溫泉蛋、結合溫泉文創與藝術等面向。提到結合北投的飲食文化,她也觀察到觀光氛圍使然,從地熱谷開了一家拉麵店大紅之後,其他拉麵店也跟著紛紛冒了出來,眾多拉麵店中她偏愛樂山拉麵;平常則習慣吃北投小吃,像是北投市場裡的滷肉飯、北投捷運站的肉羹、高記飲料等。朋友來時,她則帶他們去北投的居酒屋,因為在巷弄裡那微暈的氣氛下,與北投的裊裊煙霧莫名的契合,給人一種放鬆又庶民日常的氣息。
王建傑繪製
瀧乃湯近年推出泡湯小食的活動,泡足浴的放鬆再搭配上此區特有溫泉蛋,以及銅鑼燒,身體與味蕾都飽足。(圖片提供/林佳慧)
她記憶中北投經歷掃黃的變更期,也曾沒落過,但對她們而言影響不深,「可能因為一直都是澡堂的定位,所以沒有太大的起伏,頂多就是以前是台、日客,後來改一半台灣當地住民、一半觀光客,像是東北亞、東南亞、歐美客人也越來越多。」之後北投轉型發展觀光產業,春天老爺等連鎖企業都來此投資,之後溫泉業者成立了「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彼此串連,一起到日本玉川考察、參與日本溫泉祭典活動,思考如何振興和帶動整個北投溫泉飯店產業。像是北投溫泉季已經舉辦21年,並與日本溫泉做締結,接下來四年一次的日本道後神轎會飄洋過海,將會是這裡的一大盛事,她觀察到北投不大,但這地區卻集結了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北投說書人、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台灣藝起公益協會等團體,包含溫泉業也與溫泉博物館館方做整合串連,「我感受到北投是自主意識很高、很有想法的一個獨特的地方。」

佳慧這段話,也回應了日治時期,北投的一段暖意的溫泉史故事,這故事從投普濟寺裡安置的一座湯守觀音開始……作者許陽明提到,北投溫泉因口耳相傳聞名後,住在北投的日本人認為泡湯之餘,應該有所精神心靈寄託,因而有了日人提議要安置一座守護北投的神佛…….為此平田源吾等人四處奔走,在一番波折下最後在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先生的建議下,借到了大悲閣的佛像圖來打造理想中的神像:

「圖中,觀世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一瓶靈水,下方有一昂首飲水狀的神龜。由於烏龜是長壽的象徵,圖片也有溫泉源源不絕之意。……明治三十八年九月二十日,突然有人通報村上課長明天將送一尊石佛來送給大家……五、六位苦力將一尊石雕佛送到平田源吾家……酒酣之際有人說鷹取名為瀧瀨觀音,也有人說應該取名作溫泉觀音或礦石觀音…最後還是村上提議取名為『湯守觀音』,『湯』日語是溫泉之意,『守』則有守護之意,湯守觀音就是溫泉守護觀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名字。」
北投鐵真院今普濟寺內第88番醫王山大窪寺藥師如來,在普濟寺的園內更有一座湯守菩薩,幽靜守護著北投這片土地。(攝影/吳致遠)
原本觀音安置在溫泉路一帶、溫泉旅館上方的丘陵,守護整個北投溫泉產業。在這一片土地上,有公共浴室、有溫泉旅館、有北投市場、有各種衍伸出的庶民日常,歷經時間荏苒,政權交替,產權問題,最後觀音遷移到如今北投的普濟寺一片林中。

北投就這樣興起、沒落、又再以高雅悠閒的方式再次開展,也許冥冥之中,這一片土地就是被百年前的祝福包裹與呵護著……,潺潺、綿綿、雨露均霑。而這一座觀音,仍以護守著溫泉之名,屹立在樹林裡,靜靜地、涓涓源源,守護著這一片暖流之境。
擅長繪製水彩畫的畫家造訪瀧乃湯浴室,也繪製了他的在瀧乃湯的所見及時光。(上圖/王建傑繪製)
林佳慧
瀧乃湯第三代經營者之一,與姐妹們一起經營瀧乃湯,因從小在瀧乃湯浴室這裡長大,將它視為自己的家,希望透過持續經營,讓庶民的泡湯文化可以繼續傳續下去。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島生北投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
參考資料
《女巫之湯》,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瀧乃湯官網 https://www.longnice.com.tw/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