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北投灶咖,餵養北投溫泉產業的食物庫
台北市
北投區
生活
跟著「北投說書人」林智海一起走逛北投中繼市場,認識這些支持北投溫泉產業繁盛的幕後推手們。(攝影/林蔚靜)
那天午後,與「北投說書人」的創辦人林智海約好在北投中繼市場C館碰頭,正觀望著攤位上販售哪些生鮮蔬果、老闆與客人們之間的日常互動時;穿著北投說書人的淺色背心、帶著鄰家大男孩般的笑顏向我們走了過來打招呼,今天他將帶著我們一起走逛北投市場。感覺這裡像是他熟門熟路的地盤,與這裡的攤友宛若熟識多年的老友,見面笑著好像是說,呦!今天我又來了!
「北投市場是台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也是台北前三大市場之一,因為在日治時期就有了,堪稱最早、最古老的市場,供應庶民日常。」走進市場、就像走進了人家的灶咖,濃縮了這地域蘊藏的珍寶於此,「北投市場原本是早市,餵養了整個北投地區,當時溫泉旅館廚師想要變換菜色,受限於食材可變化度和不易冷藏保存的關係,就用各種罐頭做手路菜。」這個北投最大的市場在當時供應了這一區的所有飯店業者、在地居民,提供各式珍貴的罐頭雜貨,琳瑯滿目,想要啥就有啥。「像是飯店廚師會用廣達香肉醬加入蕃茄湯底裡,煮成『肉醬火鍋』,這種酸甜鹹的滋味再配上酒很對味。」還有用鮑魚罐頭燉煮雞湯,以及用雙龍牌螺肉罐頭去做的「螺肉蒜湯」,蒜香帶著螺肉汁的甘甜鹹鮮,這北投道地招牌菜成了北投泡湯前應酬的宴席料理好選擇。智海說,從日治時期開始從十來攤慢慢變多,第二代市場是1930年代到1970;第三代市場從1970到1980,是一座位於磺港溪上的臨時市場;1980之後才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北投區行政中心的市場,當時最多攤位就多達六百多攤。
「北投市場是台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也是台北前三大市場之一,因為在日治時期就有了,堪稱最早、最古老的市場,供應庶民日常。」走進市場、就像走進了人家的灶咖,濃縮了這地域蘊藏的珍寶於此,「北投市場原本是早市,餵養了整個北投地區,當時溫泉旅館廚師想要變換菜色,受限於食材可變化度和不易冷藏保存的關係,就用各種罐頭做手路菜。」這個北投最大的市場在當時供應了這一區的所有飯店業者、在地居民,提供各式珍貴的罐頭雜貨,琳瑯滿目,想要啥就有啥。「像是飯店廚師會用廣達香肉醬加入蕃茄湯底裡,煮成『肉醬火鍋』,這種酸甜鹹的滋味再配上酒很對味。」還有用鮑魚罐頭燉煮雞湯,以及用雙龍牌螺肉罐頭去做的「螺肉蒜湯」,蒜香帶著螺肉汁的甘甜鹹鮮,這北投道地招牌菜成了北投泡湯前應酬的宴席料理好選擇。智海說,從日治時期開始從十來攤慢慢變多,第二代市場是1930年代到1970;第三代市場從1970到1980,是一座位於磺港溪上的臨時市場;1980之後才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北投區行政中心的市場,當時最多攤位就多達六百多攤。
北投中繼市場裡分門別類,有生鮮、蔬果、肉品等,還有許多有趣的服務產業蘊藏其中。跟著林智海一起走逛,他透過說書這樣輕鬆的互動,從說故事中,蘊藏想傳達的地方價值給大眾。(攝影/林蔚靜)
北投因硫磺開採,在清代至日治時期就發展出許多商業行為,像是今日中正街商店林立、到了1901年淡水線鐵路完成後在北投設站,這也帶動了光明路雨中正街的繁盛,到了1919年興建北投市場後,這裡開始供應生鮮、蔬果、農產、魚肉交易。到了1979年,北投市場遷移到新市街、磺港路後,中正街、大同街、光明路一帶逐漸沒落、轉為住宅區。——《北投風情》:北投市場 — 歷史篇
「對北投人來說,迪化街太遠了!」這也是北投市場發展成數一數二大的原因;涵蓋了室內攤位及戶外流動攤販,販售季節水果、時令蔬菜、生鮮肉品。沿著磺港路轉進新市街,左右兩側店面林立、臨時農友擺攤;許多老人家蹲坐在地上,一塊布就擺出這幾天新鮮採摘的農作:地瓜葉、竹筍、胡瓜、地瓜、辣椒、香菜……,忍不住蹲下來問一斤怎麼賣,北投還維持著傳統市場的人情味,半買半相送或是總價去尾,「在新市街上的流動市場,許多都是來自各地的攤位,在北投市場裡比較多是在地人。」來到舊北投市場建築裡,裡面都是老攤位、老朋友,聊完天、買了回家就可以上桌的熟食、還邊走邊逛買一袋透清涼的超便宜紅茶冰,走一趟就是一上午,拎著滿滿兩手佳餚回家飽足一番。這樣的回憶非常日常但也很迷人,北投市場重新興建、轉移到中繼市場,舊北投市場還是智海的最愛,滿滿過往的生活點滴都在這裡:「我喜歡移到中繼前的舊北投市場,比較髒、但是很有人情味,許多老店後來沒有轉到中繼市場、老闆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做不動就乾脆不做了。」這些老店家的消失非常令人惋席,好多都經歷祖先三代之久,像是賣青草茶、雜貨店、小吃店等等。現在的中繼市場生鮮蔬果佔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有一部分是可以坐下來飽足果腹的小吃攤,其他就是智海覺得特別有趣的部分:各式各樣服務性的店家,像是美容美髮、修改衣服、電腦修繕,還有磨刀、修皮鞋、修道具、卡拉OK喝茶店。
「對北投人來說,迪化街太遠了!」這也是北投市場發展成數一數二大的原因;涵蓋了室內攤位及戶外流動攤販,販售季節水果、時令蔬菜、生鮮肉品。沿著磺港路轉進新市街,左右兩側店面林立、臨時農友擺攤;許多老人家蹲坐在地上,一塊布就擺出這幾天新鮮採摘的農作:地瓜葉、竹筍、胡瓜、地瓜、辣椒、香菜……,忍不住蹲下來問一斤怎麼賣,北投還維持著傳統市場的人情味,半買半相送或是總價去尾,「在新市街上的流動市場,許多都是來自各地的攤位,在北投市場裡比較多是在地人。」來到舊北投市場建築裡,裡面都是老攤位、老朋友,聊完天、買了回家就可以上桌的熟食、還邊走邊逛買一袋透清涼的超便宜紅茶冰,走一趟就是一上午,拎著滿滿兩手佳餚回家飽足一番。這樣的回憶非常日常但也很迷人,北投市場重新興建、轉移到中繼市場,舊北投市場還是智海的最愛,滿滿過往的生活點滴都在這裡:「我喜歡移到中繼前的舊北投市場,比較髒、但是很有人情味,許多老店後來沒有轉到中繼市場、老闆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做不動就乾脆不做了。」這些老店家的消失非常令人惋席,好多都經歷祖先三代之久,像是賣青草茶、雜貨店、小吃店等等。現在的中繼市場生鮮蔬果佔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有一部分是可以坐下來飽足果腹的小吃攤,其他就是智海覺得特別有趣的部分:各式各樣服務性的店家,像是美容美髮、修改衣服、電腦修繕,還有磨刀、修皮鞋、修道具、卡拉OK喝茶店。
現在的中繼市場分為四棟,分門別類,像是修剪裁縫與編織毛衣位於同一棟。(攝影/林蔚靜)
當時修改衣服與繡學號的需求盛況,不只養活一家老小、甚至讓有店家買了三棟樓。(攝影/林蔚靜)
「以前我們會跑來北投市場的裁縫店來修改衣服、繡學號,像這樣的服務業生意很好的時候,還能買三棟房子。」除了這些外,他覺得最有趣的是北投人會在市場裡喝茶社交,像是開在市場二樓的「阿公店」,「印象中有位老闆以前就是做拿卡西的鼓手,很多在地人固定到店裡報到、喝茶純聊天。」一壺兩百元的茶,嗑瓜子聊天一待就是半天,坐到下午兩點半時,老人們開唱,卡拉OK響徹市場,也蔚為奇景。市場裡還有知名紅茶店,「北投算是很早就做手搖飲的發源地。」高記紅茶至今仍排隊人潮不斷,一袋紅茶只要15~20元,「最早大屯山產紅茶,北投經歷過茶金年代,當時產紅茶外銷成效不佳,變成在地人喝、加上開始引進冰塊技術,就開始有冰紅茶。」他笑說,只要來這裡爬山、泡湯、到市場買菜都會來買,先是袋裝、後來變成手搖飲,近年聯手店都打不贏這間在地紅茶店。智海還推薦了他個人的最愛之一 「皇家酸菜滷肉飯」,熬煮濃郁的滷肉醬料淋在白飯上、加一顆滷蛋、撒一點酸香酸香的酸菜特別解膩,吃不飽還可以到「營養鮮蚵」攤位上點一碗蚵仔湯、再叫對面鼎邊銼攤位的雞捲作小菜,午餐就這樣飽足滿滿。
北投當年繁華盛況,連阿基師原本也在北投工作,「因為北投溫泉飯店興盛,需要大量的廚師,許多廚師都會被請到這裡工作。餐廳廚師會先到北投市場走逛一圈,確定採購哪些貨、多少量,再請店家送到飯店來。」這樣的需求也發展出機車的「限時專送」服務,「早期這樣的服務支援市場到溫泉旅館,因為山路小、巷弄窄,野狼機車引進後就有很多人騎著野狼送貨上山,員工再便搭便車下來,載久了付一點零頭意思、變成了後來的接送服務。」他笑說,這服務非常便利好用,像是有時導覽到遠處,就會坐一下限時專送回去山下取車;或是晚上照顧孩子懶得出門,晚上就請他們幫忙買晚餐送回家裡。另外,也由於溫泉旅館的餐飲食材需求,肉品攤位也在這發展起來,規模大到可以發展工會,在日治時期的市場旁邊有一個屠宰場,當時為此特別做了一個「畜魂碑」在市場旁邊;如今人來人往、也快忘卻當年的始末。
北投市場改建後,移到中繼市場分為四棟,「現在的中繼市場與舊市場的動線不一樣,原本的是熟食與雜貨混雜,現在則是清楚的分類在不同棟裡。」他說,他以前會去市場買高記紅茶、再挑選小孩的童裝、接著買肉、來到熟食攤位再加買幾樣小菜、也許會在滷肉飯或蚵仔攤位前坐下來。改作中繼市場後,這些動線重新整理為:A棟蔬果、B棟蔬果與生鮮肉品、C棟有百貨、服飾修改及南北貨,D棟則是小吃美食,清楚分門別列,他笑說因為目標明確,也降低了衝動消費。
北投當年繁華盛況,連阿基師原本也在北投工作,「因為北投溫泉飯店興盛,需要大量的廚師,許多廚師都會被請到這裡工作。餐廳廚師會先到北投市場走逛一圈,確定採購哪些貨、多少量,再請店家送到飯店來。」這樣的需求也發展出機車的「限時專送」服務,「早期這樣的服務支援市場到溫泉旅館,因為山路小、巷弄窄,野狼機車引進後就有很多人騎著野狼送貨上山,員工再便搭便車下來,載久了付一點零頭意思、變成了後來的接送服務。」他笑說,這服務非常便利好用,像是有時導覽到遠處,就會坐一下限時專送回去山下取車;或是晚上照顧孩子懶得出門,晚上就請他們幫忙買晚餐送回家裡。另外,也由於溫泉旅館的餐飲食材需求,肉品攤位也在這發展起來,規模大到可以發展工會,在日治時期的市場旁邊有一個屠宰場,當時為此特別做了一個「畜魂碑」在市場旁邊;如今人來人往、也快忘卻當年的始末。
北投市場改建後,移到中繼市場分為四棟,「現在的中繼市場與舊市場的動線不一樣,原本的是熟食與雜貨混雜,現在則是清楚的分類在不同棟裡。」他說,他以前會去市場買高記紅茶、再挑選小孩的童裝、接著買肉、來到熟食攤位再加買幾樣小菜、也許會在滷肉飯或蚵仔攤位前坐下來。改作中繼市場後,這些動線重新整理為:A棟蔬果、B棟蔬果與生鮮肉品、C棟有百貨、服飾修改及南北貨,D棟則是小吃美食,清楚分門別列,他笑說因為目標明確,也降低了衝動消費。
智海喜歡逛市場與在皇家酸菜滷肉飯攤位前坐下來,這家滷肉的調味他特別喜歡。(攝影/林蔚靜)
這裡是許多老一輩喜歡逗留的地方,理髮美容、修整衣服都一次可以解決。(攝影/林蔚靜)
他帶我們走到C棟乾貨店「福利商號」,這間堪稱是市場裡最大的雜貨店——傳承到第三代,最早阿公擔任日治時期最大的北投飯店「金門大飯店」總鋪師,退休之後轉開的一家雜貨店 — — 原本的廚師背景讓他的進貨品項更加精準,能提供來採買的師傅們味道上的建議,原先在舊市場時的店舖店面非常敞開、然而與生鮮肉品混雜多少夾雜著複雜的氣味,現在左側是百年青草茶店、高記紅茶店,對面是建成百年米舖,客人們採買乾貨就在此一次購足。不時有穿著廚師白袍來採買乾貨、罐頭,眼前滿滿一面罐頭牆,擺滿螺肉罐頭、草菇罐頭、鮑魚罐頭、海賊罐頭、魚翅罐頭等,不禁想起辦桌時的飄香。
一間內裡有各國食材與調味包,還可以依據自己希望的下廚菜餚,請老闆娘一次把食材挑好帶回家。(攝影/林蔚靜)
「這間店有一甲子了,就是想傳承一個理念。」現在負責經營的女兒謝小喬說,她與媽媽阿蘭一起打理這間店,舊店拆遷前水彩畫家王建傑還特別到店裡描繪當時的庶民景緻,「阿公退交棒後還是會來店裡走走、看到罐頭沒擺正就幫忙擺好。後來遇到餐廳年輕化、傳統市場沒落,我們也開始在進貨中轉型。」店內充斥著:台式辛香料、日式食材、韓國年糕、泰式香料調理包、越南河粉、義式麵條等各國品項;還有:芒果乾、四神湯、腰果、紅蔥頭、乾香菇、醬油、魷魚乾、蝦米、豆類、糖類、油品、干貝、筍乾、皮蛋、花生……等,巡一回以為沒賣的食材,只要開口,老闆娘就會從裡頭變出來。
她與媽媽經營這間店的想法很簡單,不要讓客人沒有食物可以煮就好,這間雜貨店最特別的在於人情味與家庭味,「客人會來問媽媽怎麼煮,如果今天想吃香菇雞湯、梅乾扣肉、筍絲煲、鳳梨苦瓜雞、剝皮辣椒雞都可以,我們會依據客人需求,直接抓好食材讓他們帶回去煮。」這時,老闆娘也走出來跟我們憶當年,到底這間店是如何撐起一家人的生計。「過去飯店經常做臺菜料理,肉醬火鍋、螺肉蒜、鮑魚羹,罐頭都是整箱滿打的在叫。」她回憶說以前家裡窮,念國中時客人叫貨,就經常要兩手扛超重物走山路送貨;當時盛況也養活了一家子,與現在零售光景相差甚遠。
她與媽媽經營這間店的想法很簡單,不要讓客人沒有食物可以煮就好,這間雜貨店最特別的在於人情味與家庭味,「客人會來問媽媽怎麼煮,如果今天想吃香菇雞湯、梅乾扣肉、筍絲煲、鳳梨苦瓜雞、剝皮辣椒雞都可以,我們會依據客人需求,直接抓好食材讓他們帶回去煮。」這時,老闆娘也走出來跟我們憶當年,到底這間店是如何撐起一家人的生計。「過去飯店經常做臺菜料理,肉醬火鍋、螺肉蒜、鮑魚羹,罐頭都是整箱滿打的在叫。」她回憶說以前家裡窮,念國中時客人叫貨,就經常要兩手扛超重物走山路送貨;當時盛況也養活了一家子,與現在零售光景相差甚遠。
福利商號是當年北投溫泉旅管最重要的供應來源之一,罐頭都是一箱一箱訂購。(攝影/林蔚靜)
不時有穿著廚師白袍來採買乾貨、罐頭。(攝影/林蔚靜)
智海與這對母女相熟,在「北投說書人」導覽時,經常帶到這店前介紹百年過往。他補充道:「北投沒有很道地的酒家,料理歷史不及大稻埕久遠,與其說酒家菜、倒不如說是臺菜的分系,影響台灣的臺菜發展滿大的。」這裡因為溫泉旅館需求而衍伸出戰後的臺菜料理,也多有來自福州菜手法;因工作關係,智海曾拜訪一位在曾在北投溫泉旅館工作的在地廚師、前些年在北投另闢開店「麵飯食堂」,煮的是北投當年的經典菜餚,把菜尾湯改良為一盅一盅的湯品,廚師聊起當時的溫泉旅館故事,總會提到這些菜餚背景,是智海推薦的好店,可惜疫情期間也收了。
智海做資料爬梳時也看到當時外省籍的廚師與日本人匯聚於此,發展出屬於臺菜專有的冷盤文化,「台灣人原本不吃生冷食物,因為招待日本人緣故而開始端出生魚片冷盤,接著自然而然發展出臺菜冷盤。」螺肉、涼筍、生魚片等冷盤先上桌,三、四道大菜搭配三、四道熱炒,就是溫泉飯店常見的菜餚組合。到了北投溫泉旅館倒閉後,廚師流散各地,許多廚師懷抱著功夫,到台北市各餐廳去,「只要你跟別人說曾在北投旅館做過,大家都會覺得厲害,北投料理就是這樣被帶到其他餐館,成了那餐廳的招牌菜。」除了溫泉旅館以外,北投土雞城對他而言也頗具特色,他會去行義路上的六窟溫泉、七窟溫泉泡湯後吃飯,「吃飯送泡湯,這才叫土雞城,你單純去泡湯就少一味!」這裡的泉源來自源頭,不需加工、所以很純,他很喜歡。
智海做資料爬梳時也看到當時外省籍的廚師與日本人匯聚於此,發展出屬於臺菜專有的冷盤文化,「台灣人原本不吃生冷食物,因為招待日本人緣故而開始端出生魚片冷盤,接著自然而然發展出臺菜冷盤。」螺肉、涼筍、生魚片等冷盤先上桌,三、四道大菜搭配三、四道熱炒,就是溫泉飯店常見的菜餚組合。到了北投溫泉旅館倒閉後,廚師流散各地,許多廚師懷抱著功夫,到台北市各餐廳去,「只要你跟別人說曾在北投旅館做過,大家都會覺得厲害,北投料理就是這樣被帶到其他餐館,成了那餐廳的招牌菜。」除了溫泉旅館以外,北投土雞城對他而言也頗具特色,他會去行義路上的六窟溫泉、七窟溫泉泡湯後吃飯,「吃飯送泡湯,這才叫土雞城,你單純去泡湯就少一味!」這裡的泉源來自源頭,不需加工、所以很純,他很喜歡。
百年丁家青草茶由姐弟一起經營,除了延續爸爸的茶品項外,也因應現代人增加了更多口味。(攝影/林蔚靜)
原本家裡開診所,最後決定以青草茶出發,堅持祖傳工序,熬煮出來的青草茶特別清新沁涼。(攝影/林蔚靜)
聊到菜餚欲罷不能,隔壁的百年青草茶店「丁家青草茶店」老闆走到福利商號前,遞了一杯沁心的青草茶給我們,智海說,這店從1961年開立,由第二代老闆丁一權與姊姊丁蓉珊一起經營。聽著北投故事,一邊喝著沁涼清爽的飲品,總覺得平常喝的青草茶有一種茶的塵封氣味,但一喝這款青草茶,眼睛一亮猛點頭跟老闆說,真是好喝!沒有陳年舊味、而是一種非常清新的青草香氣,層層疊加的氣味特別豐富。老闆開心地說,因為採用日曬青草茶,「光是一種能量,光線照射植物後會產生氣味上的獨特變化。」不同季節時,也會依據乾濕度調整日曬比例,最後達到水分低點16度。
丁老闆說,青草茶是前人留下的中草藥系統學,最早家裡開診所治療骨科與傷科調理,最後單純只做青草茶的茶飲領域,希望能將台灣的好文化傳承下去。他從爸爸學習煮茶,盡可更依循原本的祖傳配方為主調,嚴謹遵守熬煮的順序,從他有記憶以來開始就協助家裡備料:從原株做細微藥包,包含幫忙檢整青草、最後才學習熬煮——先下根莖類去釋放基調、才放葉子,降低揮發物質的消散——他與雲林、嘉義、台中、高雄、三芝不同地緣的小農契作,煮出各地交融的風土氣味,然而有時食材得來不易,一株植物的養成就得等上二、三年,價錢水漲船高,買不到時只好仰賴進口,甚至買到昂貴的摩洛哥產地;還有搭配的薄荷分很多品系來採購,再針對不同茶款來作調配。現在店內推出許多茶款,如:氧氣人生茶、蘇活茶、玫瑰紅茶、枸杞菊花茶等,枸杞茶使用決明子、甘草、綠茶入枸杞菊花茶裡,獨特味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最受歡迎的青草茶以清涼解熱的薄荷為主、苦茶用山豆根根莖類去降低身體抗發炎。他說:「好喝的青草茶,喝下去有一種幸福感就對了,因為每個人喜歡的味道不同,喝了很舒服就是一杯好茶。」除了逛雜貨店、茶飲、還有百年「建成米店」,店內有過去使用過的米秤;以及二代接手的「來來製麵」,一條條揉捏來自果實、香草的彩色麵條,一字排開非常吸睛。
丁老闆說,青草茶是前人留下的中草藥系統學,最早家裡開診所治療骨科與傷科調理,最後單純只做青草茶的茶飲領域,希望能將台灣的好文化傳承下去。他從爸爸學習煮茶,盡可更依循原本的祖傳配方為主調,嚴謹遵守熬煮的順序,從他有記憶以來開始就協助家裡備料:從原株做細微藥包,包含幫忙檢整青草、最後才學習熬煮——先下根莖類去釋放基調、才放葉子,降低揮發物質的消散——他與雲林、嘉義、台中、高雄、三芝不同地緣的小農契作,煮出各地交融的風土氣味,然而有時食材得來不易,一株植物的養成就得等上二、三年,價錢水漲船高,買不到時只好仰賴進口,甚至買到昂貴的摩洛哥產地;還有搭配的薄荷分很多品系來採購,再針對不同茶款來作調配。現在店內推出許多茶款,如:氧氣人生茶、蘇活茶、玫瑰紅茶、枸杞菊花茶等,枸杞茶使用決明子、甘草、綠茶入枸杞菊花茶裡,獨特味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最受歡迎的青草茶以清涼解熱的薄荷為主、苦茶用山豆根根莖類去降低身體抗發炎。他說:「好喝的青草茶,喝下去有一種幸福感就對了,因為每個人喜歡的味道不同,喝了很舒服就是一杯好茶。」除了逛雜貨店、茶飲、還有百年「建成米店」,店內有過去使用過的米秤;以及二代接手的「來來製麵」,一條條揉捏來自果實、香草的彩色麵條,一字排開非常吸睛。
百年建成米店搬遷到中繼市場後,也重現了新的視覺與風格。(攝影/林蔚靜)
現在由二代接手的來來製麵,勇於嘗試、在麵條上增添許多創意口味與色彩。(攝影/林蔚靜)
像這樣走逛北投市場,是智海創辦的「北投說書人」組織裡很受歡迎的專業導覽服務;帶你走進在地、理解眷村、認識紋理、閱讀文化,智海說,「北投說書人」一共推出四條主題導覽:磺泉探秘的「溫泉路線」、北投軼夢的「佚文路線」、失落秘境的「眷村路線」、庶民生活的「市場路線」,他說,北投有太多豐富的主題,光是一條路徑是說不完的,他回憶小時媽媽會帶他們去澡堂泡澡,像是「珠海路浴室」、「長春浴室」、「北投青磺名湯」都是社區鄰里性質的浴場,去的人多是老湯客;以前也會半夜到山上泡湯,鄰近北投媽祖窟處挖了幾個坑洞,趁人少就裸身下去泡湯,非常有趣。這些過往都成了他導覽的養分,他分享早年的溫泉故事、並將此主線拆分為更多的主題,「我們希望藉由溫泉這條線,讓更多人走進北投、愛上北投。」
我們在市場裡邊走邊聊,智海說,從小生長在北投,自然而然會想要爬梳居住地的歷史。他覺得北投這地方非常獨特的是,「北投人的公民意識非常強,在社區意識還不強烈的1990年代,居民便自發組織起保護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抗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從國小開始,就會有八頭里仁協會的阿姨、叔叔們會到學校去做「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存運動」推廣和教育,「以前國小有一堂鄉土教育課,他們會到學校來講北投故事、傳遞保存溫泉博物館的觀念。」因為這樣的環境,造就他從小就關注許多公共議題,他笑說:「北投人就是很雞婆、愛管閒事,北投溫泉博物館是社造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影響了北投,回想當年都是中產階級像是醫生、老師們帶領推動。」
到了2012年,他20歲時,針對「北投纜車環評案」帶領發起倡議團體「青年不北纜」,成功訴訟撤銷觀光纜車的建設計畫,他說,一個有觀光商機的地方,自然會產生許多議題,這也是他接著成立「北投說書人」的起因,藉此讓北投呈現更多面向與議題。從自然生態管理,轉往北投文史鑽研,當中涉及到森林生態、社區保育、原住民語自然資源管理部分,也這些都是北投說書人的一環。在田野調查的過程時中,他感受到日本人來台最大的貢獻就是現代化建設,不管是溫泉、浴場、公園、鐵路,包含自來水系統也是。「日本時代的水道有二,自來水走上水道,污水走下水道;草山水道、北投水道都是,日本人最大貢獻就是先蓋水道、再蓋浴場,對北投能有今日發展來說很關鍵。」透過文獻、訪談、實地觀察、設施盤點來架構北投地區的導覽論述,希望透過重新詮釋的專業導覽,讓更多對北投好奇的人們,可以一邊聽故事、一邊走在湯煙巷弄中,感受當年北投的風情盛況。一開始在不停找有趣素材時也遇到瓶頸,好在找到了長期投入北投的文史研究的楊燁老師當顧問諮詢有了更多了靈感。
我們在市場裡邊走邊聊,智海說,從小生長在北投,自然而然會想要爬梳居住地的歷史。他覺得北投這地方非常獨特的是,「北投人的公民意識非常強,在社區意識還不強烈的1990年代,居民便自發組織起保護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抗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從國小開始,就會有八頭里仁協會的阿姨、叔叔們會到學校去做「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存運動」推廣和教育,「以前國小有一堂鄉土教育課,他們會到學校來講北投故事、傳遞保存溫泉博物館的觀念。」因為這樣的環境,造就他從小就關注許多公共議題,他笑說:「北投人就是很雞婆、愛管閒事,北投溫泉博物館是社造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影響了北投,回想當年都是中產階級像是醫生、老師們帶領推動。」
到了2012年,他20歲時,針對「北投纜車環評案」帶領發起倡議團體「青年不北纜」,成功訴訟撤銷觀光纜車的建設計畫,他說,一個有觀光商機的地方,自然會產生許多議題,這也是他接著成立「北投說書人」的起因,藉此讓北投呈現更多面向與議題。從自然生態管理,轉往北投文史鑽研,當中涉及到森林生態、社區保育、原住民語自然資源管理部分,也這些都是北投說書人的一環。在田野調查的過程時中,他感受到日本人來台最大的貢獻就是現代化建設,不管是溫泉、浴場、公園、鐵路,包含自來水系統也是。「日本時代的水道有二,自來水走上水道,污水走下水道;草山水道、北投水道都是,日本人最大貢獻就是先蓋水道、再蓋浴場,對北投能有今日發展來說很關鍵。」透過文獻、訪談、實地觀察、設施盤點來架構北投地區的導覽論述,希望透過重新詮釋的專業導覽,讓更多對北投好奇的人們,可以一邊聽故事、一邊走在湯煙巷弄中,感受當年北投的風情盛況。一開始在不停找有趣素材時也遇到瓶頸,好在找到了長期投入北投的文史研究的楊燁老師當顧問諮詢有了更多了靈感。
「溫泉怎麼來」的地理脈絡談起、佚文路線聊的是整個溫泉文化特色所在、過往軍事療養院的緣由與轉變、溫泉旅館的今昔故事……。現在還多了客製化路線,像是關渡導覽、唭哩岸導覽等。(攝影/林蔚靜)
「北投人對在地有深切的認同感,樂於分享自己與北投的故事,那一股對家鄉的強烈認同,也是在其他地區少有的情感。」智海說。(攝影/林蔚靜)
此外,他們也會不定期在北投舉辦講座、聯誼活動、節慶活動、展覽等,希望用更貼近生活、接地氣的情境體驗來分享北投的好。有孩子的他,希望更多年輕孩子們也加入北投的探索行列,於是設計出很酷的RPG(角色扮演)實境體驗,孩子們可以藉由遊戲,踏上一場「湧泉的秘密傳說」、「穿越時空勇闖北投」虛實精彩的穿越之旅。還有舉辦市公所的單身聯誼活動,男男女女一起拿著籃子、煮溫泉蛋的互動,增加創造體驗和回憶的機會。他笑說,這活動受到熱烈迴響,有意思的是男性大多被爸媽逼來參加,女生為了爭取幸福反倒很主動參與。他希望透過更多在北投這場域的設計互動,讓更多人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聊著聊著,到了下午兩點多,市場裡的小吃攤位也開始收攤了,僅剩修補服飾和部分店家仍開著,我們即將要告別前,問了他為何會選擇從說書開始?他回答我們,「因為這是一個很古老、卻又很通俗的溝通方式,可以深入淺出、瞬間引人入勝。」在走逛北投中繼市場中,我們藉由他拜訪了許多新攤友、看到許多有趣的傳承文化、聽到許多過往的北投故事;跟著智海這熟門熟路的北投領路人,我們回到了每一個故事的起點,一則則精彩的故事就此展開。
聊著聊著,到了下午兩點多,市場裡的小吃攤位也開始收攤了,僅剩修補服飾和部分店家仍開著,我們即將要告別前,問了他為何會選擇從說書開始?他回答我們,「因為這是一個很古老、卻又很通俗的溝通方式,可以深入淺出、瞬間引人入勝。」在走逛北投中繼市場中,我們藉由他拜訪了許多新攤友、看到許多有趣的傳承文化、聽到許多過往的北投故事;跟著智海這熟門熟路的北投領路人,我們回到了每一個故事的起點,一則則精彩的故事就此展開。
林智海
在地北投人,國小受到八頭里仁協會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存運動影響,於2012年創辦「北投說書人」,藉由活動設計、主題導覽、實境體驗等有趣新穎的方式,認識北投這片土地。
在地北投人,國小受到八頭里仁協會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存運動影響,於2012年創辦「北投說書人」,藉由活動設計、主題導覽、實境體驗等有趣新穎的方式,認識北投這片土地。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島生誌》 第七輯:台北北投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林蔚靜
特別感謝|王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