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新莊的戀物情書—— 藝術家陳穎蓁

寫給新莊的戀物情書—— 藝術家陳穎蓁

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著作《戀人絮語》中提及可愛的旨意:「可愛。說不清自己對情人的愛慕究竟是怎麼回事,戀人只好用了這麼呆版的詞兒:可愛!」

1991年出生的新莊藝術家「陳穎蓁」,在集結晶片、數位、Y2K、賽博格(Cyborg)、社群連結與AI融合的創作世代長大,擁有傳統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體系養成背景,他的創作是以繪畫、裝置、紙本刊物和玩偶製作,出自於對生活中的感性觀察,擅長將符號轉譯、文字解構,喜歡詩意地擺放物件,對空間記憶難以斷捨離;出自日常中的理性邏輯,他直覺收藏生活媒材,這些物品因自身養成的喜好,由觸摸、感受後,將本樣拆解並再結構,透過「再製媒材」尋求跳脫出作品的傳統框架,而這樣的創作特點尤其表現在改造玩具上。

陳穎蓁試圖透過他的作品,發掘隱藏在背後的樣態另一層面或觀點,並以個人的規則和手法呈現,邀請觀者探索和感受其中的深意和美感,這些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可愛」享受,更是一種情感和記憶的觸發,物件不再僅僅是物件,而是承載著故事和記憶的見證者。

藝術創作養分來自於新莊阿嬤

穎蓁有一個曾環遊世界的強大阿嬤,家裡藏放著阿嬤從世界各國蒐羅多元且數量眾多的寶物,從小動物陶器到異國木雕掛毯,再到仿製大象雕塑和石獅子,家裡猶如世界萬花館,處處驚奇滿堂繽紛,有人會覺得家裡這樣擺設太過紛雜也略顯浮誇,但奶奶包山包海的收藏品,是穎蓁成長中的幻想遊歷,在家庭的淺移默化下也習慣性喜愛收藏,「東摸摸西摸摸」接觸物件材質,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物件,顏色搭配與造型姿態各有其獨特個性,為每個物件設定角色背景,發展對話,總可以玩上一整天。

阿嬤是屏東內埔人,有年他帶著小孩們遷移到台東居住一陣子後,決定搬遷到台北居住,就在觀音山與新莊之間流轉,最終在現在新莊頭前運動公園這裡落腳生根。「阿嬤很堅強,出生的地方來自內埔,有一個說法內埔的女性赤手空拳都能把一片森林開闢出一片旱田,他在台北用心澆灌自己的事業,長出了一大片豐收,蒐集旅行世界的物件來填補幸福的記憶。」

白手起家的阿嬤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一起創業開小型家庭代工廠,裡頭製造的是「汽車零件」,其實就是專做FRP各式玻璃纖維翻模、翻修的東西,「現在想起來真的很神奇,沒有人教阿嬤各種零件怎樣作,工廠怎樣管理,他居然還懂我們美術系常常在玩的翻模技術呢!」穎蓁連連讚嘆。

在新莊家庭工廠與工商園區長大

台灣在1970年代家庭工廠逐漸林立,1963年時因為一場葛樂禮颱風,讓大漢溪流域一天內就下了一千零四十四公釐的雨,造成臺北盆地的嚴重水患,工商企業及一般民戶損失慘重,颱風過後的整治規劃把一些工廠遷移至台北市周邊的城市,新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輕工業發展新區,「當時新莊房價並不貴,看地段,我們住在靠近頭前運動公園附近,當時這裡都是一大片池塘裏面種著蓮花,後來逐漸填平蓋新公寓,標價大概一百萬左右即可買下三層樓公寓,一樓作為工作場域,把二、三樓當作居住處。」

新莊許多區的巷弄房屋,家庭即工廠,鄰居都是工廠老闆,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帶著一身絕活在此起爐灶,因為各自身家背景與工作環境很相似,外鄉人彼此間的人情味,也默默會互相流通訊息,要拿零件材料也都很近很方便,彼此在產業合作上尋求互補,有時會看到老闆們湊在一起研究或做技術交流,「現在回想起小時候大人們聚在一起工作畫面,竟然也跟自己長大讀藝術大學時在學校工廠創作那樣相似。」穎蓁回想新莊工業起飛時代,這段時間全家人跟著奶奶一起努力,那段歲月可以說是辛苦但也充滿溫暖。
陳穎蓁居住在新北市新莊區,從移居城市進入到工商服務都市,他從藝術創作中看見這座城市的環境材質與時代記憶。攝影:黃飛霖
新莊至今仍有許多隱於街巷內的小型公寓或家庭工廠,是台灣從工業到工藝重要的先驅搖籃。攝影:陳文偉
「記得幼稚園與國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曾經面對工廠擴張,需要有一個辦公室辦公,曾經到了距離頭前不遠的湯城園區租了一間辦公室。這裡是新莊與三重的交會區,我們都還是會把湯城園區視為新莊生活圈,過了重新橋後,才會感覺離開新莊。」再訪湯城園區看著每一棟熟悉的大樓,景物依舊,進駐的人潮似乎是比較少了。

1980年代末期,新莊因為工廠輕工業林立,中小企業需要辦公室,原本作為電纜工廠的區域轉型成為台灣第一座大型工商園區「湯城園區」,園區內的高樓層進駐大量商辦,地下廣場也躍升為商城,1993年美國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也曾在其台灣演唱會期間,到湯城的地下廣場購買錄影帶,現今店家還保存著親筆簽名框,1996年集結台灣40家電子資訊相關公司組成「3C電子資訊廣場」,是當時的台北縣購買電腦資訊相關設備的首選。

「父母親因為上班的關係會把我一起帶來湯城的辦公室,當時覺得這裡是一個大賣場,也像是一個遊樂園,我被這裡的建築玻璃帷幕設計吸引,走入樓層交錯的空間,爬上錯綜複雜的螺旋樓梯,就好像是來到異國情調的廣場建築,是一個被各種元素材料包圍的特區,童年的我常被公司裡的員工阿姨帶來地下廣場逛賣場,這裡有一間超級大的玩具反斗城,還有許多材料店,開啟我對玩具的喜愛。」

湯城園區隨著台灣經濟逐漸需要更大腹地,面臨產業西進中國,再加上2000年後,陸續因為購物商場逐漸普及,許多名牌店家從湯城撤出,湯城廣場也因此沒落,如今商場空間雖持續營業,但店家多半已不做實體生意。
湯城園區又稱湯城廣場,雖位於三重,也屬於新莊人的生活圈範圍,鄰近省道台一線,早期曾為熱鬧廠辦合一園區。攝影:陳文偉
逛菜市場內的十元商店,琳瑯滿目商品是創作的靈感來源。攝影:黃飛霖
菜市場是尋寶金銀山 翻閱眾生相

新莊菜市場是穎蓁的金銀山,每天都能在不同時段裡穿街走巷,住家附近的宏泰商業市場是最靠近穎蓁家最近的菜市場,它一天約有三時段販售早市、黃昏市場與宵夜時段用品,上百攤的小販銷售的物品種類繁雜,不僅解決飲食所需,也能從一些小物發現創作的素材,「這裡就像我的材料寶庫,很多作品在發展前期蒐集材料和資訊時,常常會因為可能在不同的十元商店或市場的小攤販中發現奇妙的小物件而得到靈感,我特別會被鮮豔的台灣特有配色給吸引,又或是小工廠製作出來的B級可愛小玩具逗得哈哈大笑,還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可以穿拖鞋來,隨興逛隨興買。」

採訪之時,穎蓁正以在新莊的市集內收集而來的媒材作為創作用品,「我正在準備台北偶戲館委託創作的〈情書〉這件作品時,最初的靈感是來自館藏的つるし飾り(緞帶掛飾),在蒐集資料過程發現很多這類型的掛飾和水晶吊燈異曲同工之妙,有些是採用繩子編織,有些是使用串珠或假花串成,我也想起國小時曾在學校受到新莊布袋戲的學習影響,戲偶的服飾與珠串緞帶質地深深讓我著迷,我就想說那我從家裡附近的10元商店找素材,來做成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版本好了,想不到就找到了台灣早期代工時代留下的漸層緞帶,其做工很細緻薄透,非常適合作品的質感。」

現在要買到台灣早期工廠的素材其實越來越少,創作掛飾需要使用到的緞帶量很大,剩下一點點都會有點捨不得,可能作品作完,緞帶材料就絕版了,有些創作者或許會跟穎蓁一樣,會把架上的緞帶都全部購買掃光,這是因為物品的時代性,作工精細與否成就了作品質感,用對了材質,作品的時間感也能自然產生,進而乘載了故事與記憶。

生活雜貨商店是研究在地生活與地創設計的知識庫,「新莊這類型的十元商店或雜貨百貨在我家附近就有好幾間,早市的宏泰市場內更是不時會有販售便宜且實用的小雜物攤販,有許多好東西等著我去挖寶,我在市場巷弄穿梭,在裡面常常一逛就好幾個小時,在新莊從小住到大,還是很喜歡這裡時不時會冒出來的新鮮感和有趣。」

『好朋友商店』是新莊區才有的雜貨百貨,有點類似小北百貨,每條走道分門別類販售品項,像是走入一條條材料素材的歷史隧道,在時鐘專區能看見自己的高中時期喜歡的專屬黃色調或是粉紅色系,在百元玩具禮盒區能看見台灣噴射塑料工廠作出來的產物,裡面的玩具結構很適合拆解或是重組當素材,而文字小招牌專區有很多台灣元素設計的排版思考,也頗能看見我們生活中須遵守的規範準則,或許在出國駐村時帶出去交流也很有台灣味。」
陳穎蓁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可愛」享受,更是一種情感和記憶的觸發,物件不再僅僅是物件,而是承載著故事和記憶的見證者。攝影:黃飛霖
菜市場內有眾生相,為了生存有很多採集的方法,除了老闆與客人間的銷售行為,也還有人和人之間的捨與取。市場收班前都有一小段時間攤商會把賣不完或賣相不好的食物,堆放一箱一箱在地上提供路人取用,而有些食材經過碰撞損傷就會被棄置在廢棄菜堆裡,常可看到許多人在一旁撿拾剩食,或許不一定全然是因貧窮而撿,存乎於東西還能夠使用,讓物品經過挑揀除去不佳,回家時經過精心烹煮,也能成為一盤佳餚。媒材的收集之於藝術或之於生活,其實都在一樣的線性上被思考,懂得運用就能成就善美。
新莊中港大排曾一度是居民認定的嫌惡設施,經由水岸整治後已經脫胎換骨,成了社區居民的散步聖地。攝影:陳文偉
中港大排散步尋寶

每個偉大的城市都會有一條美麗的河川,貫穿新莊的中港大排曾是在地居民的嫌惡設施,經歷整修於2013年終於完成了整治,開放全線親水步道供在地居民休憩。「我這世代的新莊孩子在經歷了工業時代的洗禮,到準備要上大學時總會想要離得家裡遠一點,體驗一下外面的城市究竟是長怎樣,直到我大學畢業後斷斷續續在回家的路上會發現家附近的中港大排,已經沒有過往那般惡臭,工業區排放廢水的情況也逐漸有改善。某天居然聽到了新聞說中港大排前段已經蓋出如同韓國清溪川般的親水步道建設,雖然聽到這樣誇大的用詞翻了一下白眼,但還是會想要一探究竟,而現在這條步道,也慢慢成了我和母親在傍晚時分外出散步,討論晚餐該吃什麼的運動路徑。」

中華路二、三段沿線,自立街至中央路間的中港大排親水步道有著「微風」、「潺水」、「小橋」和「綠樹」,近幾年新莊因為都市建設及水岸固化,造成早期的護堤植物「風箱樹」因溝渠水泥化而遭到砍伐,一度成為濱危植物,而讓人驚喜的是這裡種回了台灣原生種濕地植物好比如燈心草(又稱藺草),「過去藺草質地堅韌可以拿來作編織用途,創作草帽與草鞋,又或是注入油脂浸泡,可以拿來點燈。」穎蓁在中港大排一一細數水中植物,欣喜過往的髒亂水溝找回了過往綠意。「其實在這裡最開心的還有和很多不熟識的鄰居一起玩寶可夢抓寶,有很多限定寶可夢能在此相遇,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抓寶聖地。」
燈心草又稱藺草是台灣沼澤或池塘常見之濕地植物,曾廣植於北部地區,因都市水泥化建設因素逐漸消失。攝影:黃飛霖
新莊面臨都市轉型,城市許多空間閒置或荒廢,期待藝術過渡再造社區動能。攝影:黃飛霖
過渡城市的空間想像

採訪穎蓁之時,他正在準備名為「情書」的作品,藉由手作玩偶乘載的祝福和期望,像是給自己20歲的一封情書,柔軟的回應那些陪伴與支持的過往,而成長的一幕幕也像是與自己生長的城市空間軟語細數互動關係。

穎蓁曾在台灣與世界不同地方做創作與駐村的經驗,再次看待自己所居住的新莊面臨「過渡性都市」的發展,隨著都更議題,會發現有很多廢棄的大樓與工廠,成了閒置的荒廢地,這些地方因為失去原有功能而逐漸閒置,讓人想到了是否這些荒廢的空間,在等待開發期間,是否能有過渡性的藝術行動得以幫助缺乏空間的創作者們取得與地主與屋主簽約取得合法認證,藉此能有機會透過空間規劃與管理進行活化。

漸漸長大後才知道「萬物皆有靈」,物品經歷再製、陪伴和轉移,會產生有溫度,也將轉動記憶成了一個有故事的個體,於是漸漸發現了自己戀物與愛物的個人創作特質,是一種與生活的戀人絮語,遞給成長記憶裡的地方一封封情書。

「創作的過程,我一直想著自己的成長經驗,我想要把童年的記憶找回來,並把它物質化,做成一個實體內容,而它是我獨有的記憶,記憶無法被割捨,原因就在於是我曾經跟它曾經生活過,面對記憶的流逝來來去去,當代人面對斷捨離的速度非常快,但我從來沒有打算這樣做,我想把告別用永恆取代,面對記憶裡不同的新莊時代,我用在地生活的媒材,繼續創作著。」
穎蓁透過生活經驗,喚醒記憶斷代找回自己。本圖作品「獸徑,野花圃」,展於臺南市美術館。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陳穎蓁 Press enter or click to view image in full size
作品「天體殿堂」和「百獸圖-足」以生活記憶為創作,取材自市集採集。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陳穎蓁
【島生新莊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黃飛霖
攝影|黃飛霖、陳文偉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陳穎蓁
特別感謝|陳穎蓁家人、宏泰商業市場、湯城園區、台北偶戲館、後花園萌寵、柯姿安
返回列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