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莊為基地,織造臺灣織品與服裝新風景——織品之母羅麥瑞修女
新北市
新莊區
生活
1966年2月10 日,早春微冷,飛機緩緩地降落在松山機場。這一天,來自德國的羅麥瑞修女首次踏進了位於臺北縣新莊鎮(今新北市新莊區)的輔仁大學。此時,剛在臺灣復校兩年的輔仁大學可說是百廢待舉,校園內沒有枝繁葉茂的大樹,只有幾叢花色燦爛的杜鵑花相迎。黃昏時分,修女望向不遠處的泰山,沒有過多建築物遮蔽的開闊視野,讓她不禁讚嘆起福爾摩沙島嶼上的美麗夕陽。而當時年僅28歲的羅麥瑞修女,還不知道往後這超過半世紀的歲月,她將以新莊為基地,在臺灣織品與服裝領域扮演起穿針引線的要角,為這片土地織造出全新的風景。
究竟,這位現年87歲,終年穿著一襲樸素修女制服的羅麥瑞修女,是如何在新莊打造出引領潮流的織品服裝設計師搖籃?
走入輔仁大學織品與服裝學系所在地——朝橒樓,穿過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特展區,推開研究室的門扉,操著一口洋腔調華語的羅瑞麥修女,立刻親切地把我們迎入室內。談到當年如何來到臺灣服務,羅修女那一雙琥珀色的眼睛帶著笑意。
「其實,臺灣原本不在我的志願裡耶。」原來,當年羅修女心裡最想去的國家是日本、印度或新幾內亞,但她必須遵循教會的外派任務,來到距離德國萬里之外的亞熱帶島嶼。
究竟,這位現年87歲,終年穿著一襲樸素修女制服的羅麥瑞修女,是如何在新莊打造出引領潮流的織品服裝設計師搖籃?
走入輔仁大學織品與服裝學系所在地——朝橒樓,穿過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特展區,推開研究室的門扉,操著一口洋腔調華語的羅瑞麥修女,立刻親切地把我們迎入室內。談到當年如何來到臺灣服務,羅修女那一雙琥珀色的眼睛帶著笑意。
「其實,臺灣原本不在我的志願裡耶。」原來,當年羅修女心裡最想去的國家是日本、印度或新幾內亞,但她必須遵循教會的外派任務,來到距離德國萬里之外的亞熱帶島嶼。
來自德國洛黑村的羅修女(前排右二) 當時七歲,從小在溫暖與相互支持的家庭成長。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羅麥瑞出生於德國西北下薩克森邦的洛黑村。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羅修女回憶起自己的故鄉,眼神飄回到遙遠的歐洲大陸,那是位於德國西北下薩克森邦的洛黑村(Lohe)。小小的村落裡只有20戶農家,一間買東西可記帳的小店舖,全村都是天主教徒,週日村民都會上教會望彌撒,村民彼此熟稔,遇到農忙採收或是牛、羊生產時,就成為彼此最佳的幫手。
童年時的羅麥瑞不僅是村子裡徒手擠牛乳的冠軍、羊毛編織高手、也會幫豬隻接生,她是個勤奮的小牧童,也是個愛思考的小小哲學家,常在放牧馬匹與牛群的空檔時,望著天空美麗但多變的雲朵思考:「人生是甚麼?我們為甚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宇宙是無限的,但人生這麼短,怎麼辦……」
童年時的羅麥瑞不僅是村子裡徒手擠牛乳的冠軍、羊毛編織高手、也會幫豬隻接生,她是個勤奮的小牧童,也是個愛思考的小小哲學家,常在放牧馬匹與牛群的空檔時,望著天空美麗但多變的雲朵思考:「人生是甚麼?我們為甚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宇宙是無限的,但人生這麼短,怎麼辦……」
羅修女先到菲律賓取得家政學與教育學學士學位,這段學習歷程,為她儲備了到臺灣輔仁大學成立織品服裝學系的動能。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以「一粒麥子」的精神,立定終身服務的志向
1958年,21歲的羅修女做了一個重要的生涯抉擇。由於家中有三位至親成為修女,又深受來自智利傳教員分享的傳道經驗所感動,加上還有幾位志同道合的中學同學一起作伴,便決定選擇加入聖神婢女傳教修女會。
捨不得愛女的母親,曾一再地和羅修女確認,是否知道這個選擇意味著必須從此遠離家人、家鄉,還必須過著純樸簡約、規律嚴謹的生活,但堅定的信仰讓羅修女義無反顧地走上成為修女的道路,因為她總會想起聖經中的詩句:「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底,仍舊是一粒麥子;它若願意讓自己被掩埋、被用盡,終將結出許多子粒。」(約翰福音12:24)
當時在修女會研習近一年,羅修女便收到了海外派遣任務。當得知要外派到臺灣這個陌生的國度,羅修女坦承當時其實很擔心自己準備不足。於是,教會決定先讓她到菲律賓的聖神學院讀大學。
「我一開始以為菲律賓跟臺灣都在亞洲,兩個地方的生活與人民應該很像,後來才發現,菲律賓人比較放鬆,臺灣人其實跟德國人比較像,都很勤奮認真。」在菲律賓順利取得家政學與教育學兩個學士學位,為羅修女到輔仁大學成立織品服裝學系儲存了重要的動能。
1958年,21歲的羅修女做了一個重要的生涯抉擇。由於家中有三位至親成為修女,又深受來自智利傳教員分享的傳道經驗所感動,加上還有幾位志同道合的中學同學一起作伴,便決定選擇加入聖神婢女傳教修女會。
捨不得愛女的母親,曾一再地和羅修女確認,是否知道這個選擇意味著必須從此遠離家人、家鄉,還必須過著純樸簡約、規律嚴謹的生活,但堅定的信仰讓羅修女義無反顧地走上成為修女的道路,因為她總會想起聖經中的詩句:「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底,仍舊是一粒麥子;它若願意讓自己被掩埋、被用盡,終將結出許多子粒。」(約翰福音12:24)
當時在修女會研習近一年,羅修女便收到了海外派遣任務。當得知要外派到臺灣這個陌生的國度,羅修女坦承當時其實很擔心自己準備不足。於是,教會決定先讓她到菲律賓的聖神學院讀大學。
「我一開始以為菲律賓跟臺灣都在亞洲,兩個地方的生活與人民應該很像,後來才發現,菲律賓人比較放鬆,臺灣人其實跟德國人比較像,都很勤奮認真。」在菲律賓順利取得家政學與教育學兩個學士學位,為羅修女到輔仁大學成立織品服裝學系儲存了重要的動能。
在新莊輔仁大學校區生活近六十年,羅修女初抵校園時空曠的地景已換成一棟棟的教室建築,校外的成衣工廠與稻田也已消失不見。攝影:黃飛霖
看見臺灣織品服裝產業的需求,努力開創新路
剛到新莊,羅修女就發現輔仁大學校園四周,放眼望去除了稻田就是小型的成衣工廠,四處都聽得見紡織機此起彼落的聲響。原來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正處於經濟剛起步的時期,準備要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屬於開發中國家的臺灣,亟需以勞動力密集且廉價的輕工業作為發展基礎,加上當時一般民眾也有購買平價衣物與織品的生活需求,所以成衣紡織廠業便成了民間中小企業爭相投入的重點項目,也是彼時臺灣最重要的外匯來源。
當年,羅修女來到輔仁大學教授「基本服裝製作」這門課時,經常帶著學生參觀新莊與泰山地區的紡織成衣廠,與紡織業的上、中、下、游產業負責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她看見臺灣產業的發展脈絡與需求,卻發現國內嚴重缺乏織品與服裝設計人才。
「當時臺灣的實踐家專、臺南家專 有開服裝設計科課程,但沒有學士學位;臺北工專有紡織科、逢甲工商學院有紡織工程系,但都沒有織品設計相關的科系」羅修女回憶道。於是,有家政學與教育學背景的修女便接下了這個因應臺灣產業需求而生的任務,她參考了美國與日本的相關學程,首創了全臺第一所涵蓋紡織業中游與下游的「織品與服裝學系」。
剛到新莊,羅修女就發現輔仁大學校園四周,放眼望去除了稻田就是小型的成衣工廠,四處都聽得見紡織機此起彼落的聲響。原來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正處於經濟剛起步的時期,準備要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屬於開發中國家的臺灣,亟需以勞動力密集且廉價的輕工業作為發展基礎,加上當時一般民眾也有購買平價衣物與織品的生活需求,所以成衣紡織廠業便成了民間中小企業爭相投入的重點項目,也是彼時臺灣最重要的外匯來源。
當年,羅修女來到輔仁大學教授「基本服裝製作」這門課時,經常帶著學生參觀新莊與泰山地區的紡織成衣廠,與紡織業的上、中、下、游產業負責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她看見臺灣產業的發展脈絡與需求,卻發現國內嚴重缺乏織品與服裝設計人才。
「當時臺灣的實踐家專、臺南家專 有開服裝設計科課程,但沒有學士學位;臺北工專有紡織科、逢甲工商學院有紡織工程系,但都沒有織品設計相關的科系」羅修女回憶道。於是,有家政學與教育學背景的修女便接下了這個因應臺灣產業需求而生的任務,她參考了美國與日本的相關學程,首創了全臺第一所涵蓋紡織業中游與下游的「織品與服裝學系」。
羅修女獲織品服裝碩士學位後,同年又轉赴紐約「流行技術學院(FIT)」實習,圖為當時接受FIT校刊採訪之剪報。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為發展臺灣織品服裝產業,修女勇赴時尚之都取經
但作為一位被培養為「以服務人群為職志」的天主教傳教修女,與掌握服裝與織品流行趨勢的工作內涵差異甚大,羅麥瑞修女認為,要規劃新學程必須對織品與服裝設計的上、中、下游更全面地瞭解,因此,她積極申請獎學金,遠赴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攻讀織品服裝碩士學位。
碩士班課程幫助修女對於織品與服裝設計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如何透過科學的「品質鑑定」設備來鑑定布料的色牢度與皺度,或是借用人類學理論深入思考服裝作為語言符號,它與社會、文化、心理、消費者之間種種關係的「服裝社會心理學」課程……,這些在當時都是相當先進的課程,也徹底打開了羅修女的眼界。
但研讀完理論課程,羅修女發現還需進一步結合產業實務經驗,才能真正了解整個紡織業是如何運作的。於是,她又申請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姊妹校,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的「流行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FIT)旁聽與參與實習課程。考量到學生畢業後最實際的就業問題,羅修女除了選讀核心科目,一年365天都穿著制服的修女還選修了比如「時尚產業」、「服裝史」、「進口採購」這類課程,而這張看不出主修脈絡的選課清單,也引來校方的關注。
「教授看見我這張修女選課表很驚訝,便把我叫去辦公室討論。後來知道我是為了回臺灣的大學規劃新科系,就把我帶去見校長,拜託他開放所有我想修的課程,幸好,校長答應了。」回想當年在FIT受到的幫助,羅修女至今仍非常感恩。
但作為一位被培養為「以服務人群為職志」的天主教傳教修女,與掌握服裝與織品流行趨勢的工作內涵差異甚大,羅麥瑞修女認為,要規劃新學程必須對織品與服裝設計的上、中、下游更全面地瞭解,因此,她積極申請獎學金,遠赴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攻讀織品服裝碩士學位。
碩士班課程幫助修女對於織品與服裝設計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如何透過科學的「品質鑑定」設備來鑑定布料的色牢度與皺度,或是借用人類學理論深入思考服裝作為語言符號,它與社會、文化、心理、消費者之間種種關係的「服裝社會心理學」課程……,這些在當時都是相當先進的課程,也徹底打開了羅修女的眼界。
但研讀完理論課程,羅修女發現還需進一步結合產業實務經驗,才能真正了解整個紡織業是如何運作的。於是,她又申請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姊妹校,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的「流行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FIT)旁聽與參與實習課程。考量到學生畢業後最實際的就業問題,羅修女除了選讀核心科目,一年365天都穿著制服的修女還選修了比如「時尚產業」、「服裝史」、「進口採購」這類課程,而這張看不出主修脈絡的選課清單,也引來校方的關注。
「教授看見我這張修女選課表很驚訝,便把我叫去辦公室討論。後來知道我是為了回臺灣的大學規劃新科系,就把我帶去見校長,拜託他開放所有我想修的課程,幸好,校長答應了。」回想當年在FIT受到的幫助,羅修女至今仍非常感恩。
羅修女除了逐步改善設備、師資與校舍不足的難題,1978年還打破傳統,首度招收男學生。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思考產業的未來,協助學生與實務接軌
紐約不僅是時尚之都,也是全世界成衣業發展的中心。羅麥瑞修女知道臺灣當時的成衣產業重點主要是外銷,所以當她在美國實驗室看見臺灣送來的成衣樣品,在品質鑑定台上因沒有達到標準而被退回,她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學生了解產業第一線的狀況,才能幫助學生與就業市場接軌。
「臺灣那時的成衣紡織廠主要是OEM 做『代工』,不用去想要設計甚麼、到底要把衣服賣給誰,但我知道,臺灣不可能永遠作OEM,將來一定必須轉成ODM,要能自己設計,成立品牌,也要能行銷。」她堅定地說。
為打造全新的織品與服裝學系,羅麥瑞修女卯足全力,不僅從美國訂購整套織品性能鑑定設備回輔仁大學,讓師生不用再奔波校外做檢測實驗,碩士論文題目也直接選擇製作品質鑑定手冊和教學手冊,回臺就可直接應用在教學上。此外,她也從FIT資源中心收藏的大量實品設計資源庫,獲得回臺後為學生設立典藏織品服飾資源中心的靈感。
紐約不僅是時尚之都,也是全世界成衣業發展的中心。羅麥瑞修女知道臺灣當時的成衣產業重點主要是外銷,所以當她在美國實驗室看見臺灣送來的成衣樣品,在品質鑑定台上因沒有達到標準而被退回,她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學生了解產業第一線的狀況,才能幫助學生與就業市場接軌。
「臺灣那時的成衣紡織廠主要是OEM 做『代工』,不用去想要設計甚麼、到底要把衣服賣給誰,但我知道,臺灣不可能永遠作OEM,將來一定必須轉成ODM,要能自己設計,成立品牌,也要能行銷。」她堅定地說。
為打造全新的織品與服裝學系,羅麥瑞修女卯足全力,不僅從美國訂購整套織品性能鑑定設備回輔仁大學,讓師生不用再奔波校外做檢測實驗,碩士論文題目也直接選擇製作品質鑑定手冊和教學手冊,回臺就可直接應用在教學上。此外,她也從FIT資源中心收藏的大量實品設計資源庫,獲得回臺後為學生設立典藏織品服飾資源中心的靈感。
羅修女指著牆上的貴人照片一一介紹,她認為過去這六十年若無業界人士的鼎力相助,臺灣的織品服裝產業是難以順利發展的。攝影:黃飛霖
挑戰語言與文化限制,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1973年,羅修女返臺後隨即應用從FIT得到的概念,將織品系規畫為「織品設計」、「服裝設計」、「織品服飾行銷」三組,當時是全臺僅有、第一個整合織品產業上、中、下游的學系,但師資不足、空間不夠等難題也接踵而來。
於是,羅修女除了一邊募款蓋教室、一邊幫助學生找到觀摩實習廠辦,協助產學合作,她也積極尋找紡織業界願意提供獎學金的公司,把系上有意願的畢業生一個一個送出國進修,再延攬回系上擔任老師。
但是,去業界募款、幫學生尋找合作實習的場域與爭取獎學金,得要走出學校大門,向很多業界人士開口協商,來自德國的羅修女能夠完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嗎?
「說實話,織品服裝學系如果沒有業界的幫助是難以發展的。一開始,真的很困難,因為我很『有限』,我的語言有限,我的文化(認識)有限,加上我又是一個比較害羞的人,但是我真的很努力,所以,大家都蠻感動的,看到我是國外來的修女,都很願意跟我合作。我們那時還創了一個口號叫Together, we can make it!」羅修女笑著說。
1973年,羅修女返臺後隨即應用從FIT得到的概念,將織品系規畫為「織品設計」、「服裝設計」、「織品服飾行銷」三組,當時是全臺僅有、第一個整合織品產業上、中、下游的學系,但師資不足、空間不夠等難題也接踵而來。
於是,羅修女除了一邊募款蓋教室、一邊幫助學生找到觀摩實習廠辦,協助產學合作,她也積極尋找紡織業界願意提供獎學金的公司,把系上有意願的畢業生一個一個送出國進修,再延攬回系上擔任老師。
但是,去業界募款、幫學生尋找合作實習的場域與爭取獎學金,得要走出學校大門,向很多業界人士開口協商,來自德國的羅修女能夠完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嗎?
「說實話,織品服裝學系如果沒有業界的幫助是難以發展的。一開始,真的很困難,因為我很『有限』,我的語言有限,我的文化(認識)有限,加上我又是一個比較害羞的人,但是我真的很努力,所以,大家都蠻感動的,看到我是國外來的修女,都很願意跟我合作。我們那時還創了一個口號叫Together, we can make it!」羅修女笑著說。
為解決織品服裝用詞雜亂的問題,羅修女召集專家學者、歷時8年,終於於1985年完成國內首本《圖解服飾辭典》。攝影:陳文偉
推法令、編辭典,從根本改善織品服裝產業問題
據統計,從1967年起至2003年共計37年,臺灣紡織成衣業每年平均創下的外匯就高達100億美元,是當時最大的外匯產品(注1)。值得敬佩的是,羅修女從關懷臺灣織品與服裝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還陸續推動了幾個與大眾相關的服飾計畫。
羅修女發現當時臺灣外銷美、日、歐洲的衣飾都須依各國法令,附上衣物材質成分與洗滌說明標籤,但內銷臺灣的衣物卻沒有任何標示,所以常造成洗衣糾紛與衣物的浪費。因此,羅修女為保障消費者「穿的權益」,便與其他專家透過大型專案研究、擔任消基會日用品委員等方式,於1994年,推動通過「服飾及飾品標示基準」和「洗衣定型化契約」,所以,現在翻開衣物標籤,民眾都能清楚地看見衣物的材質標示,以及衣物是否適合水洗、乾洗、熨燙和漂白,其實源自三十年前修女與團隊的努力。
分享到一半,修女隨手從一旁的書櫃裡拿出一本辭典。「我開始教書就發現,學校跟業界用的織品服裝用詞不一樣,加上臺灣成衣大量外銷其他國家又有不同語言,容易造成溝通困難,我就大膽地決定:不如來學秦始皇『統一文字』吧!」羅修女俏皮地說。
當時雖然沒有編書經費,在修女登高一呼之下,還是順利找到10位熱心的老師與系友,大家固定在周六下午一起進行服飾辭典的編纂。經過8年的努力,1985年終於完成國內第一本《圖解服飾辭典》,書中收錄中文、英文、日文共5000個術語與中文解釋,還加上了圖文對照。但編好這本重要的「服飾橋梁書」,還需募集出版經費與推廣。「我很感謝紡拓會、製衣、針織跟毛衣編織這些工會贊助我們出版辭典,還有幫忙推廣的製衣工會,當時工會購買了這本辭典當作過年的禮物,送給了全部的工會會員。」羅修女滿懷謝意地說。
據統計,從1967年起至2003年共計37年,臺灣紡織成衣業每年平均創下的外匯就高達100億美元,是當時最大的外匯產品(注1)。值得敬佩的是,羅修女從關懷臺灣織品與服裝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還陸續推動了幾個與大眾相關的服飾計畫。
羅修女發現當時臺灣外銷美、日、歐洲的衣飾都須依各國法令,附上衣物材質成分與洗滌說明標籤,但內銷臺灣的衣物卻沒有任何標示,所以常造成洗衣糾紛與衣物的浪費。因此,羅修女為保障消費者「穿的權益」,便與其他專家透過大型專案研究、擔任消基會日用品委員等方式,於1994年,推動通過「服飾及飾品標示基準」和「洗衣定型化契約」,所以,現在翻開衣物標籤,民眾都能清楚地看見衣物的材質標示,以及衣物是否適合水洗、乾洗、熨燙和漂白,其實源自三十年前修女與團隊的努力。
分享到一半,修女隨手從一旁的書櫃裡拿出一本辭典。「我開始教書就發現,學校跟業界用的織品服裝用詞不一樣,加上臺灣成衣大量外銷其他國家又有不同語言,容易造成溝通困難,我就大膽地決定:不如來學秦始皇『統一文字』吧!」羅修女俏皮地說。
當時雖然沒有編書經費,在修女登高一呼之下,還是順利找到10位熱心的老師與系友,大家固定在周六下午一起進行服飾辭典的編纂。經過8年的努力,1985年終於完成國內第一本《圖解服飾辭典》,書中收錄中文、英文、日文共5000個術語與中文解釋,還加上了圖文對照。但編好這本重要的「服飾橋梁書」,還需募集出版經費與推廣。「我很感謝紡拓會、製衣、針織跟毛衣編織這些工會贊助我們出版辭典,還有幫忙推廣的製衣工會,當時工會購買了這本辭典當作過年的禮物,送給了全部的工會會員。」羅修女滿懷謝意地說。
羅修女除了進行漢族、原住民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典藏,也特過編書與策展,讓大眾認識珍貴的文化資產。照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透過典藏文物、編書策展,修補文化斷層
作為織品與服裝設計系的規劃與教學者,長年觀察臺灣流行產業的羅修女,對各大百貨櫥窗總是充斥著西方臉孔的假人穿著西式服裝深感不解。「究竟甚麼才是代表我們臺灣的服飾?」這是個長存在羅修女心中的永恆命題。
儘管時尚來自西方,但羅修女深知傳統文化才是創新的根,所有的設計都必須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絕不能失去自我文化的認同。為增進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從1977年開始,來自德國的羅修女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特別挪出周五晚上與周六上午時段,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在東吳大學取得以英文授課的中國文化研習所碩士學位。
另外,修女發現原本應是文化產物的服飾,對當時的臺灣來說,卻只淪為賺外匯的商品。在偶然間,修女發現許多臺灣原住民手作的傳統服飾被拆解成片、分賣到國外,於是她從1976年開始,在幾乎零經費的情況下,從一片原住民的衣料開始典藏,將原住民族與漢族的傳統織品與服飾進行典藏,接著,在勤益公司的贊助下,擴及苗族、瑤族、彝族等傳統服飾的收藏,希望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也為師生的織品與服飾設計提供靈感資料庫與教材。
目前典藏的數量近萬件,收藏預算有九成來自業界與恩人的捐款,有些是收藏者贈送,分類蒐藏於六樓400坪的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羅修女也常常透過專題書編纂出版、主題策展方式,讓一般大眾能夠認識珍貴的文化資產。
而在新莊輔仁大學裡,數十年持續蒐集、典藏文物織品與教學和研究經驗,也讓羅修女在織品設計上,有著源源不絕的美感與創意,她也是一位美學與文化傳教士。1996至1998年,羅修女曾帶領織品與服裝學系老師走出新莊,來到圓山大飯店進行客房織品設計;2002到2005年,羅修女與織品系老師又贏得總統府會客室綠廳與晴廳的設計案,在「綠廳」裡,團隊特別挑選了臺灣特有種的蝴蝶、一葉蘭、百合、油點草和藍腹鷴等元素,營造出獨具臺灣風味的「百福地」地毯與系列家飾布;「晴廳」則以環繞臺灣島的海洋為概念,設計出波瀾萬千、大器恢弘的地毯、窗簾布與沙發布,以織品為總統府成功打造出獨特的臺灣意象。
作為織品與服裝設計系的規劃與教學者,長年觀察臺灣流行產業的羅修女,對各大百貨櫥窗總是充斥著西方臉孔的假人穿著西式服裝深感不解。「究竟甚麼才是代表我們臺灣的服飾?」這是個長存在羅修女心中的永恆命題。
儘管時尚來自西方,但羅修女深知傳統文化才是創新的根,所有的設計都必須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絕不能失去自我文化的認同。為增進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從1977年開始,來自德國的羅修女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特別挪出周五晚上與周六上午時段,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在東吳大學取得以英文授課的中國文化研習所碩士學位。
另外,修女發現原本應是文化產物的服飾,對當時的臺灣來說,卻只淪為賺外匯的商品。在偶然間,修女發現許多臺灣原住民手作的傳統服飾被拆解成片、分賣到國外,於是她從1976年開始,在幾乎零經費的情況下,從一片原住民的衣料開始典藏,將原住民族與漢族的傳統織品與服飾進行典藏,接著,在勤益公司的贊助下,擴及苗族、瑤族、彝族等傳統服飾的收藏,希望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也為師生的織品與服飾設計提供靈感資料庫與教材。
目前典藏的數量近萬件,收藏預算有九成來自業界與恩人的捐款,有些是收藏者贈送,分類蒐藏於六樓400坪的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羅修女也常常透過專題書編纂出版、主題策展方式,讓一般大眾能夠認識珍貴的文化資產。
而在新莊輔仁大學裡,數十年持續蒐集、典藏文物織品與教學和研究經驗,也讓羅修女在織品設計上,有著源源不絕的美感與創意,她也是一位美學與文化傳教士。1996至1998年,羅修女曾帶領織品與服裝學系老師走出新莊,來到圓山大飯店進行客房織品設計;2002到2005年,羅修女與織品系老師又贏得總統府會客室綠廳與晴廳的設計案,在「綠廳」裡,團隊特別挑選了臺灣特有種的蝴蝶、一葉蘭、百合、油點草和藍腹鷴等元素,營造出獨具臺灣風味的「百福地」地毯與系列家飾布;「晴廳」則以環繞臺灣島的海洋為概念,設計出波瀾萬千、大器恢弘的地毯、窗簾布與沙發布,以織品為總統府成功打造出獨特的臺灣意象。
羅修女帶領系上老師組成團隊,將具有文化價值與美感意涵的主題轉譯成織品;裱框內圖為總統府綠廳的「百福地」地毯圖樣。攝影:陳文偉
羅修女指著身上已穿了十多年的外套強調,服裝也是一種「語言符號」,人們可以從服裝讀出人的自我與價值觀。攝影:陳文偉
與時俱進,最潮修女持續守護織品服裝設計產業
「你們看得出來,我身上穿的這件上衣是十幾年前買的嗎?裡面這件修女服大概穿了也快三十年了!」摩挲著身上一席靛青印花外套與修女連身白裙,羅修女難掩驕傲地說。
羅修女認為,服裝也是一種「語言符號」,人們可以從服裝讀出人的自我與價值觀。談到全球化之下時尚產業的最新趨勢,與時俱進的羅修女認為,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世界大同」,整個世界都是一家人,所以聯合國提倡的「永續發展」是很重要的目標。她指出,時尚不僅是消費,它還具有社會責任,現在的織品與服裝產業早已不流行穿過即丟的「快時尚」,繼之而起的「慢時尚」、「綠時尚」 和「環保時尚」才是主流,而且,不只設計師要努力,消費者也必須改變。「因為你穿甚麼,你就是甚麼。(You are what you wear.)」羅修女再三強調。
2017年,被尊稱為「織品之母」的羅修女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成為正港的「新臺灣阿嬤」。德國原名「Maryta Laumann」的羅修女,來到新莊後才被取名為「羅麥瑞」。「麥瑞」意指「麥子豐收」,與聖經「一粒麥子」的詩歌相應和,而從Laumann音譯而來的羅字,指的是質地輕軟的絲織品。羅修女認為這個華語姓名,清楚道出了她與臺灣織品服裝產業的綿長因緣。
羅修女從1966年抵達新莊至今,已為織品服裝系栽培超過七千多名學生與無數紡織設計人才,而且,儘管今年已高齡87歲,手上的織品與服裝相關研究與專案卻始終未停歇。
訪問告一段落,站在朝橒樓一樓門口的業界名人感謝牆前方,羅修女向我們揮手道別。她溫暖、堅定的笑容也彷彿訴說著,她將在新莊這個第二故鄉,持續守護臺灣的織品服裝產業!
「你們看得出來,我身上穿的這件上衣是十幾年前買的嗎?裡面這件修女服大概穿了也快三十年了!」摩挲著身上一席靛青印花外套與修女連身白裙,羅修女難掩驕傲地說。
羅修女認為,服裝也是一種「語言符號」,人們可以從服裝讀出人的自我與價值觀。談到全球化之下時尚產業的最新趨勢,與時俱進的羅修女認為,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世界大同」,整個世界都是一家人,所以聯合國提倡的「永續發展」是很重要的目標。她指出,時尚不僅是消費,它還具有社會責任,現在的織品與服裝產業早已不流行穿過即丟的「快時尚」,繼之而起的「慢時尚」、「綠時尚」 和「環保時尚」才是主流,而且,不只設計師要努力,消費者也必須改變。「因為你穿甚麼,你就是甚麼。(You are what you wear.)」羅修女再三強調。
2017年,被尊稱為「織品之母」的羅修女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成為正港的「新臺灣阿嬤」。德國原名「Maryta Laumann」的羅修女,來到新莊後才被取名為「羅麥瑞」。「麥瑞」意指「麥子豐收」,與聖經「一粒麥子」的詩歌相應和,而從Laumann音譯而來的羅字,指的是質地輕軟的絲織品。羅修女認為這個華語姓名,清楚道出了她與臺灣織品服裝產業的綿長因緣。
羅修女從1966年抵達新莊至今,已為織品服裝系栽培超過七千多名學生與無數紡織設計人才,而且,儘管今年已高齡87歲,手上的織品與服裝相關研究與專案卻始終未停歇。
訪問告一段落,站在朝橒樓一樓門口的業界名人感謝牆前方,羅修女向我們揮手道別。她溫暖、堅定的笑容也彷彿訴說著,她將在新莊這個第二故鄉,持續守護臺灣的織品服裝產業!
從1966年起,羅修女培育台灣織品人才,並守護臺灣的織品服裝產業。攝影:陳文偉
【島生新莊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陳幸伶
攝影|黃飛霖、陳文偉
圖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輔大織品服裝學系
特別感謝|天主教輔仁大學、輔大公共事務室、輔大織品服裝學系、輔大民生學院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陳幸伶
攝影|黃飛霖、陳文偉
圖片提供|羅麥瑞修女、輔大織品服裝學系
特別感謝|天主教輔仁大學、輔大公共事務室、輔大織品服裝學系、輔大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