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藝術遊牧與日常寶藏——藝術家尹洙竫(Soo-Jung Yoon)
新北市
淡水區
文化
節氣已屆小滿,這時間台北雨水漸漸增多,淡水的稻穗逐漸飽滿,是農家期待豐收的時節,歲月靜好或許是婚後移居台灣十年餘,此時格外讓藝術家尹洙竫想念起在韓國家裡與祖母及母親一起製作料理的回憶,基於這次島生誌採訪的緣分,與善於廚房料理的新市鎮鄰居,同時也是從事文字工作者的陳幸伶聯繫,兩人計畫一同學習各自懷念的家滋味,並以台韓都有的「白蘿蔔」作為烹煮主題來做料理發想。
究竟是什麼風把你吹過來淡水?
藝術家尹洙竫出生於韓國水原,在取得首爾漢陽大學交通與都市計畫碩士學位之後,於2005年前往法國第戎高等美術學校就讀並取得DNAF學位,也順利在2009年於法國第八大學學成攝影專業,集都市計劃、美術與攝影三個專業,在韓國人的心中,這樣的學歷應該是符合頂尖標準,就在那段法國留學的期間,洙竫結識了同樣學習藝術的台灣男友,也就是和後來結婚的先生交往,在法國學業完成的人生十字路口,究竟該回國還是結婚呢?
洙竫那時做了人生很大的決定,她與同為藝術家同時也是策展人的男友確認要結婚,與他回來台灣,一起住在台北的家,婚後不久後洙竫也很順利懷孕了,準備待產期間,兩人思考著居住空間的問題,「生下女兒後,我們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的住宅,後來我們看了很多台北地區的房子,受限於空間與預算的因素,逐漸就往新北市的郊區方向尋找,有天來到了當時正在大開發的淡水新市鎮,對這裡的第一印象是視野很遼闊,距離山、河、海都很近,由於我們都很喜歡大自然的關係,是相對合適的生活場域。當時也有很多朋友跟我們提醒淡水常下雨、會很濕,開車到市區交通會很擁擠,老公換了一個方式思考著,只要不常常想著往台北市區湊熱鬧,要到海邊或是山上透透氣倒是挺方便的。」相信心裡的聲音,就下了決定搬入淡水。
究竟是什麼風把你吹過來淡水?
藝術家尹洙竫出生於韓國水原,在取得首爾漢陽大學交通與都市計畫碩士學位之後,於2005年前往法國第戎高等美術學校就讀並取得DNAF學位,也順利在2009年於法國第八大學學成攝影專業,集都市計劃、美術與攝影三個專業,在韓國人的心中,這樣的學歷應該是符合頂尖標準,就在那段法國留學的期間,洙竫結識了同樣學習藝術的台灣男友,也就是和後來結婚的先生交往,在法國學業完成的人生十字路口,究竟該回國還是結婚呢?
洙竫那時做了人生很大的決定,她與同為藝術家同時也是策展人的男友確認要結婚,與他回來台灣,一起住在台北的家,婚後不久後洙竫也很順利懷孕了,準備待產期間,兩人思考著居住空間的問題,「生下女兒後,我們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的住宅,後來我們看了很多台北地區的房子,受限於空間與預算的因素,逐漸就往新北市的郊區方向尋找,有天來到了當時正在大開發的淡水新市鎮,對這裡的第一印象是視野很遼闊,距離山、河、海都很近,由於我們都很喜歡大自然的關係,是相對合適的生活場域。當時也有很多朋友跟我們提醒淡水常下雨、會很濕,開車到市區交通會很擁擠,老公換了一個方式思考著,只要不常常想著往台北市區湊熱鬧,要到海邊或是山上透透氣倒是挺方便的。」相信心裡的聲音,就下了決定搬入淡水。
與丈夫覓尋許久安身立命的居住地,最後決定相信心裡的聲音,決定搬入距離山、河、海都很近的淡水。攝影:黃飛霖
「老公跟我一樣都是藝術家,他同時也是藝術策展人,過往因為長期旅居國外,再回來台灣時,藝術生態也有些不同了,需要再建立起與在地的關係,所以他必須要常常出去工作不能在家。而我那時在新市鎮居住遇到的情況,則是在有了小孩之後,身分上除了是老婆,同時也是一位新手媽媽,要打點家裡的生活環境同時照顧小孩,常常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有時一個人也不能外出,不免會感到孤單,久而久之開始覺得自己有些憂鬱。」
有研究報告指出「許多新住民母親及家庭處於臺灣社會弱勢階層,經歷語言、文化及角色衝突,如:身為臺灣媳婦、妻子、母親所面對的改變與衝擊。」(邱珍琬,2014).當時洙竫這樣移入台灣新住民身分、人妻與新手媽媽這樣多重身分的適應與轉換,確實是會在生活上面對許多挑戰。而特別在當時淡水住家周邊還在開發,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店與咖啡店都還沒有開,而那時新市鎮的大眾交通系統還不是很完善,洙竫能夠有的放風時刻,似乎就只能帶著小孩在住家附近外出散步,其實踏上淡水土地,認識在地環境的那個過程,是在面對生活困境的自己。
洙竫回想起自己在藝術創作初期,總對日常生活中的「尋常」著迷,說尋常或許有點抽象,生活中的影像、聲音、感知與姿勢,會在生活之中尋常重複,從環境中慢慢感受,於是產生都市發展、在地人與空間記憶的關係,這是她作為藝術家與創作的思索。移居淡水的這片新家園,會成為她的新養分,並能重新再振作起來嗎?
公司田溪的療癒能量
洙竫回想起那段與老公搬來淡水,養育小孩和藝術創作的生活,是一段辛苦的日子,開始想著居住空間與工作空間若能各自獨立,應該是比較健康,伴隨著後來的藝術計畫與策展的工作進行,工作室在鄰近正在興建的淡江大橋附近的沙崙地區,居家與工作室有了移動距離,對於地方環境也慢慢熟悉了。
某天家庭日常散步,偶然發現了家裡附近這段像是疏洪道或是水溝的「公司田溪」溪旁已經做好小步道,沿著河水順走,沿途風景像是母親之河,具有療癒的能量。經過一年的了解,公司田溪又稱林子溪,是一條有悠長歷史的河流,有別於大家熟識的淡水河,公司田溪源自於大屯山區延綿將近十五公里,有八條主要支流匯入最後在出海口流入台灣海峽,整條河川經歷上、中、下游,貫穿了整個淡水大半區域,獨立水系劃開了淡水新、舊市區。
有研究報告指出「許多新住民母親及家庭處於臺灣社會弱勢階層,經歷語言、文化及角色衝突,如:身為臺灣媳婦、妻子、母親所面對的改變與衝擊。」(邱珍琬,2014).當時洙竫這樣移入台灣新住民身分、人妻與新手媽媽這樣多重身分的適應與轉換,確實是會在生活上面對許多挑戰。而特別在當時淡水住家周邊還在開發,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店與咖啡店都還沒有開,而那時新市鎮的大眾交通系統還不是很完善,洙竫能夠有的放風時刻,似乎就只能帶著小孩在住家附近外出散步,其實踏上淡水土地,認識在地環境的那個過程,是在面對生活困境的自己。
洙竫回想起自己在藝術創作初期,總對日常生活中的「尋常」著迷,說尋常或許有點抽象,生活中的影像、聲音、感知與姿勢,會在生活之中尋常重複,從環境中慢慢感受,於是產生都市發展、在地人與空間記憶的關係,這是她作為藝術家與創作的思索。移居淡水的這片新家園,會成為她的新養分,並能重新再振作起來嗎?
公司田溪的療癒能量
洙竫回想起那段與老公搬來淡水,養育小孩和藝術創作的生活,是一段辛苦的日子,開始想著居住空間與工作空間若能各自獨立,應該是比較健康,伴隨著後來的藝術計畫與策展的工作進行,工作室在鄰近正在興建的淡江大橋附近的沙崙地區,居家與工作室有了移動距離,對於地方環境也慢慢熟悉了。
某天家庭日常散步,偶然發現了家裡附近這段像是疏洪道或是水溝的「公司田溪」溪旁已經做好小步道,沿著河水順走,沿途風景像是母親之河,具有療癒的能量。經過一年的了解,公司田溪又稱林子溪,是一條有悠長歷史的河流,有別於大家熟識的淡水河,公司田溪源自於大屯山區延綿將近十五公里,有八條主要支流匯入最後在出海口流入台灣海峽,整條河川經歷上、中、下游,貫穿了整個淡水大半區域,獨立水系劃開了淡水新、舊市區。
經歷移居淡水初期的不熟悉與照顧新生小孩不能出門的憂鬱,「公司田溪」像是母親之河般具有療癒的能量,像是被緊緊抱著安慰,走出憂鬱。進而從藝術計畫裡,關心自己或關心家人的食衣住行,透過服裝、食物和住房等生活媒介,在不同的藝術策展遊歷中,體驗暫時的「社區感」。攝影:陳文偉
公司田溪又稱林子溪,源自於大屯山區延綿將近十五公里,有八條主要支流匯入最後在出海口流入台灣海峽,整條河川經歷上、中、下游,貫穿了整個淡水大半區域,獨立水系劃開了淡水新、舊市區。攝影:黃飛霖
根據《續修淡水鎮志》(2010)記載,1642年8月,荷蘭艦隊攻克鷄籠城後隨即來到淡水召集原住民在西班牙舊城(Santo Domingo)遺址建築新城,取名「聖安東尼奧」(Anthonio),派軍駐守,以維持該地區的硫磺交易,有效管理北台灣漢人的貿易活動。
淡水「公司田」地名由來有兩個可參考史觀:一是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淡水為據點,開始重修淡水聖安東尼奧城,因貿易與人口移入,有了開墾荒地之始,所以概稱荷蘭東印度「公司」命名;第二個史料是因為漢人移民居住及開墾之農耕區聚集於溪流旁,而移民形成的貿易團體稱「公司」,便將此地以「公司田」為名,溪流則稱為「公司田溪」。
到了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埤島與林子庄居民合資建設跨公司田溪的木橋,中間經歷損壞,直到1863年(同治二年)由泉州仕紳及艋舺三邑領袖黃龍安、與大龍峒陳悅記等捐資改建為石板橋,並設立「重造公司田橋碑記」告示。
洙竫觸摸著立在公司田溪橋旁的碑記,了解清末淡水聚落對外聯絡道路中的「基隆淡水道」,南為淡水街,北至老梅莊,是從淡水地區到北部各區域的主要運輸道路,而途中穿越之公司田溪不僅串通南北,更可往西通至沿海聚落。她自己曾有過一段時間,像是古代只能靠步行往來於此的「採集者」,行走在這條溪上的不同步道地景,或是沿著公司田溪水路來回尋覓,期間發現了許多珍貴自然寶藏,把認識的人,聽過的在地歷史故事,一一放入自己預備的藝術計畫裡。
淡水「公司田」地名由來有兩個可參考史觀:一是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淡水為據點,開始重修淡水聖安東尼奧城,因貿易與人口移入,有了開墾荒地之始,所以概稱荷蘭東印度「公司」命名;第二個史料是因為漢人移民居住及開墾之農耕區聚集於溪流旁,而移民形成的貿易團體稱「公司」,便將此地以「公司田」為名,溪流則稱為「公司田溪」。
到了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埤島與林子庄居民合資建設跨公司田溪的木橋,中間經歷損壞,直到1863年(同治二年)由泉州仕紳及艋舺三邑領袖黃龍安、與大龍峒陳悅記等捐資改建為石板橋,並設立「重造公司田橋碑記」告示。
洙竫觸摸著立在公司田溪橋旁的碑記,了解清末淡水聚落對外聯絡道路中的「基隆淡水道」,南為淡水街,北至老梅莊,是從淡水地區到北部各區域的主要運輸道路,而途中穿越之公司田溪不僅串通南北,更可往西通至沿海聚落。她自己曾有過一段時間,像是古代只能靠步行往來於此的「採集者」,行走在這條溪上的不同步道地景,或是沿著公司田溪水路來回尋覓,期間發現了許多珍貴自然寶藏,把認識的人,聽過的在地歷史故事,一一放入自己預備的藝術計畫裡。
公司田溪橋旁的「重造公司田橋碑記」記載1862年泉紳黃龍安、商舖陳悅記等捐資改建為石橋,也見證「基隆淡水道」運輸道路,穿越公司田溪,不僅串通南北,更可往西通至沿海聚落。 攝影:黃飛霖
洙竫回想起,自己是因為進入到公司田溪,被公司田溪給緊緊抱著、安慰著。照片提供:尹洙竫
洙竫全家移居到了公司田溪旁的家,漸漸因為生活的尋常重複而變得熟悉,直到小孩漸漸長大了,自己有比較多時間與自己對話,藝術創作的時間也漸漸增多了。洙竫的藝術計畫內容圍繞著,家裡周邊的人與空間的關係,探討「人類生活、物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私人記憶和故事」,她開始捕捉和收集圖像,觀察女性的生活,在生活片段所採集得來的經驗,檢視過去到現在,社會地位和角色,性別認同,停留和流動,整體和個體,以及斷裂和溝通的概念。」洙竫回想起,自己是因為進入到公司田溪,被公司田溪給緊緊抱著、安慰著,因為這條溪,開始走出憂鬱。
記憶,建造一座房子
尹洙竫以藝術家的身分,透過藝術策展與不同人合作,在2024年她與淡水國小五年級191位小朋友共同合作,集結了219件作品,一起創作《記憶築家》作品,並到台中纖維博物館展出。
這項大型作品是透過學生自己或家人的衣服布料,經過拆解成為布料素材,經剪裁並經過針線縫製而成,作品內容描述著家庭成員、家庭飲食、童年的遊戲與玩具、旅行經驗等各主題小作品,最後組裝成為一個有記憶的家屋。
在家庭生活中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顯示在每天身上穿的衣服/布料上,布料其實是記憶的一環,而針線就像是畫筆般,將每塊有自己故事的布料,縫製起來,細細觀察作品還有線頭未收,粗細不一的質感,說明縫紉技巧高低不影響作品的情感,傳遞的是小朋友最真切的情感。
回想創作的過程,洙竫感性想起小朋友的作品故事:「我會先請小朋友們先寫下有關家人和父母生活中的特殊記憶,經過故事分享後,依照故事樣貌進行創作。記得有個學生寫下父母已經離開了,自己是祖母撫養長大的,祖母其實没有很富裕,但有一年的生日,祖母買了一塊小蛋糕,祝她生日快樂,這位學生明白家裡的經濟狀況,這個小禮物其實對家裡來說是很貴重的,他很想要藉由創作這個作品,向自己的祖母道謝,小朋友的真誠深深讓我感動。又例如有個學生在作品裡面描述自己早餐是跟母親一起做早餐,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他們母女兩人在廚房一起做早餐的樣子,重點不是料理什麼菜色,母女倆一起共處的料理時光,才是令人羨慕與感動的記憶。」淡水國小小朋友們以記憶構築成的「家的模樣」,簡單的作品其實蘊含著大大的愛,這些作品所使用的布料帶有情感記憶,述說一段段動人故事,為開心的或難過的成長經驗,共築成一棟擋風遮雨的家。
記憶,建造一座房子
尹洙竫以藝術家的身分,透過藝術策展與不同人合作,在2024年她與淡水國小五年級191位小朋友共同合作,集結了219件作品,一起創作《記憶築家》作品,並到台中纖維博物館展出。
這項大型作品是透過學生自己或家人的衣服布料,經過拆解成為布料素材,經剪裁並經過針線縫製而成,作品內容描述著家庭成員、家庭飲食、童年的遊戲與玩具、旅行經驗等各主題小作品,最後組裝成為一個有記憶的家屋。
在家庭生活中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顯示在每天身上穿的衣服/布料上,布料其實是記憶的一環,而針線就像是畫筆般,將每塊有自己故事的布料,縫製起來,細細觀察作品還有線頭未收,粗細不一的質感,說明縫紉技巧高低不影響作品的情感,傳遞的是小朋友最真切的情感。
回想創作的過程,洙竫感性想起小朋友的作品故事:「我會先請小朋友們先寫下有關家人和父母生活中的特殊記憶,經過故事分享後,依照故事樣貌進行創作。記得有個學生寫下父母已經離開了,自己是祖母撫養長大的,祖母其實没有很富裕,但有一年的生日,祖母買了一塊小蛋糕,祝她生日快樂,這位學生明白家裡的經濟狀況,這個小禮物其實對家裡來說是很貴重的,他很想要藉由創作這個作品,向自己的祖母道謝,小朋友的真誠深深讓我感動。又例如有個學生在作品裡面描述自己早餐是跟母親一起做早餐,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他們母女兩人在廚房一起做早餐的樣子,重點不是料理什麼菜色,母女倆一起共處的料理時光,才是令人羨慕與感動的記憶。」淡水國小小朋友們以記憶構築成的「家的模樣」,簡單的作品其實蘊含著大大的愛,這些作品所使用的布料帶有情感記憶,述說一段段動人故事,為開心的或難過的成長經驗,共築成一棟擋風遮雨的家。
尹洙竫認為布料帶有情感,記錄一段段動人故事,2024年他與淡水國小同學一同製作《記憶築家》作品,為展出前做準備。 攝影:黃飛霖
尹洙竫與淡水國小小朋友集結了219件作品共創《記憶築家》作品,構築成「家的模樣」, 2024年於台中纖維博物館展出。攝影:黃飛霖
遊牧的廚房,一起做飯喚醒飲食記憶
尹洙竫從2018年開始執行《遊牧的廚房》藝術計畫,以自己為體驗載體,開啟藝術遊牧台灣各社區,藉由不定期遷徙觀察在地人們,與在地人聊起家裡的料理,究竟他們喜歡吃什麼和喝什麼,尋求機會到在地人的廚房進行飲食交流,雙方從「一起做飯」學習對方拿手的料理,透過「家滋味」的分享和對話,成為了解彼此文化的語言,在「餐桌故事」中認識在地人的成長經驗及生活思維。
「我認為個人的生活和記憶,是反映群體或國家文化和歷史的鏡子,所以透過自身的文化,反思著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住在哪裡?他們吃什麼?穿什麼?」藝術計畫是洙竫對「關係美學」的探索,在人際關係和社會與文化差距,以及食物和身份之間的關係中,透過廚房或是茶席交流,產生了新移民(新住民)和在地關係的對話,這樣的經驗將有助了解社區,並進入社區。
《遊牧的廚房》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練習,洙竫已經到訪過許多台灣家庭與在地媽媽學習做菜,這段時間彷彿是自己從韓國來到台灣認識在地生活的過程,藉由藝術計畫的發展,已經能立體表達台韓的文化與空間差異,在飲食與廚房的交流中找到相似之處,從而在「人」和「個體生活」中獲得認同。
到了2023年,洙竫進而推展《遊牧的廚房:品嚐春與花(Kitchen of Nomad : Eat Spring Flower)》的藝術計畫,藉由展覽活動「花煎(화전)野餐」,邀請餐與者共同製作韓國春季節日料理,體驗韓國春季節日會製作的花煎食物。
尹洙竫從2018年開始執行《遊牧的廚房》藝術計畫,以自己為體驗載體,開啟藝術遊牧台灣各社區,藉由不定期遷徙觀察在地人們,與在地人聊起家裡的料理,究竟他們喜歡吃什麼和喝什麼,尋求機會到在地人的廚房進行飲食交流,雙方從「一起做飯」學習對方拿手的料理,透過「家滋味」的分享和對話,成為了解彼此文化的語言,在「餐桌故事」中認識在地人的成長經驗及生活思維。
「我認為個人的生活和記憶,是反映群體或國家文化和歷史的鏡子,所以透過自身的文化,反思著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住在哪裡?他們吃什麼?穿什麼?」藝術計畫是洙竫對「關係美學」的探索,在人際關係和社會與文化差距,以及食物和身份之間的關係中,透過廚房或是茶席交流,產生了新移民(新住民)和在地關係的對話,這樣的經驗將有助了解社區,並進入社區。
《遊牧的廚房》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練習,洙竫已經到訪過許多台灣家庭與在地媽媽學習做菜,這段時間彷彿是自己從韓國來到台灣認識在地生活的過程,藉由藝術計畫的發展,已經能立體表達台韓的文化與空間差異,在飲食與廚房的交流中找到相似之處,從而在「人」和「個體生活」中獲得認同。
到了2023年,洙竫進而推展《遊牧的廚房:品嚐春與花(Kitchen of Nomad : Eat Spring Flower)》的藝術計畫,藉由展覽活動「花煎(화전)野餐」,邀請餐與者共同製作韓國春季節日料理,體驗韓國春季節日會製作的花煎食物。
春日製作花煎的文化背景,說明了節日和女性的權力關係。照片提供:吳尚霖
「過往韓國女性受限傳統文化,無法自由從家庭外出,藉由春天節日因製作花煎所需的花朵採集和製作料理的聚會,能有與外界交流的機會,而品嚐春日花煎也多少提點女性自主的意識,其文化背景,說明了節日和女性的權力是有關係的。」洙竫緩緩地述說著母國文化。
拜訪鄰居,節氣小滿的懷念家滋味
洙竫在小滿節氣之時,約好要到同為住在淡水新市鎮的鄰居陳幸伶家,一起做《遊牧的廚房》料理學習,在到訪之前已經確認好用白蘿蔔做為台韓雙方的料理命題,洙竫在見面之前就已在思考,需要先準備好哪些食材。準備的材料備有白蘿蔔、紅辣椒、綠辣椒與中筋麵粉,與製作沾醬所需要的材料,醬油、開水、糖、黑醋、青蔥花、黑麻油、蒜蓉、薑末與韓式辣椒粉。
洙竫對於選擇食材上「首先尋找當地或自產食材,並使用韓國食譜使用當地食材創造新風格的食物。」像是在淡水在地市場比較難找到韓國的綠帽白蘿蔔品種,選擇台灣當令品種的白蘿蔔是權宜之計,因為是初次到訪別人家的廚房,未必會有自己熟悉的刀具用品,需要先在家裡把白蘿蔔絲切好細長條狀,沾醬的比例依照醬油、開水、糖、黑醋依序以2:1:1:1,先在家裡混合調製好,再裝盒帶至鄰居家。
洙竫提著野餐籃沿著公司田溪的路徑步道,約走十分鐘路程即來到幸伶家,一進屋內馬上發現了幸伶已經穿上廚房圍裙,她默默地把野餐籃放在廚房一角,隨即拿起圍裙穿上。這是兩人初次見面,過往都是透過網路聯繫,坐在客廳裡幸伶姐先開啟話題,再次自我介紹,話匣子一開,對自己從何而來?又為何現在定居在淡水,其實都是一段尋找人生落點的旅程,都有各自的人生故事,洙竫逾十餘年前與老公搬入淡水新市鎮,而幸伶與老公則是在三年前從板橋移居至此,對於來淡水找房居住的共通點,皆是面臨到需要比較大的空間,淡水能換得比市區還要大的空間,對於當時移入淡水,也是一段人生取捨的過程。
話題慢慢地帶入到飲食口味,要說到台灣人吃辣的程度,如果韓國吃辣是10的話,洙竫認為台灣人普遍吃辣的能力評估大概處在0至2之間,韓國的飲食調味是「辣至更辣」的程度,今天來到不太能吃辣的幸伶姐家,會選擇製作韓式「蘿蔔絲煎餅」,其實是因為這道料理可以隨著個人口味調配辣度。
幸伶分享有些台灣人對吃辣椒都會覺得不能承受,普遍在飲食口味上偏向「清淡至鹹」,她回想到自己小時候,母親因為要很早外出工作,是由祖母帶大,出門上學前的早餐料理,祖母的餐桌上總有一盤「菜脯蛋」可以配粥吃。
拜訪鄰居,節氣小滿的懷念家滋味
洙竫在小滿節氣之時,約好要到同為住在淡水新市鎮的鄰居陳幸伶家,一起做《遊牧的廚房》料理學習,在到訪之前已經確認好用白蘿蔔做為台韓雙方的料理命題,洙竫在見面之前就已在思考,需要先準備好哪些食材。準備的材料備有白蘿蔔、紅辣椒、綠辣椒與中筋麵粉,與製作沾醬所需要的材料,醬油、開水、糖、黑醋、青蔥花、黑麻油、蒜蓉、薑末與韓式辣椒粉。
洙竫對於選擇食材上「首先尋找當地或自產食材,並使用韓國食譜使用當地食材創造新風格的食物。」像是在淡水在地市場比較難找到韓國的綠帽白蘿蔔品種,選擇台灣當令品種的白蘿蔔是權宜之計,因為是初次到訪別人家的廚房,未必會有自己熟悉的刀具用品,需要先在家裡把白蘿蔔絲切好細長條狀,沾醬的比例依照醬油、開水、糖、黑醋依序以2:1:1:1,先在家裡混合調製好,再裝盒帶至鄰居家。
洙竫提著野餐籃沿著公司田溪的路徑步道,約走十分鐘路程即來到幸伶家,一進屋內馬上發現了幸伶已經穿上廚房圍裙,她默默地把野餐籃放在廚房一角,隨即拿起圍裙穿上。這是兩人初次見面,過往都是透過網路聯繫,坐在客廳裡幸伶姐先開啟話題,再次自我介紹,話匣子一開,對自己從何而來?又為何現在定居在淡水,其實都是一段尋找人生落點的旅程,都有各自的人生故事,洙竫逾十餘年前與老公搬入淡水新市鎮,而幸伶與老公則是在三年前從板橋移居至此,對於來淡水找房居住的共通點,皆是面臨到需要比較大的空間,淡水能換得比市區還要大的空間,對於當時移入淡水,也是一段人生取捨的過程。
話題慢慢地帶入到飲食口味,要說到台灣人吃辣的程度,如果韓國吃辣是10的話,洙竫認為台灣人普遍吃辣的能力評估大概處在0至2之間,韓國的飲食調味是「辣至更辣」的程度,今天來到不太能吃辣的幸伶姐家,會選擇製作韓式「蘿蔔絲煎餅」,其實是因為這道料理可以隨著個人口味調配辣度。
幸伶分享有些台灣人對吃辣椒都會覺得不能承受,普遍在飲食口味上偏向「清淡至鹹」,她回想到自己小時候,母親因為要很早外出工作,是由祖母帶大,出門上學前的早餐料理,祖母的餐桌上總有一盤「菜脯蛋」可以配粥吃。
尹洙竫認為台灣人不擅吃辣,韓國的飲食調味是「辣至更辣」的程度,而幸伶分享台灣口味在「清淡至鹹」,雙方在今天具有懷念的家滋味料理上,各自以韓式「蘿蔔絲煎餅」與台式「菜圃蛋」互相學習。攝影:陳文偉
尹洙竫帶著自己種植的生辣椒,現場切片,辣香四溢。攝影:黃飛霖
辣味話題開啟了幸伶對韓國飲食風味的想像,洙竫熟練地拿著畫筆畫下了整個朝鮮半島,介紹韓國的飲食分區地圖:韓國的飲食口味受限於南北日照時間、靠山或近海的不同,北部地區的口味較南部清淡,北部山多,多食穀米與醃漬的魚類、藻類及野菜;靠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地區多食用米和麥;鄰海岸及島嶼地區用海鮮及海菜烹煮佳餚,而越往南部口味比較辣,調味也下得比較重。
洙竫的父親來自韓國的大邱廣域市,屬於韓國慶尚北道南部中央地帶,這裡的海鮮、農作種類多樣,料理食材比較不用過多醬料醃製,會用辣椒入菜,食物看起來好像很清爽,但其實還蠻辣的。而母親的家族來自全羅道區域內的朝鮮西海(黃海)海島,這一區域是韓國最講究吃的地方,有美食之鄉的美譽,就像是台灣的台南,這裡的料理口味下得比較重,擅於調製醬汁,著重生辣椒、辣椒粉的佐料配製。
來到人家作客,洙竫先到廚房分享製作蘿蔔煎餅的,她熟練地以中筋麵粉撒入已經殺青好的白蘿蔔絲,並用手翻拌,「通常在製作這個步驟也會同時拌入辣椒粉,我之前在製作的時候一時分心,沒注意到手上沾滿了辣椒粉,居然就揉拭了自己的眼睛,那時真的辣翻了。」在做菜的時候需要顧及步驟,但也要專注手上的辣椒,不能鬆懈分心避免憾事發生。接著要把拌勻麵粉的蘿蔔絲捏形好,放入已經熱燙的油鍋中,以小火雙面慢煎,再將熟的蘿蔔煎餅壓上兩紅一綠的生辣椒片添色,即完成了這道菜。
洙竫的父親來自韓國的大邱廣域市,屬於韓國慶尚北道南部中央地帶,這裡的海鮮、農作種類多樣,料理食材比較不用過多醬料醃製,會用辣椒入菜,食物看起來好像很清爽,但其實還蠻辣的。而母親的家族來自全羅道區域內的朝鮮西海(黃海)海島,這一區域是韓國最講究吃的地方,有美食之鄉的美譽,就像是台灣的台南,這裡的料理口味下得比較重,擅於調製醬汁,著重生辣椒、辣椒粉的佐料配製。
來到人家作客,洙竫先到廚房分享製作蘿蔔煎餅的,她熟練地以中筋麵粉撒入已經殺青好的白蘿蔔絲,並用手翻拌,「通常在製作這個步驟也會同時拌入辣椒粉,我之前在製作的時候一時分心,沒注意到手上沾滿了辣椒粉,居然就揉拭了自己的眼睛,那時真的辣翻了。」在做菜的時候需要顧及步驟,但也要專注手上的辣椒,不能鬆懈分心避免憾事發生。接著要把拌勻麵粉的蘿蔔絲捏形好,放入已經熱燙的油鍋中,以小火雙面慢煎,再將熟的蘿蔔煎餅壓上兩紅一綠的生辣椒片添色,即完成了這道菜。
洙竫以中筋麵粉撒入已經殺青好的白蘿蔔絲,並用手翻拌,在此示範的是未加入辣椒粉的料理版本。攝影:黃飛霖
拌勻麵粉的蘿蔔絲捏形好後,即可放入油鍋中,再以小火雙面慢煎,再將熟的蘿蔔煎餅壓上兩紅一綠的生辣椒片添色。這一道韓式蘿蔔絲煎餅有洙竫濃濃的家滋味回憶。記憶裡常想起與奶奶的料理時光,奶奶常要她跟著幫忙做菜、切菜,小時候常心裡抱怨,現在會覺得很感激,來到台灣後,自己也常自製韓式辣椒粉,懷念家鄉味。攝影:黃飛霖
當洙竫正在烹煮時,旁邊爐灶正熱騰騰悶煮著台式地瓜粥,屋內飄著蘿蔔絲餅的辛香,及滾糜的米香,已經讓人肚子咕嚕咕嚕響起。準備開始料理菜脯蛋前,幸伶一早特地搭車到淡水老街的百年傳統雜貨店陳順記商店購買在地特選雞蛋與鹹菜脯,而離店鋪不遠處的淡水百年「清水市場」,能購買許多新鮮食材及熟食,其中也包含煮粥最佳的台農57號地瓜。
淡水新市鎮居民要買傳統食材還是要跑一趟淡水老街的傳統市場,一般常見食材通常是去連鎖超市採購,聽聞有些區域會有「菜車」會經過自己的社區大樓,老闆對於各社區居民的飲食習性頗為了解,會準備淡水附近山區農家物產,甚至有限量的海產,若與老闆熟識,甚至能跟他點菜,像是這樣購買食材的經驗,若不是住在菜車經過的路線,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兩人一起打蛋時,幸伶聊起小時候母親於傳統市場工作,一早就要出門,早餐其實是由阿嬤料理的,一塊菜脯蛋搭配醬瓜與豆腐乳,能暖活要清晨外出的身軀,其實也隱喻著台灣女性持家的堅韌。製作菜脯蛋之前的準備工作除了打蛋拌勻,還需先把過鹹的菜脯先過水減少鹹度,並在於炒鍋小火拌炒至乾,涼卻後,混入拌勻的蛋液裡。
料理菜脯蛋的訣竅在於火侯的掌握,阿嬤的做法是直接將菜脯蛋液直接倒入滾燙的豬油內烹煮,豬油是重要靈魂,也是台灣古早味,待雙面蛋面都熟透後即可上菜,料理當天使用的油品是橄欖油,幸伶一直覺得它少了一個阿嬤的古早味,而菜脯的鹹度也是因為在下鍋之前有先洗浸以降低鹹度,不夠鹹的菜脯蛋雖說也是為了健康,但是與以前跟阿嬤吃鹹的記憶,似乎逐漸淡了。現在台灣熱炒店販售的菜脯蛋講究火侯的掌控,熱油需至高溫後,才能將蛋液倒入,隨即用一隻筷子於鍋中反覆翻攪蛋液,使熱油與蛋液與空氣接觸,讓蛋能在熟製過程中烘脹起來,隨後取一大盤子倒翻再入鍋,熟了即可上菜。
淡水新市鎮居民要買傳統食材還是要跑一趟淡水老街的傳統市場,一般常見食材通常是去連鎖超市採購,聽聞有些區域會有「菜車」會經過自己的社區大樓,老闆對於各社區居民的飲食習性頗為了解,會準備淡水附近山區農家物產,甚至有限量的海產,若與老闆熟識,甚至能跟他點菜,像是這樣購買食材的經驗,若不是住在菜車經過的路線,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兩人一起打蛋時,幸伶聊起小時候母親於傳統市場工作,一早就要出門,早餐其實是由阿嬤料理的,一塊菜脯蛋搭配醬瓜與豆腐乳,能暖活要清晨外出的身軀,其實也隱喻著台灣女性持家的堅韌。製作菜脯蛋之前的準備工作除了打蛋拌勻,還需先把過鹹的菜脯先過水減少鹹度,並在於炒鍋小火拌炒至乾,涼卻後,混入拌勻的蛋液裡。
料理菜脯蛋的訣竅在於火侯的掌握,阿嬤的做法是直接將菜脯蛋液直接倒入滾燙的豬油內烹煮,豬油是重要靈魂,也是台灣古早味,待雙面蛋面都熟透後即可上菜,料理當天使用的油品是橄欖油,幸伶一直覺得它少了一個阿嬤的古早味,而菜脯的鹹度也是因為在下鍋之前有先洗浸以降低鹹度,不夠鹹的菜脯蛋雖說也是為了健康,但是與以前跟阿嬤吃鹹的記憶,似乎逐漸淡了。現在台灣熱炒店販售的菜脯蛋講究火侯的掌控,熱油需至高溫後,才能將蛋液倒入,隨即用一隻筷子於鍋中反覆翻攪蛋液,使熱油與蛋液與空氣接觸,讓蛋能在熟製過程中烘脹起來,隨後取一大盤子倒翻再入鍋,熟了即可上菜。
兩人互相學習對方的料理,同時在製作過程也聆聽到了飲食記憶。不管台式辣度或台式鹹度,都是互相理解兩邊文化的過程。攝影:黃飛霖
韓式蘿蔔煎餅與台式菜脯蛋同時上桌時,地瓜粥已經悶透,藉由米粥融合兩種飲食滋味。兩人卸下了圍裙走到餐桌上,幸伶特別與洙竫分享烹煮清粥小菜的訣竅,在於一杯米要加用十杯水來烹煮,水滾後再放米入鍋中裡,保持微滾20分鐘後,待米芯煮開,放入地瓜煮5分鐘,再關火悶20分鐘。「我們的上一代在經歷過二戰後,為了要餵食一整家,我們沒有夠多的米,所以熬煮粥時,放入當時農地好生長的地瓜,通常地瓜是比米還要多的,我的母親看到地瓜都會害怕,我們現在吃粥反而看到地瓜,會想到甜甜滋味或考量腸胃健康因素,都會想多撈幾塊來吃。」陳幸伶一邊裝著地瓜粥回憶地說著。
台式傳統清粥小菜象徵著「滿」而不「盈」的飲食觀,在涼爽轉向炎熱過渡的時期,沒有食慾之時,是媽媽們會想到的爽健脾胃餐,而地瓜清粥搭配菜脯蛋,能讓身體一整天有營養能量,並讓身體機能平衡與溫暖。菜脯蛋、滷冬瓜、蔭瓜、脆筍、冬瓜豆腐乳、紅燒肉等小菜是吃粥的常見配菜,熬煮粥時若能再加入台農57號地瓜,就是一頓上品的清粥小菜了。
洙竫分享韓國各地也有不同米粥的料理方式,關於米食更深刻的文化記憶,來自於上一代的戰爭記憶:「韓國上世紀經歷多場戰爭,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我們還經歷了可怕的韓戰,在經過這兩大難關,關於土地上的一切都沒了,當時沒有東西可以吃,所以我們也有同樣的白米不夠用的情況,通常會把食材物盡其用,也是有跟台灣早期一樣,白米一起滾煮的那鍋粥品,撈起來的都是地瓜,上一代也是這樣類似經驗的飲食恐懼。」
台式傳統清粥小菜象徵著「滿」而不「盈」的飲食觀,在涼爽轉向炎熱過渡的時期,沒有食慾之時,是媽媽們會想到的爽健脾胃餐,而地瓜清粥搭配菜脯蛋,能讓身體一整天有營養能量,並讓身體機能平衡與溫暖。菜脯蛋、滷冬瓜、蔭瓜、脆筍、冬瓜豆腐乳、紅燒肉等小菜是吃粥的常見配菜,熬煮粥時若能再加入台農57號地瓜,就是一頓上品的清粥小菜了。
洙竫分享韓國各地也有不同米粥的料理方式,關於米食更深刻的文化記憶,來自於上一代的戰爭記憶:「韓國上世紀經歷多場戰爭,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我們還經歷了可怕的韓戰,在經過這兩大難關,關於土地上的一切都沒了,當時沒有東西可以吃,所以我們也有同樣的白米不夠用的情況,通常會把食材物盡其用,也是有跟台灣早期一樣,白米一起滾煮的那鍋粥品,撈起來的都是地瓜,上一代也是這樣類似經驗的飲食恐懼。」
因為採訪之緣而體驗到了台韓雙方的家庭料理,從「一起做飯」學習對方拿手的料理,透過「家滋味」的分享和對話,成為了解彼此文化的語言,在「餐桌故事」中認識在地人的成長經驗及生活思維,滿滿一桌佳餚即是「家的模樣」。攝影:黃飛霖
究竟是什麼風把你吹過來?!
淡水的這片土地很黏,涵養著新養分,藝術家尹洙竫因為婚後從韓國移居淡水,隨著歲月成長,與這片土地漸漸熟識,慢慢建立自己與在地人的關係,在不同地景空間移動中,採集到許多社區的記憶與故事,這些都是土地給予的日常寶藏,在藝術游牧生活中獲得生活能量,從一名移居者成為淡水藝術家,繼續往下一個藝術計畫前進。
淡水像是一位母親張開了雙手,將每位遊子抱入懷裡,堅定慈愛地送往迎來,承先啟後渡過了好幾百年,世代旅人洄游、凝望且上岸。慣習淡水日常,被風吹來的世代遊子,我們一同在巡境與遊藝中喜樂相逢,究竟什麼風把你吹過來淡水?
淡水的這片土地很黏,涵養著新養分,藝術家尹洙竫因為婚後從韓國移居淡水,隨著歲月成長,與這片土地漸漸熟識,慢慢建立自己與在地人的關係,在不同地景空間移動中,採集到許多社區的記憶與故事,這些都是土地給予的日常寶藏,在藝術游牧生活中獲得生活能量,從一名移居者成為淡水藝術家,繼續往下一個藝術計畫前進。
淡水像是一位母親張開了雙手,將每位遊子抱入懷裡,堅定慈愛地送往迎來,承先啟後渡過了好幾百年,世代旅人洄游、凝望且上岸。慣習淡水日常,被風吹來的世代遊子,我們一同在巡境與遊藝中喜樂相逢,究竟什麼風把你吹過來淡水?
《島生淡水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黃飛霖
攝影|陳文偉、黃飛霖
圖片提供|吳尚霖、尹洙竫
特別感謝|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吳尚霖、尤里西斯文創、陳幸伶、黃允中、林志銳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黃飛霖
撰文|黃飛霖
攝影|陳文偉、黃飛霖
圖片提供|吳尚霖、尹洙竫
特別感謝|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吳尚霖、尤里西斯文創、陳幸伶、黃允中、林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