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以興 乘願打拼為新莊
新北市
新莊區
生活
新莊文昌祠建祠迄今已歷二百餘年,在嘉慶年間由艋舺縣丞曹汝霖創建,原來蓋在新莊媽祖廟慈祐宮後殿右邊,到光緒年時將文昌祠遷建於今大漢溪畔。在原址處原有一座四角涼亭,後遷建地藏庵左側「四時春」小園,當時的石柱及花磚地板、石桌、石椅皆存,在石柱上還鑲有二對聯,其一即是當時縣丞曹汝霖所撰:「離曜奎輝,看萬丈文光自淡而起;地靈人傑,知一方士氣由新以興」;另一為林獻瑞所撰:「魁閣對青山,秀色參差天作柱,文官連紫陌,靈光搖聳筆為椽」,令人遙想新莊港畔風景與在地文化。
沉沉鼓聲一點一擊,忽快忽慢,有節奏地從地藏庵廟內傳了出來,倏忽間石板古道上站滿了海螺團低鳴,哨角團領著人們,走入廟埕古道,遠遠地就聽到鈴浪仔響亮,將首與將腳穿著草鞋,官㗭嚓㗭嚓接踵摩擦石板,護衛著陰陽司步入新莊地藏庵,夏季午後一時寂煞,眾團子弟將喊班,請示文武大眾老爺暗訪即將出陣。
時節已過立夏,暖風沿河從南透,悶悶悠悠,帶著暑氣潮黏吹拂進新莊,農曆四月三十廟埕喧囂,廟埕戲台上正待扮仙開演,露店攤棚人聲鼎沸,此景猶如一刻,雖歷久而彌新,百年以來「文武大眾爺誕辰」的出巡祭典,隨著「暗訪」和隔日的「正日」到來,到新莊廟街拜拜祈求平安順遂、看官將首出巡吃鹹光餅,跟著虎爺神轎炸炮,順著三個繞境區的路線進入新莊,看見在地的傳統與創新。
沉沉鼓聲一點一擊,忽快忽慢,有節奏地從地藏庵廟內傳了出來,倏忽間石板古道上站滿了海螺團低鳴,哨角團領著人們,走入廟埕古道,遠遠地就聽到鈴浪仔響亮,將首與將腳穿著草鞋,官㗭嚓㗭嚓接踵摩擦石板,護衛著陰陽司步入新莊地藏庵,夏季午後一時寂煞,眾團子弟將喊班,請示文武大眾老爺暗訪即將出陣。
時節已過立夏,暖風沿河從南透,悶悶悠悠,帶著暑氣潮黏吹拂進新莊,農曆四月三十廟埕喧囂,廟埕戲台上正待扮仙開演,露店攤棚人聲鼎沸,此景猶如一刻,雖歷久而彌新,百年以來「文武大眾爺誕辰」的出巡祭典,隨著「暗訪」和隔日的「正日」到來,到新莊廟街拜拜祈求平安順遂、看官將首出巡吃鹹光餅,跟著虎爺神轎炸炮,順著三個繞境區的路線進入新莊,看見在地的傳統與創新。
百年來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誕辰」祭典繞境為新莊人一大盛事。攝影:黃飛霖
新莊街虎爺隨新莊大拜拜一同繞境,透過「吃炮」驅煞祈平安,參與信徒眾多。攝影:黃飛霖
新莊河港老時光,因夏季大拜拜的祭典氛圍而起,帶著我們看見一府、二鹿、三新莊的河港歷史,新莊媽祖廟慈祐宮至武聖廟,又或往客家人的廣福宮之間,過往不到六百公尺距離匯聚五十六間店鋪,稱此區為五十六坎,在這之間因河港貿易延伸出戲館巷、米市巷、挑水巷等特色產業巷弄,在有故事的小巷中,遇見在地令人眷戀的歲時節慶。
《十八世紀末的新莊港》簡文仁創作,想像繪畫出三百年前的新莊港,千帆林立,畫中遠處廟宇即為現今新莊媽祖廟「慈祐宮」前。圖片提供:簡文仁
在蠻荒中新建家園 漢人移居興直庄
新莊位在淡水河以西、大漢溪以北,兩江匯流處一帶,在觀音山下的一塊肥沃平原,過往漢人還沒進入時,這裡是凱達格蘭人武朥灣社的生活領域,因康熙年間,台灣設立一府三縣之後,漢人才逐漸經由淡水河進入新莊平原。1697(康熙36年)時,郁永河在其遊記著作的《裨海紀遊》內提及:「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郁永河的文字年代,是在1694年(康熙33年)時,對應台北盆地靠近西北部發生的一場大地震,即今日的新北市的蘆洲區、三重區、台北市士林區一帶的土地,因為地震而陷落,海水因地勢由高往低落差,急湧進入盆地內,形成了盆地裡的大湖,這個大湖被後來的學者定名稱為「康熙台北湖」,又稱舊台北湖。
台北湖的邊緣約略靠近現在的新莊街、板橋、大龍峒、劍潭、下樹林,唭哩岸、關渡等地方,或是湖水退潮時,從水面浮出來的沙洲地區,像蘆洲區一帶。台北湖形成後,非常有利船隻內渡,當船隻往內陸行駛至台北海、山的中點,即可望見「新莊港」腹地,新莊港因地勢高於水面,位置處在台北湖航行中繼站,具備新興街區發展的潛力,而周邊沿著台北湖而居的平埔族與泰雅族搭乘木頭做的獨木舟(Banka)往來地勢較高之地,從上游載運農、漁、山產等物,來到新莊一帶,與居住在此的平埔族武朥灣社、擺接社及漢人聚落易物交易。
現今新莊老街一帶陸地,在18世紀初的行政區舊名稱台灣府淡水堡「興直庄」,為台北湖邊的高地之一,因背靠廣大平原加上水源豐沛,加大漢人移入此區的動力,這裡也是漢人於台北較早開墾的區域之一。
新莊位在淡水河以西、大漢溪以北,兩江匯流處一帶,在觀音山下的一塊肥沃平原,過往漢人還沒進入時,這裡是凱達格蘭人武朥灣社的生活領域,因康熙年間,台灣設立一府三縣之後,漢人才逐漸經由淡水河進入新莊平原。1697(康熙36年)時,郁永河在其遊記著作的《裨海紀遊》內提及:「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郁永河的文字年代,是在1694年(康熙33年)時,對應台北盆地靠近西北部發生的一場大地震,即今日的新北市的蘆洲區、三重區、台北市士林區一帶的土地,因為地震而陷落,海水因地勢由高往低落差,急湧進入盆地內,形成了盆地裡的大湖,這個大湖被後來的學者定名稱為「康熙台北湖」,又稱舊台北湖。
台北湖的邊緣約略靠近現在的新莊街、板橋、大龍峒、劍潭、下樹林,唭哩岸、關渡等地方,或是湖水退潮時,從水面浮出來的沙洲地區,像蘆洲區一帶。台北湖形成後,非常有利船隻內渡,當船隻往內陸行駛至台北海、山的中點,即可望見「新莊港」腹地,新莊港因地勢高於水面,位置處在台北湖航行中繼站,具備新興街區發展的潛力,而周邊沿著台北湖而居的平埔族與泰雅族搭乘木頭做的獨木舟(Banka)往來地勢較高之地,從上游載運農、漁、山產等物,來到新莊一帶,與居住在此的平埔族武朥灣社、擺接社及漢人聚落易物交易。
現今新莊老街一帶陸地,在18世紀初的行政區舊名稱台灣府淡水堡「興直庄」,為台北湖邊的高地之一,因背靠廣大平原加上水源豐沛,加大漢人移入此區的動力,這裡也是漢人於台北較早開墾的區域之一。
約於十八世紀中葉所繪製的乾隆台灣皇輿圖指出新莊街與興直庄,及其周邊平埔族武朥灣社、擺接社之位置關係。圖片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陳賴章墾號 看見新莊發展之初
新莊地區的開墾史自1695年就有「楊道弘招佃來墾」,到了18世紀初,台灣南部人口漸多,但可耕種的田地逐漸漸少,渡海來台的漢人為了生存,勢必往北部「蠻荒」遷渡發展,另外在1705年至1708年連續三年飢荒影響,於是一個有規模的開墾計畫正悄悄地展開。由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天樞、陳憲伯等五人合股組成的「陳賴章墾號」於1709(康熙四十八年)經諸羅縣知事宋永清正式批准開墾申請,透過這個跨台北廣域的拓墾計畫,除了將增加荒地變良田,增進移居條件,也希望能增加臺灣糧食的產量與供應能力提升,藉此也能以支應當時缺糧情況。
陳賴章墾號所申請的地區為台灣北部的大佳臘,其開墾範圍面積相當廣,文獻上所記載為「東至雷里(今南萬華)、秀朗(今中和)二社,西至八里坌(今八里)、干脰(今關渡),南至興直山腳(今新莊),北至大浪泵溝(今圓山)」這些地方,除了包含台北艋舺,大龍峒,大稻埕等現今台北市市地區之外,更包括了今日的新北市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蘆洲、泰山、新莊地區一帶,幾乎涵蓋了當今台北盆地的外圍地區,看起來範圍非常廣大,但實際因當時水澤廣,開墾的面積有限,新莊一直到1720年代後,因為有楊道弘與林天成兩大族群進入,才算是有實際的開墾活動。
開墾移入居民,產生了生活上的需求,順著時代推進嘗試創新,1715年胡焯猷「胡林隆」墾號來墾,開航「社船」,與中國沿海港口進行對渡貿易,1733年郭宗嘏「施茂」墾號來墾,興築新莊通往龜崙嶺、桃園山道,往來南北的人們更為便利,軍隊開始進駐紮此地營盤(軍營),設汛塘駐紮,稱龜崙嶺塘;1745年張必榮、張沛世開鑿張厝圳(即永安圳),經歷不到一甲子發展,在地可耕土地與水圳用水具備完善,興直庄(新莊街)逐漸發展出北台灣最熱開的街道,因水利漸漸豐沃,卻也埋下往後族群間的爭奪。
新莊地區的開墾史自1695年就有「楊道弘招佃來墾」,到了18世紀初,台灣南部人口漸多,但可耕種的田地逐漸漸少,渡海來台的漢人為了生存,勢必往北部「蠻荒」遷渡發展,另外在1705年至1708年連續三年飢荒影響,於是一個有規模的開墾計畫正悄悄地展開。由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天樞、陳憲伯等五人合股組成的「陳賴章墾號」於1709(康熙四十八年)經諸羅縣知事宋永清正式批准開墾申請,透過這個跨台北廣域的拓墾計畫,除了將增加荒地變良田,增進移居條件,也希望能增加臺灣糧食的產量與供應能力提升,藉此也能以支應當時缺糧情況。
陳賴章墾號所申請的地區為台灣北部的大佳臘,其開墾範圍面積相當廣,文獻上所記載為「東至雷里(今南萬華)、秀朗(今中和)二社,西至八里坌(今八里)、干脰(今關渡),南至興直山腳(今新莊),北至大浪泵溝(今圓山)」這些地方,除了包含台北艋舺,大龍峒,大稻埕等現今台北市市地區之外,更包括了今日的新北市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蘆洲、泰山、新莊地區一帶,幾乎涵蓋了當今台北盆地的外圍地區,看起來範圍非常廣大,但實際因當時水澤廣,開墾的面積有限,新莊一直到1720年代後,因為有楊道弘與林天成兩大族群進入,才算是有實際的開墾活動。
開墾移入居民,產生了生活上的需求,順著時代推進嘗試創新,1715年胡焯猷「胡林隆」墾號來墾,開航「社船」,與中國沿海港口進行對渡貿易,1733年郭宗嘏「施茂」墾號來墾,興築新莊通往龜崙嶺、桃園山道,往來南北的人們更為便利,軍隊開始進駐紮此地營盤(軍營),設汛塘駐紮,稱龜崙嶺塘;1745年張必榮、張沛世開鑿張厝圳(即永安圳),經歷不到一甲子發展,在地可耕土地與水圳用水具備完善,興直庄(新莊街)逐漸發展出北台灣最熱開的街道,因水利漸漸豐沃,卻也埋下往後族群間的爭奪。
「淡分憲示禁碑」記載了一段新莊族群爭奪水源的事件。攝影:黃飛霖
保元宮「淡分憲示禁碑」看見新莊水源利用與管理
新莊因開發較早,街區人口日益增多,在昔日農業社會,水源對於住民而言是必爭資源,各族群常因為取水源或分配問題而發生口角甚而引發械鬥事件,有時也會破壞彼此水源設施,甚至盜賣水源的問題產生,於新莊保元宮廟前廣場邊所立的「淡分憲示禁碑」記載了一段新莊族群爭奪水源的事件。
「淡分憲示禁碑」碑記是1837年(道光17年)淡水撫民同知「婁雲」所立的告示,碑文內容說明嚴禁永安圳管下各個佃戶任意毀汴截流、或是放置物品阻塞圳道造成狹窄,藉事端起爭執;並且各個農業佃戶應該依約定按甲立汴,按分送水,每個農戶都有水可用,如果有違反規定者,將會究責究辦,藉此避免農戶百姓因為爭奪水源,而發生爭執引起械鬥。
新莊因開發較早,街區人口日益增多,在昔日農業社會,水源對於住民而言是必爭資源,各族群常因為取水源或分配問題而發生口角甚而引發械鬥事件,有時也會破壞彼此水源設施,甚至盜賣水源的問題產生,於新莊保元宮廟前廣場邊所立的「淡分憲示禁碑」記載了一段新莊族群爭奪水源的事件。
「淡分憲示禁碑」碑記是1837年(道光17年)淡水撫民同知「婁雲」所立的告示,碑文內容說明嚴禁永安圳管下各個佃戶任意毀汴截流、或是放置物品阻塞圳道造成狹窄,藉事端起爭執;並且各個農業佃戶應該依約定按甲立汴,按分送水,每個農戶都有水可用,如果有違反規定者,將會究責究辦,藉此避免農戶百姓因為爭奪水源,而發生爭執引起械鬥。
匾額「水德配天」是新莊慈祐宮目前收藏年代最久之匾額,於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時任地方父母官新莊巡檢曾應蔚特別頒予此匾給廟方。創作者:慈祐宮。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數位物件授權: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慈祐宮渡稅店租額碑」看見新莊族群曾有融洽
新莊過往即有昔日有「一府、二鹿、三新莊」之美稱,有一句諺語說著:「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煙火」,這句話記錄著新莊舊時河港商船雲集,熱鬧鼎沸的港肆景象。根據新莊區公所《認識新莊》大事紀篇章指出:「西元1736年 (乾隆1年)新莊街形成,西元1750年 (乾隆15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街,新莊街正式成為淡北行政中心。」新莊為台灣北部開發最早河港老城,創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極盛於乾隆時期,雍正年間,因地理位置與河港航運,新莊港周邊有利環境逐漸帶動移居,街區遂熱鬧繁盛,成為全台重要都市之一。
位在新莊慈祐宮前殿靠近右側牆上嵌有「慈祐宮渡稅店租額碑」,碑文內容標寫著渡稅店租額例,新莊慈祐宮收稅的地點包括:擺接上渡(從大漢溪上渡至今日的鶯歌、三峽)、擺接下渡(通往淡水)、牛埔渡(通往石牌)、大佳臘渡(通往雙園)、奇母子渡(通往大稻埕)、大坪林渡(通往新店)、秀朗渡(通往永和)與溪仔口高江渡(通往景美)。
上述渡口都與新莊港都有往來,而這些地點都是當時台北盆地拓墾聚落的主要地區,各區都向新莊慈祐宮繳交渡稅店稅,可以想見1764年(乾隆29年),新莊慈祐宮的影響力擴及大台北地區拓墾的所有重要地方,碑文內容也說明新莊慈祐宮於拓墾時期的地位與擔當重要角色,碑文內容也有刻寫描述贊助商家及仕紳,有泉州人,也有漳州的林成祖,以及客家人的劉其琛、羅和山、羅振文,當時新莊地區的在地族群有漳、泉及客籍,他們在當時都積極參與廟務及地方公共事務,碑文紀錄了時代族群印記。
族群因土地生、存、打、拚
然而在台灣各地墾拓史中,環境資源富饒且集中必然帶來族群間的利益衝突,移墾的社會,在地族群是充滿競爭意識,這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心態,常常為了爭奪田地、工作、水源,結黨糾眾互相爭打,當時的環境,隻身來台的羅漢腳獨身未婚,常有因祖籍口音之誤會、生活習性與文化科儀方式差異下,就有可能產生誤解而有爭端,當發生械鬥情形,官府力量無法有效控制,贓法行賄,造成了民間藉由私鬥解決。
廣福宮「奉兩憲示禁碑」新莊客家人處境與離去
新莊廣福宮祀奉客家人祭拜的三山國王,可知過往是新莊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廟內嵌藏了一個1750年的碑文「奉兩憲示禁碑」,內容記載早期閩、客家移之間的衝突,起因於地方保甲管理不夠公允,客家人所繳的戶稅比閩南人多了十一、二倍,粵籍族群正式向新莊、淡水兩處官府提出控告,獲得公正回應與處理,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特立此碑,說明禁止對在地客家人課苛稅。
這個碑文後來設立在客家人興建的廣福宮,卻也漸漸地與在地泉籍族群漸行漸遠,最後發生了閩客械鬥事件,在1840年代,道光年間粵籍族群逐漸變賣財產,南遷至桃園、新竹一帶發展,廣福宮也就逐漸沒落,甚至發生火災直至19世紀末期才修復。
歷史上新莊的族群械鬥事件上包含了1786年(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天地會北路的林小文響應攻陷新莊,泉、粵族群有同心抵抗漳籍,漳州人也在若干次械鬥後,很多人離開新莊,往新莊對岸的板橋發展,之後形成板橋和新莊對峙局面。1804年大海盜蔡牽進犯淡北,那時已經佔領八里坌(八里),計畫從陸路交通要攻入新莊,他的意圖是想聯合泉州人打漳州人,在新莊大肆掠奪。捲起整個台北盆地族群之亂的1858年(咸豐8年)台北的漳泉械鬥,及1862年(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後,新莊地方的發展已屆頹勢。一次次經歷了地方械鬥,造成了人財損失,人口嚴重流失,是當時新莊沒落的原因之一。
新莊過往即有昔日有「一府、二鹿、三新莊」之美稱,有一句諺語說著:「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煙火」,這句話記錄著新莊舊時河港商船雲集,熱鬧鼎沸的港肆景象。根據新莊區公所《認識新莊》大事紀篇章指出:「西元1736年 (乾隆1年)新莊街形成,西元1750年 (乾隆15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街,新莊街正式成為淡北行政中心。」新莊為台灣北部開發最早河港老城,創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極盛於乾隆時期,雍正年間,因地理位置與河港航運,新莊港周邊有利環境逐漸帶動移居,街區遂熱鬧繁盛,成為全台重要都市之一。
位在新莊慈祐宮前殿靠近右側牆上嵌有「慈祐宮渡稅店租額碑」,碑文內容標寫著渡稅店租額例,新莊慈祐宮收稅的地點包括:擺接上渡(從大漢溪上渡至今日的鶯歌、三峽)、擺接下渡(通往淡水)、牛埔渡(通往石牌)、大佳臘渡(通往雙園)、奇母子渡(通往大稻埕)、大坪林渡(通往新店)、秀朗渡(通往永和)與溪仔口高江渡(通往景美)。
上述渡口都與新莊港都有往來,而這些地點都是當時台北盆地拓墾聚落的主要地區,各區都向新莊慈祐宮繳交渡稅店稅,可以想見1764年(乾隆29年),新莊慈祐宮的影響力擴及大台北地區拓墾的所有重要地方,碑文內容也說明新莊慈祐宮於拓墾時期的地位與擔當重要角色,碑文內容也有刻寫描述贊助商家及仕紳,有泉州人,也有漳州的林成祖,以及客家人的劉其琛、羅和山、羅振文,當時新莊地區的在地族群有漳、泉及客籍,他們在當時都積極參與廟務及地方公共事務,碑文紀錄了時代族群印記。
族群因土地生、存、打、拚
然而在台灣各地墾拓史中,環境資源富饒且集中必然帶來族群間的利益衝突,移墾的社會,在地族群是充滿競爭意識,這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心態,常常為了爭奪田地、工作、水源,結黨糾眾互相爭打,當時的環境,隻身來台的羅漢腳獨身未婚,常有因祖籍口音之誤會、生活習性與文化科儀方式差異下,就有可能產生誤解而有爭端,當發生械鬥情形,官府力量無法有效控制,贓法行賄,造成了民間藉由私鬥解決。
廣福宮「奉兩憲示禁碑」新莊客家人處境與離去
新莊廣福宮祀奉客家人祭拜的三山國王,可知過往是新莊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廟內嵌藏了一個1750年的碑文「奉兩憲示禁碑」,內容記載早期閩、客家移之間的衝突,起因於地方保甲管理不夠公允,客家人所繳的戶稅比閩南人多了十一、二倍,粵籍族群正式向新莊、淡水兩處官府提出控告,獲得公正回應與處理,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特立此碑,說明禁止對在地客家人課苛稅。
這個碑文後來設立在客家人興建的廣福宮,卻也漸漸地與在地泉籍族群漸行漸遠,最後發生了閩客械鬥事件,在1840年代,道光年間粵籍族群逐漸變賣財產,南遷至桃園、新竹一帶發展,廣福宮也就逐漸沒落,甚至發生火災直至19世紀末期才修復。
歷史上新莊的族群械鬥事件上包含了1786年(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天地會北路的林小文響應攻陷新莊,泉、粵族群有同心抵抗漳籍,漳州人也在若干次械鬥後,很多人離開新莊,往新莊對岸的板橋發展,之後形成板橋和新莊對峙局面。1804年大海盜蔡牽進犯淡北,那時已經佔領八里坌(八里),計畫從陸路交通要攻入新莊,他的意圖是想聯合泉州人打漳州人,在新莊大肆掠奪。捲起整個台北盆地族群之亂的1858年(咸豐8年)台北的漳泉械鬥,及1862年(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後,新莊地方的發展已屆頹勢。一次次經歷了地方械鬥,造成了人財損失,人口嚴重流失,是當時新莊沒落的原因之一。
廣福宮原為新莊客家人信仰中心,因族群分類械鬥事件後逐漸淡出。攝影:黃飛霖
眾人「還願」而來,「願還」神恩,在祭典活動上參與實踐。攝影:黃飛霖
憐人惜情 新莊大拜拜
新莊的俗諺這樣流傳著:「新莊有三熱,第一火燒厝、第二扒龍船、第三迎五月初一。」其中的農曆五月初一即指「文武大眾爺誕辰」的出巡祭典,為期兩天的活動,迄今仍吸引許多信眾及文化活動愛好者慕名而來。相傳在1757年(乾隆22年),頭前庄陳謙興捐墳塚土地,當時蓋的「大眾爺廟」是在亂葬崗上,收留因墾荒流離失所或因械鬥戰亂之無主墳。
當代受新莊人敬仰的「文武大眾爺」相傳是無主孤魂中的鬼王,具有陰間司法職責,管理或是取締類似有應公這類的厲鬼,具有伸張正義的形象。歷經近三世紀的香火,文武大眾老爺聖誕期間,眾人為所求而來,希望家族落地生存、希冀身心健康;為了「還願」而來,世代因戰亂或是因貧病,感念文武大眾老爺的庇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廟因此而興;為還願而來,踏上這塊土地,「願還」神恩,在祭典活動上參與實踐。
夜官巡境,循著「官將首」腳上鏗鏘的鈴鐺步伐,走到廟前老街石板路上,意味著,壓煞避凶的暗訪之路即將要結束了,地藏庵裡探頭伸長了脖子的男女老少,在神聖的鐘鼓擊聲裡,靜靜地等待著,從沈穩到急促聲落下,心裡不禁讚嘆著,勇將歸來了。
踏上新莊古街道,一步一步回望新莊文化蒼海三百年,閱讀史觀,各個世代來到新莊的人們,究竟是怎樣的土地的能量而有願而存?隨著時代的推進因應「不變」與「改變」。
新莊的俗諺這樣流傳著:「新莊有三熱,第一火燒厝、第二扒龍船、第三迎五月初一。」其中的農曆五月初一即指「文武大眾爺誕辰」的出巡祭典,為期兩天的活動,迄今仍吸引許多信眾及文化活動愛好者慕名而來。相傳在1757年(乾隆22年),頭前庄陳謙興捐墳塚土地,當時蓋的「大眾爺廟」是在亂葬崗上,收留因墾荒流離失所或因械鬥戰亂之無主墳。
當代受新莊人敬仰的「文武大眾爺」相傳是無主孤魂中的鬼王,具有陰間司法職責,管理或是取締類似有應公這類的厲鬼,具有伸張正義的形象。歷經近三世紀的香火,文武大眾老爺聖誕期間,眾人為所求而來,希望家族落地生存、希冀身心健康;為了「還願」而來,世代因戰亂或是因貧病,感念文武大眾老爺的庇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廟因此而興;為還願而來,踏上這塊土地,「願還」神恩,在祭典活動上參與實踐。
夜官巡境,循著「官將首」腳上鏗鏘的鈴鐺步伐,走到廟前老街石板路上,意味著,壓煞避凶的暗訪之路即將要結束了,地藏庵裡探頭伸長了脖子的男女老少,在神聖的鐘鼓擊聲裡,靜靜地等待著,從沈穩到急促聲落下,心裡不禁讚嘆著,勇將歸來了。
踏上新莊古街道,一步一步回望新莊文化蒼海三百年,閱讀史觀,各個世代來到新莊的人們,究竟是怎樣的土地的能量而有願而存?隨著時代的推進因應「不變」與「改變」。
地藏庵裡探頭伸長了脖子的男女老少,等待官將首歸來。攝影:黃飛霖
【島生新莊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及撰文|黃飛霖
攝影|黃飛霖
特別感謝|新莊慈祐宮、新莊武聖廟、新莊地藏庵、新莊保元宮、新莊廣福宮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舒喜巷
企劃統籌及撰文|黃飛霖
攝影|黃飛霖
特別感謝|新莊慈祐宮、新莊武聖廟、新莊地藏庵、新莊保元宮、新莊廣福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