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野放雞蛋的陽光風味,改變孩子的飲食選擇

用一顆野放雞蛋的陽光風味,改變孩子的飲食選擇

一顆顆各種顏色的雞蛋,來自於隨野家主人對自然野放的期待、雞種與在地生長的觀察。(攝影/吳瑋)
在北投車流不息的大業路上,拐個彎、繞進小道上,心境還來不及轉換就已瞬間從城市來到北投郊野田間,整片綠意盎然緊連著關渡平原,莫名愜意起來,心裡呢喃浮現:「原來這裡別有洞天,改天可以繞進來好好晃晃!」
穿過一片原始林,右側是隨野家食農教育基地、前方是雞舍所在。(攝影/吳瑋)
在食農教室的前方,種植錯落的香草與植物,此區被群樹包圍著。(攝影/吳瑋)
經過拆除廠繼續往前、正要疑惑眼前立刻看到令人安心的指示、上面繪製了一個「隨野家」的可愛小雞符號,看來需要放膽穿過整面木料的工作室,在這幢建物的後面,勢必就是隨野家了!過橋後,眼前一座簡潔有序的平房與庭院,抬頭看到遠方樹蔭下有人在招手,是隨野家的主人佳敏!這平房是佳敏爸爸的自宅,「隨野家」位在這平房的後方、一處木質敞開的偌大空間,以及植群錯落、綠意盎然的香草庭院。「好有秩序喔!」第一眼瞧見便覺得主人肯定是非常喜愛整潔,佳敏害羞地說,覺得很亂、因為沒時間好好整理。

覺得住在這裡的雞群很幸福,草地、陽光、空氣,以及自由!跟著「隨野家」的兩位主人佳敏、小丁走向乾淨、敞開、充滿陽光灑落的開放式雞舍,拿著這幾天除起來的雜草餵食嗷嗷待哺的雞群,雞群一看到有新鮮貨,餓著的、嘴饞的都咯咯咯地靠過來,看這模樣忍不住笑起來。與其說這裡是雞舍,倒不如說是一塊土地被圈起來,放置幾處雞群休息的小屋,其餘就是牠們的快樂天地了。這裡不像傳統雞舍那樣陰暗、密閉、潮濕、又充滿氣味,而是一大片乾燥舒爽的草地,可以盡情曬太陽、覓食,蹓躂、蹓躂。
隨野家主人之一佳敏,從小嚮往自給自足的田野生活,養殖蛋雞也以自然野放為原則。(攝影/吳瑋)
佳敏說,最近即將要到台東樸門永續設計基地進修,她們期盼的雞場環境希望與大自然共生、減少人為開墾,多一些原始林,這樣的理念與樸門永續設計的概念很接近,包含居住地的臨區規劃,這也是她為何不斷再回到台東學習的原因,透過邊學習、邊實作印象更深刻。問她台東是當時最想要選擇的居住環境嗎?她說一開始的確是,但她個性反骨,太多人都往台東去反而失去了興趣。她對北部山區有莫名偏好、加上太太小丁念野生動物保育、兩人對友善環境的生活有相同共識,再加上從小對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嚮往,於是便跑到苗栗、北部山區裡去尋找也許負擔的起的土地,過程沒有很順利,「苗栗的整個山區都被地產集團給買下,分割成一塊又一塊的兩分地,賣給有田園夢的台北人,上面的植物群都被毀掉,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那些土地坪數不大、不小,離鄰居太近、養雞怕造成紛爭,因此就擱置了下來。

兩人繼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生活,「我們倆個的個性很不一樣,小丁原本已經有穩定的工作了,所以她會希望在經濟和工作上維持足夠的安全感。」但念設計的佳敏好動,不習慣老坐在電腦前,陸續擔任過攝影助理、盆花批發等工作,有感自己年歲漸長、等到存夠錢,可能體力不如從前、做錯決定也沒機會重來,在不斷嘗試中她認為:想做的決定要趁早。恰巧佳敏的爸爸知道後租給她一塊地嘗試,這契機讓她展開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隨野家的雞生活在天然原始的土地上,擁有陽光與自由。(攝影/吳瑋)
烏骨雞帶有野性,喜歡吃草、時而像鳥一樣會展翅飛起。(攝影/吳瑋)
「一開始我爸覺得我只是玩票,就把現在現在右前方雞舍那小塊地讓我試試,我從那塊地整理起,弄了一小座雞舍,覺得自己整理的還不錯,就算遇到疫情受影響、單靠養雞賣蛋維持個人生活開銷還過得去。」她因為這機會留在北投,邊養雞邊思考還有哪些農作可以創造更多的農村收入,於是她種植蔬果、養殖蜜蜂。但關渡平原的稻米多使用慣行農法,周邊蜜源不多,得花許多心力照顧和餵食,在蜜蜂糧食不足下陣亡不少,久了她意識到也許這裡不是適合蜜蜂生活,即使用力、也沒辦法讓他們活得很好,彼此勉強了彼此。
早起的隨野家主人小丁喜愛動物,會負責餵食這些小動物們的早晨飲食。(攝影/吳瑋)
蛋雞是雞群裡屬於傻白甜的要角,小丁與佳敏為了增強雞群們的免疫力,飼料中加入了蒜粉、辣椒粉等。(下圖攝影/吳瑋)
看來,養雞賣蛋這條路相對可行!這樣的實驗下,也讓小丁對於一起過自給自足生活有信心, 回到田野,與蛋雞一起工作生活。她們為了讓客人可以打開蛋盒,收到各式各樣原色的漂亮雞蛋,煞費苦心拜訪養雞的老雞農、挑了許多品種混養,邊養邊學經驗,「我和小丁有養小動物的經驗,但沒有養雞的經驗,只能去問老雞農,想要養這麼多品種也是想看看哪些品種比較適合北投這邊的風土氣候。」最後留下了尚存原始鳥類本能、會飛的烏骨雞,以及一般蛋雞,「烏骨雞為了護蛋會去啄人、喜愛吃草,蛋雞就是傻白甜,傻傻的,活動力低、食量卻大。」在發現兩品種在個性、飼養餵食習慣上迥然不同後,決定改用分區飼養,買調配好的空白飼料、再加入黃豆、玉米和營養素,提供給牠們每天的基本營養;為了加強雞群的抵抗力,也會加入蒜粉、辣椒粉,平常除草時就會丟鮮草到雞舍裡給牠們當做點心,意外發現烏骨雞很愛吃草、蛋雞則意興闌珊;割除的月桃葉、濃郁香味的香草植物因為香氣難受到雞群青睞。
沒看到圍網,雞舍、種植區幾乎連成一氣,佳敏惠種植平常食用的香草,包含新鮮辣椒,可以上桌、也可以為飼料加料。(攝影/吳瑋)
在一開始,佳敏爸爸僅提供綠意之中、遠方一處土地讓佳敏試試,現在綠色圍網區被佳敏整理成錦然有序的小雞舍。(下圖攝影/吳瑋)
在運作上她們也「順應自然」 — — 依據園區裡的每人的生理時鐘及特質,各自做自己擅長的、適合的工作。她笑說,一開始她為了養雞早睡早起,經過時間磨合後她發現她適合做晚起的工作,「我們有一點像是服務業的排班制,早起養雞就給作息早起的小丁去進行,我就是進行農場方向營運、管理、地區性業務發展等,晚上再處理文案與會計性的工作內容。」兩人從過去摸索到現在掌握雞群好惡,工作也漸漸迎刃有餘。她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好,在工作之餘,同時有許多動物們陪伴著。

「我們養雞算養的滿順利的,蛋量的需求高、於是越養越多。」雞舍供應量變大,想租更大面積區域來養殖卻不容易,許多人聽到養雞就不租了,怕會吵、又臭。然而仔細觀察隨野家的雞舍卻沒有惱人的臭味,源自於她們希望一切都遵從自然:「們一邊飼養一邊注意到,讓雞生活在自然的草叢中,排泄在土壤中分解、形成循環就不會臭。」她認為以前養雞會臭是因為雞糞便無法在水泥地板分解、得經常用水沖洗,導致潮濕生菌。「在中國流行一種『發酵床』,利用墊料加上益生菌,讓糞便可以分解。」到最後,她們乾脆連益生菌都不用,「粗糠、落葉、碎木這些自然的素材,只要一直鋪足夠厚的墊料就可以了,盡可能保持乾燥。」她們一邊養雞,一邊透過上課、閱讀、上網查資料、拜訪請益,建構出她們的養雞學。在找尋養雞的相關資料書籍時也發現台灣的養雞書籍大多停留在二、三十年前沒有更新,反倒是中國書籍提供了許多小型養雞戶的經驗,從中解答不少疑難困惑。

但說起只靠養雞的產量,難免有憂患意識,「夏天產蛋量低,會擔心有空窗期。」正在憂心時,買蛋的客人媽媽跟她聊起,想帶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們去郊外走走,便問她有沒有在辦食農教育。「當下覺得這是可以試試的方向。賣雞蛋又可以做食農教育,一邊扭轉大眾對雞蛋的既定刻板印象,一邊還能讓隨野家有更穩定的經濟收入,一舉兩得。」

假日,「隨野家」就像是位於城市郊區的週末小據點,來自各地的家庭都會為了更接近自然、土地、動物而來到這裡。一開始佳敏、小丁知道自己不擅長帶領小孩,於是設計大人的講座分享,「的確有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來參加,但我們注意到,小孩子是沒辦法理解大人的語言,他們會分心跑出去玩、找雞玩,小孩分心大人自然也受影響。」於是她們決定重新設計活動內容,改由喜愛小孩的大孩子來帶領活動。但這樣的帶領者並不好找,原先是擅長帶領孩子的朋友幫忙,但她們對場域、雞群特性並不熟悉;有次臨時找不到人幫忙,請佳敏的妹妹臨時代打,沒想到因為妹妹佳慈因為熟悉整個雞場環境,活動反應非常好,幾次帶領下最後變成固定的食農教育帶領老師。

看著台上佳敏的妹妹樂樂老師對著一大群孩子們,拿出一張公雞、一張母雞的圖片,丟出問題給小朋友們,問他們哪隻雞會下蛋?平常對事物充滿新奇、會跑來跑去不受控的幼齡孩子們,竟然在那樣的情況下,全部都安靜下來坐著、看著,不吵、不鬧、耐著性子聽台上的老師講話。老師問了問題後,排排坐的孩子們有些聚精會神、有些好像陷入沈思,每個小孩的面容充滿好奇、期待,抑或是不理解,有的則躍躍欲試、對著圖片大喊:「那隻是女生,會生蛋!」
假日,爸媽便帶著孩子們到隨野家參加食農教育、讓孩子們認識雞蛋從哪裡來。(攝影/吳瑋)
上課時,小小的面孔,聚精會神或帶著疑惑茫然的眼神,努力理解雞蛋與母雞的關係。(下圖攝影/吳瑋)
在妹妹加入後,佳敏可以更專注在思考整個雞場的運作管理,目前農場裡有三位正職、一位兼職;三處雞場、一處食農教育基地。在多方觀察下,她們發現即使疫情期間造成食農教育停辦、但不管是賣蛋、食農教育活動都受到滿大的歡迎,這讓她們更加確定目前這兩者是隨野家主要的收入來源,經過三、四年運作下,「我們也曾思考是否需要新的體驗遊程產品,不過就現況來說,是滿好的穩定狀態。」佳敏說。

從一顆雞蛋,延伸到食農教育,將各地的家庭連結到北投來,也希望這樣的友善環境的態度,影響到更多的農友。現在主要食農教育基地位於北投,從校外教學、到與農會合作計畫,她笑說,經常從食農教育專家中學習、討論新的未來教案,收穫很多、但也跟當初想像單純的田園生活有些落差。近年她們又因為參加了T22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專案,提供食材給北投大地酒店、三二行館、亞太飯店等,接下來將結合北投在地物產,設計出北投風味伴手禮。「我們像是參與了這樣的計畫,透過這計畫拓展認識北投許多有志一同的農友。」像是因為T22專案與拾米屋老闆娘蘇怡帆相識,隨野家認同拾米屋的食材永續理念,決定不自己製作蛋品加工,而是委外,把雞蛋供給令他們放心的拾米屋來製作濃醇的雞蛋布丁,「我們非常確定我們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想做出不好吃的產品。」
一顆小小的雞蛋,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北投各家友善的店家中,例如無包裝設計的「簡塑慢行」裸賣雞蛋、「跑跑雞蛋糕」的雞蛋糕、「拾米屋」的甜點等。(攝影/林蔚靜)
從飲食思考、結合北投在地農友與店家主人,一起發揮飲食教育的力量。(攝影/林蔚靜)
佳敏說北投店家她們幾乎都認識,像是北投捷運站附近的無包裝設計「簡塑慢行」,是一間支持在地、友善環境的無塑店家,提供公平貿易食材、環保小物及洗劑,販售隨野家的友善放牧雞蛋;還有北投「跑跑雞蛋糕」也是,大家會一起思考如何帶孩子製作鬆餅、從認識鬆餅與雞蛋糕原物料帶到食安與食品添加。還有一次,隨野家因為承接校外教學,為中午的餐盒內容苦惱:到底要一般便當即可、還是要仿照食農教育的規格製作?她們最後決定與北投在地店家「北投普羅旺斯bakery & café」老闆陳心絨合作,請她幫忙設計以隨野家的雞蛋設計製作的「小雞便當」,菜色上除了友善土地的隨野家野放雞蛋外,其他野都是結合北投在地小農的食材來製作。「心絨姐非常熱情,又希望能支持在地農友及農作,在她們店裡的麵包烘培,都盡可能使用在地原料。」她使用關渡平原上種植的南瓜作成北投南瓜紅豆麵包、地瓜葉製作的地瓜葉玉米吐司、北投桶柑核桃麵包,以及呼應北投特色製作出北投桶柑做的「硫磺磚」等;這次也因為「小雞便當」的合作,促使她們加快腳步,預計以食農教育為主、組成一個屬於北投的合作社,來發揮在友善環境及在地飲食的力量。

她說,北投雖屬於台北市,但它帶有一種鄉村感,「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北投要到台北市區會叫做『進城』,對很多北投人來說,一輩子都生活在北投很難離開。」她說自己的個性喜好新鮮,想要到處換住、體驗不同生活,但從小大到因為阿嬤就住在北投所以從未搬家,羨慕別人可以經常搬家之餘,務農,讓她留在了北投。在這片自然原始林間,有來自關渡平原的微風、孩子們的笑聲、雞群快樂咯咯聲,工作中有如此美好相伴,起因於那一顆顆野放雞蛋的小小革命開始,改變了許多家庭飲食認知、培養更認真看待自己吃下肚的食物來源、也讓孩子們有機會踏進自然之門;她說,好像還有好多事情可以做。

留在北投,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一款小雞便當裡,蘊藏著北投普羅旺斯老闆娘的用心,放入隨野家的雞蛋及在地小農的食材來製作。(圖片提供/隨野家)
因為佳敏與小丁對養殖方式的堅持,生產了一顆顆令家長放心的雞蛋來源,一盒野放的雞蛋,開啟孩子們踏進自然的契機。(攝影/吳瑋)
受訪者/佳敏&小丁
「隨野家」友善放牧蛋農場主人小丁、佳敏,因為愛吃蛋而開啟養蛋雞的事業,兩人個性互補,在嘗試與全職投入後,打造出一座理想的低耗能、可分解的無臭循環蛋雞農場,現在正以此為基地,做食農教育推廣、串連北投各店家與友善小農。
撰文者/孫維利
曾擔任《Sense好感雜誌》雜誌副主編、《Shopping Design》雜誌及其他生活風格媒體之特約採訪記者,於2017年獨立接案至今,品牌規劃及社群經營、刊物內容執行、行銷及採訪撰文、活動策展等,近十年從事生活風格線記者,喜愛自然環境、居家生活,也喜歡熱愛料理及身心療癒的事物,個性喜歡接觸有趣或有意義的事物。sunwork.11@gmail.com
《島生北投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 顧火人設計工作室
企劃統籌|邱珮瑗、孫維利
企劃撰文|孫維利
攝 影|吳瑋、林蔚靜
返回列表
Loading...